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之本意的新型城镇化

2014-08-15 00:5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
居业 2014年19期
关键词:建筑师城镇化建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丨 杨保军

新型城镇化出发点是“人”,依靠的力量也是“人”,最终落实的目标也是“人”,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正是矫正之前以经济为主城镇化的偏差,让城镇化回归“人”的本意。

发展新型城镇化要回归到城镇化的本意上来,这样比较容易把握。所谓城镇化是指国家由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的转型。农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居住模式是分散的,乡村公共事务是通过乡规民约进行的。城市时代由于工业化的生产和服务的发展出现集聚的态势,高密度的异质人群需要现代法制来规范人的社会经济活动。

集聚产生经济效应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种社会转型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人的文化水平和社会保障得到提升,城镇化本意是“以人为本”,让更多人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离开这个就偏离了城镇化的本意。我们过去的城镇化没有以人为本,而是以经济发展为本,把城市面貌改变看得比人的感受还重要,城市变得和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城市建筑脱离了人的使用和需求。

新型城镇化要矫正这种偏差,经济发展是手段,但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要以提高人的素质、追求、社会保障为目标,人们为什么来到城市,是希望生活得更好。如果按照这个方向矫正我们的路径和做法,就是新型城镇化。在过程中可以使用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但是手段和目标不能搞错,如果手段和实现的目标背道而驰就宁愿不用。如果目标方向正确,新的手段就是正能量。

新型城镇化千万要想到“人”,出发点是“人”,依靠的力量也是“人”,最终落实的目标也是“人”,让人们的生活环境能够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实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同步发展。

一、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需变革

城市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非常大,过去的建造模式是投资驱动的,出现了很多空城。如果要做到“以人为本”,第一要研究人的需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空间、环境才能让人们更幸福,需求驱动我们的建筑行为。建筑师和规划师要重新定位,我们如何确定方案出现根本变化,要从使用者的需求考虑,不能定位为“高大上”,某种时段我们需要宏大叙事,但不能完全是面子工程,我们会忽略对老百姓生命攸关的问题。

第二,需要转变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方式。我们原来是不断扩张的发展模式,实际上住宅已经阶段性过量,有的城市住宅面积达到人均80平米,真正普通人的需求被忽略,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沉淀,这是规划师和设计师要转变的理念。

第三,要转变我们的态度和方法。过去主宰城市发展建筑和设计是三类人:一类是“权利”,政府的意志;二是“资本”,有更多的话语权,开发商的喜好表现出来,出现很多低水准建筑,反映了社会的浮躁,设计师觉得很迷茫;三是设计师,有的设计师能够倾听百姓的声音,试图提出合适的方案适应百姓的需要,但是有的是精英主义,把个人的喜好和理想放大。我们要明白城市用来生活的,不是用来欣赏的,生活真意是什么,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进去。

未来规划设计师要倾听各方面因素,不要自我膨胀,倾听政府合理的意见,考虑开发商的诉求,尤其是公共空间设计要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在方法上更多体现公众的参与性,接受公众的评判,吸纳好的建议,不能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要有平等的心态。

目前很多建筑师靠新奇古怪博取眼球,我们不反对创新和先锋,但是不可能都是先锋建筑,恒久的建筑往往是经典的,不会是奇形怪状哗众取宠的。跟风的建筑很快就会被淘汰,要考虑作品的寿命,设计师要慎重。流行的必定的短命的,经典的是永恒的,我们的城市多一点经典的建筑,城市才会有底蕴和文化。建筑师要好好反思自身的创作,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我们需要点睛的标志性建筑,但是更多的是平凡的建筑,平凡的建筑才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现在很多设计师都不会做了,都去做豪宅,不把心思放在使用功能上,这是我们需要重新反思的。

如果以上三个方面能够调整过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才能适应时代的转变。另外,当前城市规划扩张的方案做的比较多,将来建设的速度会减缓,甚至有的城市开始优化,将现有的建筑功能进行提升和完善,既有建筑的更新是我们要重视的。

