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中期作品的文体特点分析——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

2014-08-15 00:51孙丙堂崔庆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费恩文体学历险记

孙丙堂,崔庆玲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一、引言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简单的语言形式往往表达了丰富的主题内容。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还善于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揭示了19世纪后期美国的现实社会生活。马克·吐温在创作中期一改以往轻松幽默的写作风格,而转向辛辣讽刺的创作基调,深层次地揭露社会问题和弊端。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创作于这个时期,它典型地代表了马克·吐温中期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文体风格。本文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试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马克·吐温中期作品的文体特点,并阐释文学文体学理论在英语小说分析中的应用,以提高读者对英语小说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文体学是关于文体的研究。文体学本身属于一种较为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较广泛,研究对象多种多样。相对于语言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文体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得较晚。现代文体学研究领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体学大体包括四个方面:理论文体学、语体学、文学文体学以及教学文体学。狭义上的文体学专指文学文体学。[1]

二、文体学的基本理论

法国学者布封[2](P99)认为人本身就能代表其文体特征。作家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能通过其文体风格表现出来,但是作家所形成的文体风格并不只是局限于语言词汇的选择和运用,而是更多地侧重表达出作家内心的情感和态度。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系统语法认为语言系统是一个由多项选择构成的网络,人们所说的语句就是在这一系统网络中做出某种选择的结果。[3]韩礼德认为语言的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通过语言使用表现语言的意义,为了激发意义潜势和实现文体效果,人们应对所需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选择。斯威夫特[2](P100)基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对文体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体的魅力就是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词。斯威夫特从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出发,指出语言使用的恰当性才能体现其文体性。判断语言是否使用恰当的标尺是语言所处的具体情境。

笔者认为,文学文体学是在充分的可靠的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类型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语言的文体效果。它注重研究文学语言如何突出作品主题和加强美学效果。它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作品语言的文体风格和艺术特色。语言特色往往通过语言形式的书写、词汇和句法结构等方面体现出来。基于文体学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可以从深层次上解读作家作品,并提高人们对文学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三、文体学和马克·吐温中期作品研究

小说是体现语言魅力的体裁。不同类型的小说有着各自的阅读群体,这就体现了小说的文体风格特征,它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小说会选择适宜的语言形式,在此基础上表达整个篇章的主题思想。

文体学注重分析文体的语言技巧,并研究语言的文体效果和艺术价值。文体学理论的发展为分析英语小说文体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提出的分析文体语言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对英语小说文体特征的研究。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分析语言形式的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进而探讨文本总体结构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把握好主体结构才能较系统地找出相关的文体特征,而对文体特征的发现又能证实、修正或加强对总体结构的理解。[4]

马克·吐温中期作品有着独特的文体特点,即通过尖酸的语言形式揭露社会弊端和批判社会现实。这一时期的作品彰显了马克·吐温创作技巧的成熟魅力。读者可以根据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判断其是否创作于这个时期。《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语言体现在两个方面: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它们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其语言形式的研究体现为分析叙述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的特色、叙述语言或人物语言的作用以及小说语言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方面。

四、《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文体特点分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典型地代表了马克·吐温中期作品的写作风格,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简洁易懂,主题却丰富深刻。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这部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揭示马克·吐温是如何借助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来体现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

1.微观层面的分析

(1)语言词汇

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不同的构成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小说的一大亮点表现在作者对语言词汇的选择和运用上,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词汇进行排列组合,以最有效的方式表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个小说中,马克·吐温使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形式,把不同的语言变体形式融合在一起,包括当地人们使用的地区方言和儿童语言。作者借用这种简单朴素的语言形式描绘了一幅反映真实的美国南方社会生活的画面,产生了言为心声、语随人异的文体效果,是该小说富有浓厚的社会生活气息。

