许 琳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而广大农村地区知识匮乏,技术落后,缺少人才。当代大学生村官具有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知识就是智慧和力量,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在农民群众中的广泛传播,必将更好地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大学生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后扎根基层,做好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者,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而且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得到锻炼,思想也不断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2.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要求。“大学生村官计划是现阶段我国特有的国情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做出的政策探索与实践,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2]我国农村相对落后,人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为农村发展注入人才。农村地区不仅需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大学生,也需要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乐于奉献,有责任心的大学生村官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因此,要达到我们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最初目的,不但要在制度上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责任感、工作认真的大学生村官深入基层,推动大学生村官政策优势发挥,让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的推行下去,实施得更有意义。
1.大学生村官自身缺乏明确定位。一是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村官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意长期扎根农村,而仅仅是社会竞争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3]一方面,大学生选择农村基层工作,主要是就业压力,被迫的职业选择,不是出自对农村和农民的热爱。另一方面,国家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提供的优惠政策,暂时地吸引了大学生。这些原因使大学生村官无法真正融入农村生活,不能与农民和农村干部“打成一片”,不能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二是部分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估计过高,思想不稳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身能力强,从事基层工作不存在困难,很多人不谦虚学习,他们觉得农村的事情琐碎,结果做事不认真。部分人只想在基层工作几年,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想办法调离岗位,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他们觉得在农村大材小用。上述原因导致大学生村官好高骛远,虚荣心强,没有脚踏实地扎根基层,不能关心群众的利益诉求。
2.大学生村官思想存在问题,没有扎根基层。第一,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和农民缺乏重视。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重视青年成长成才道路问题。鼓励知识青年“应该热情地跑到农村中去,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不惜从任何小事情做起。”[4]我们国家现在更加重视青年人的成长成才,而大部分青年的自然缺点就是缺乏经验,缺少磨炼。可是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经历,这样就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基层工作中迅速成长。此外,大学生村官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群众力量,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很少看到农民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品质,缺乏对农民的了解与沟通。这样在基层工作中也失去了作为国家和人民之间桥梁的重要作用,不能调动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大学生村官缺乏谦虚学习精神。在实际基层工作中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联系密切,了解农村历史,倾听农民诉求,他们在基层“摸打滚爬”数十年,有着丰富处理村务的能力。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经验,但是大学生认为自己是高素质、高文凭的知识分子,对基层老领导不够尊重和谦虚,对于老党员、老干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虚心接受和改正。不谦虚学习,不求进取,在基层中学不到真本领,也不能造福百姓。
3.相关政策不完善,使大学生村官思想摇摆。第一,大学生村官存在角色模糊和待遇落差问题。首先,大学生村官主要担任村委会助理的工作,不是实质的干部并没有享受公务员待遇,而对大学生工作管理和考核按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其次,目前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的户口都留在其毕业院校所在城市和原籍,大学生村官实质上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有部分省份大学生村官获得村委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再次,同样是到基层工作,待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是不一样的。
第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制度和培训内容不完善。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是经过多轮选拔和推荐的,都是品学兼优的优秀大学生,但是校园跟农村的状况是截然不同的,学校表现优秀的同学并不一定适应农村工作,学习能力并不代表处理事务的能力。选聘大学生不仅要注重其校园表现,选聘考试成绩等,还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价大学生的能力。目前选聘的大学生村官集体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讲授三农、党建和法律等知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应低于专业素质。
1.从思想上武装大学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第一,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村官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紧迫感、使命感。大学生只有思想扎根才能事业扎根,将优势发挥出来,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造福,才能锻炼自己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因此,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保持村官队伍的稳定性,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第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大学生村官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确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对群众要心怀感激,心存敬畏,要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自己,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百姓造福,成为党和国家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大学生村官要在基层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一是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使大学生村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农村实践的重要性。农村的客观状况复杂,日常事情繁琐,在工作中,要达到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践中去,就要掌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法,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二是维护群众利益,争取人民的信任。从思想上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觉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要自觉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工作要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要强化群众视角,逐步摆脱学生思维,从群众视角看问题,解决问题。要想群众之所想,耐心倾听群众声音,体察群众困难,满足群众需求,掌握基层一线实情,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实处,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凝聚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三是学习榜样力量,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在基层工作中大学生村官要学习榜样人物,尤其要学习在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学习他们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扎根基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其次,尊重农村的老党员、老干部,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谦虚学习,关心群众,时刻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再次,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就业,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部分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农民的思想相对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大学生村官一定要克服困难,不怕吃苦。
3.国家应推出相关政策,保障大学生村官利益,稳定其思想。第一,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政策。大部分应届毕业生考取村官作为就业选择,但是否能够担任村官职务无法全方面考核。这就需要适当设置选拔村官的标准,尽量选拔优秀的毕业生,避免滥竽充数。首先,在专业上应该文科、理科、工科有一定的招聘比例,尤其是所学专业与本地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因为农村不仅需要思想先进的管理者而且需要掌握技术的工作者。其次,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应该优先录取,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对农村的现实状况有深刻的认识,他们能够很快融入到农村生活,适应农村的客观条件。再次,大学生村官不仅专业知识扎实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采取学校推荐,学生自主申请,考核大学生四年的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能力,择优录取。[5]
第二,加强在岗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首先,适当调整培训时间。大学生的岗前培训时间目前仅停留在几个月甚至几天,短时间的培训效果甚微,应该有一个规定期限,不应该随机培训,避免不集中,无组织。其次,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内容应该明确,不仅涉及一些国家方针政策和村里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课程也要与农村实际需求一致,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开展实践活动。再次,保证在岗大学生村官的合理利益。既要对大学生村官的辛苦付出和积极贡献给予肯定和尊重,也要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物质需求,解决居住、医疗、工资待遇等问题。
第三,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就业保障。实现期满大学生“村官”合理有序流动,是确保大学生在职期间安心努力工作,不用分心为未来就业发愁的关键,因此,国家需要针对大学生村官未来就业提供一些政策。首先,鼓励期满的、有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继续留在农村工作。其次,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让在基层锻炼以后的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的环境中,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继续做贡献。最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相应的贷款,解决创业资金问题,给予帮助。[6]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0.
[2]王兆萍.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2.
[3]催越.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10.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吴迪.对“大学生村官”现象的理性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