二、在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保持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

新型城镇化提出,建筑要尊重现有的山水脉络,既要有新的元素注入代表时代精神,更要保护和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凡是让人们流连忘返、感受风土人情的都是老城区,新城区鲜有人逛街,不能吸引人们留下来,城市缺少魅力。我们要注意时代的变化,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空间、魅力空间,能够吸引人们去休闲和消费。设计要重视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吸引人们留下来才能维持城市的繁荣和创新,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落。设计如何吸引人,就要体现城市特色,城市建设从规划角度要尊重自然的环境,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巧妙结合在一起,实现高度和谐,这是基本的法则。

《尚书尧典》里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即“纹路,纹理”,高山、大海、河流、湖泊都是大自然特有的“纹路”。人是有创造力的动物,会改变原来的自然纹理,加上人工建造的纹理——房子和路,两个“纹”叠加得好,相得益彰就是“明”。“明”是能够传达正能量,给人以美感,让人感受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力量。如果设计建造传递出负能量,就是文明的倒退,称之为“文昧”。建筑师要思考自己做的事情是朝着文明还是文昧的方向走。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文化,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建筑师要去品味、捕捉、发掘当地的文化,在尊重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这样才能得到赞赏。

三、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谈创新的设计策略和理念

我们不反对创新,但是创新不是无本之源。我比较赞同本土建筑理念,本土建筑现代化——既体现传承又体现时代精神,巧妙使用高科技,在新的建筑里面能够找到传统文化的元素、韵味,在本土文化滋养下开出新的花朵,这种建筑值得鼓励。我们强调建筑师应该有城市的观念,不要只看见自己的设计的建筑,忽略周围的环境,我们提倡建筑要得体,要和周围环境互相尊重,重视建筑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筑师要为城市增添光彩,做出积极的贡献,而不是牺牲整个城市成就一个人的理想。

我们要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建筑师是有使命和责任的,建筑是凝固一段历史,体现了这代人在文化上的追求,随波逐流、没有追求完全丧失了话语权不是好事情,应该想到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努力思考如何去传承保护,用何种建筑语言彰显中国的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彭一刚院士曾说,建筑有三种境界,第一层次是“悦目”,讲究建筑的造型、比例和尺度要符合基本的美学原则,不是靠标新立异;第二层次是“赏心”,看到美之后引起情感的共鸣,能够怡情;第三层次是“载道”,传递哲学思想和文化追求,建筑有更深层面“道”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生活、未来、社会的一种想象,传递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力量。

四、新型城镇化的成败取决战略选择

第一,国家已经认识到城镇化是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有的国家第一步要做的是争取国家解放统一,第二步国家的繁荣富强成为新的目标,实现工业化是途径,工业化势必带来城镇化,城镇化某种意义上是客观规律,我们要遵循而不是揠苗助长。生产力发展不到就提高不上去,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城镇化必须放眼全球,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制定我们城镇化的战略。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和西方城镇化时代背景不同,约束条件不同,西方当年通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通过殖民,通过全球的资源和市场完成西方国家的城镇化。我们不能用武力去抢占资源,要考虑其他的策略,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展开城镇化建设,不能重复老路破坏环境,所以才要提出生态文明的战略。

第二,城镇化意味着人口流动,人和土地的关系发生变化,人口增长很大,土地不够,移民就是为了达到人地平衡。工业文明出现集聚效应,人口流动进入城市,最后结果是一个人在城市里产生的价值与在农村等同就不会流动了。美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是1%,农业占总国民GDP的1%,制造业是28%,服务业占了70%,说明三个行业创造的财富趋近,所以完成了城镇化。我们国家农业劳动力占35%,产值是11%,这就意味35%的人才创造11%财富,农民生活困苦就是这个原因,这就是城市化的动力。