该小说中的语言词汇具有简明、直接的特点,不仅易于读者理解,而且对其他作家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美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因此,该小说称得上是美国作品语言口语化和生活化的先例,正如海明威所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本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5]同时,小说的儿童语言词汇显示了主人公年龄、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等多方面的信息,更好地塑造了主人公的性格。例如,在“three boxes of seegars”和“Le’s land on her,Jim.”中,由于哈克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出现了单词使用错误的现象,“seegars”和“Le’s”的正确形式应该是“cigars”和“Let’s”。在“And in he come,and Bill after him.”中,“come”的使用有误,它与第三人称“he”一起使用时不能用动词原形,正确的词汇表达应该是“came”。然而这些儿童语言词汇的使用符合哈克的人物形象。

(2)句法特征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指出: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内部结构,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词法研究的是词的内部结构,以语素作为基本单位。[6]由此,可以看出句法是关于句子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顺序和排列问题。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人们广泛地阅读和传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句法结构简单明了,大部分句子是简单句或并列句,长句和复杂的句型结构很少,甚至有些句子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但不妨碍读者的理解,这就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文体风格。还有一些句型重复出现,使得作品愈加生动活泼,给读者留下回环往复、意义深远的深刻印象。例如,哈克在描述他的酒鬼父亲时,用的是“His hair was long and tangled and greasy,and hung down…like a lid”.[7](P25)在他的描述中,句子形式多为短句,句型结构简单,表现为“主语+谓语+其他”,易为读者理解。然而,通过这几句简单的话语,哈克父亲蓬头垢面、酗酒成性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2.宏观角度的分析

(1)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小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叙述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对小说的叙述视角进行分析是研究小说文体的重要切入点。弗里德曼区分了八种不同类型:编辑性的全知、中性的全知、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多重选择性的全知、选择性的全知、戏剧方式、摄像方式;热奈特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提出了三分法:零焦距或无焦距、内焦距、外焦距;申丹教授区分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视角:零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第三人称外视角。[8]借鉴以上学者对视角的分类,,本文着重分析第一人称视角在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应用,它从故事中人物的角度表达出相关信息,增强话语的真实性,更能使读者信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的叙述者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而且小说是以一个小孩儿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世界,描绘了在哈克生活的现实世界里充斥着像寡妇道格拉斯、酒鬼父亲等令他生厌的人物形象。哈克想要挣脱这个让他窒息的生活环境,去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All I wanted was to go somewheres;all I wanted was a change.”[7](P2)

(2)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表达其主旨内容的体裁,因而,鉴赏小说文体可以把分析小说故事情节作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小说的故事情节大都来源于生活,小说通过对其加以整理并进行合理安排,更具代表性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故事的开端部分,往往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例如:交代背景、开门见山、做好伏笔、设置悬念等。发展部分使得故事情节衔接紧密,思路清晰,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高潮部分使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发展上达到顶峰,故事中涉及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导致犹如火山一样的爆发,从而突显了小说的主题。结局部分或直接明了或含蓄委婉地起着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作用。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人公哈克不甘于接受循规蹈矩的“文明教化”,于是,发生了一系列和吉姆去密西西比河沿岸历险的故事。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即哈克逐渐形成了社会平等意识和成熟的内在精神世界。“Would you felt better than what you do now?No,says,I’d feel bad.”[7](P101)这几句话表明哈克关于是否告知黑奴吉姆的行踪,在进行内心的挣扎,最后,哈克决定帮助吉姆获得自由,这表明了哈克善良的本性和逐渐成熟的自我精神意识。总之,该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即对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和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中期作品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这些文体特点表明了马克·吐温对语言形式的高超驾驭能力,从而使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世界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总之,文体学理论在分析英语小说方面呈现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文学读者领略不同体裁的文体魅力和文体风格提供了很大帮助,进而帮助读者从深层次和多维度上和作者进行思想和心灵的交流。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2.

[2]吴显友.文体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重庆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9-103.

[3]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29-130.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3.

[5]赖玲芳,黄娟.浅析马克·吐温写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J].前沿,2012,(24):68-71.

[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5.

[7]Mark Twain.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M].New York:Bantam Books,1981.

[8]王守元.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92-294.

猜你喜欢
费恩文体学历险记
冰河时代历险记
地心历险记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寻影历险记
我只需要一美元
充满爱心的两美元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费恩的成全
只要一美元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