未来人口分布要考虑国家战略,市场力量比较集中我们要通过规划来引导,国家战略层面要考虑东西的平衡问题,毕竟我国有16个邻国。我认为,从国家安全角度要考虑人口分布的长远发展,一个地方没有人了外国人就会进来,过一段时间就成为他国的领土。所以城镇化发展要考虑各种力量的均衡发展,人口的分布、制造业的分布应适当兼顾国家的安全。

第三,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我们要结合国情制定城镇化目标和战略,要打造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中国和美国不同,美国有先进的制度和科技,但是他们是移民国家,因此美国农业一户农户就种植几千亩,发展规模经济,城市化水平很高。欧洲农业文明有悠久的历史,农民对土地有感情,积累了很多文化,欧洲保留很多村庄和小镇到现在已经成为文化资源,城市化水平虽然没有美国高,但是农村在新时代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式。

中国农耕文明比欧洲还要辉煌,世世代代的原住民有家园情结,不能把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和中国比较,我们要注意城镇化不是消灭乡村,而是要尊重历史和文化,我国的文化多样性是可贵的财富。关键是我们没有把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产业,有很多文化宝库没有发掘,在新时代我们要让这些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一定要达到很高,不能消灭农村,农村人口减少农民才能有高收入,人均产值和城市接近了人们就会留在农村,到了这个阶段就有新的生活方式。一些乡村有价值我们就应该尊重和保留,这才是中国的城市化,从战略层面我们不应该追求过高的城市化水平,完全没有必要。

此外,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不能把结果当原因,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不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我们之前错把结果当手段了。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不是土地和资本的城镇化。不要把城镇化当成“城建化”,这太肤浅。现在很多开发商听说城镇化就激动起来,以为又会发生大规模建设行为,都是误区,盲目开发的结果会吃亏,导致盖了房子卖不出去。

五、打破“千城一面”,打造真正的“城市特色”

千城一面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不仅是学术话题已经成为社会和政治话题,需要深刻反思。城市缺乏特色是因为几个方面没有做好,避免“千城一面”我们的设计要做到“三个尊重”:

第一,要尊重自然环境,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本底,我们要观察和体味城市的山水格局,巧妙设计相得益彰,让城市具备环境的特色。比如西湖和杭州的关系,金山和镇江的关系,把山水环境和城市结合起来往往使得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面貌。

第二,要尊重文化,不同时代会留下不同历史印记,保存下来每个地方的故事不同,设计师要珍视他们并设计到公共空间体系中,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如果抹掉了这些历史印记,重新盖房子当然会“千城一面”。

第三,要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每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不同,根据不同需求设计要具体分析,有很多建筑和街道、特色空间、绿化植被都是特色的体现。

总之,城市规划需要严谨务实地去操作,譬如在北川的建设中,把一个城市建好需要多个专业配合,规划师和建筑师不是天敌,建筑师总是觉得规划师会限制他们,但在北川设计中规划和城市设计是一起操作。规划城市功能时候就考虑建筑未来的形体,如何和山水巧妙的结合,如何把握尺度、风貌、形式,城市设计和规划图一起设计出来。所以好的建筑师是不希望完全天马行空的,要在一定限制内发挥创造性,能够解决问题的设计才是最适合的。城市设计不是限制建筑师的创造,是在一个条件下发挥,不能完全没有框框,北川的城市设计是各个专业一起合作,能够把握得比较好。在北川城市文化方面,设计特色上体现羌族文化、民族习惯、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当地文化,我们要吸收和反映文化的元素,体现在小品、空间、植被、建筑形式方面。这个设计当地羌族民众很满意,本土化设计中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同时,我们也对玉树进行了重建规划设计,玉树是康巴藏区的地域,拥有特殊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我们通过考察康巴建筑的传统做法提炼出特色的设计元素,在这个地方得到新的体现,运用民间工艺的手段,这些文化还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但是实现了一种提炼和升华。所以,如同之前提到的设计只有做到“三个尊重”,才能体现出城市的风格,其中“风”就是地方性,“格”就是格调。

猜你喜欢
建筑师城镇化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