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李凤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干部病房,辽宁 沈阳 110000)
副肿瘤综合征多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临床较为少见,我科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92 岁,以“腹泻1 w”入院。1 w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稀水样便,20~30次/天,无发热,无腹痛,自服“思密达”等药物治疗,腹泻无缓解。既往患左肺结节影10 余年,每年复查肺CT 无变化;1 个月前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经介入治疗后,病情好转;查体:T:36.2℃,BP:140/90 mmHg,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66 次/分钟,律齐,腹部饱满,脐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白细胞7.2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7%;生化指标:钾2.8 mmol/L、白蛋白28.1 g/L、超敏C 反应蛋白测定27.52 mg/L;CEA3.1 ng/mL;便常规为黄色稀糊便、白细胞0~1 个/HP、粪便隐血试验弱阳性,便球杆比3/7。腹部CT:无明显异常。肺CT 拒查。入院初步诊断:急性肠炎。给予诺氟沙星胶囊0.2 g 日2 次、盐酸小檗碱片0.3g 日3 次、金双歧及思密达口服抗炎、止泻及调整肠道菌群治疗,患者腹泻无好转,每日排黄色稀便20~30 次,每次量不多,反复化验便常规白细胞0~1,便潜血弱阳性,便细菌及厌氧菌培养均为阴性;患者拒绝行肠镜检查;因近1 个月患者曾因下肢静脉血栓应用三代头孢抗生素治疗10 d,故不能除外伪膜性肠炎,给予甲硝唑口服10 d,无效果停用;针对患者腹泻,无发热,多次请院内、院外会诊,诊断功能性腹泻,停用抗炎药物,腹泻无好转;随着患者病情进展,出现强迫左侧卧位,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翻身后呼吸困难加重,查胸水彩超提示为左侧胸腔大量胸腔积液,给予行胸腔穿刺抽液,胸水为血性,查到腺癌细胞,结合其既往左肺存在结节影,诊断为肺癌、胸膜转移、副肿瘤综合征,因患者高龄、基础条件差,不能耐受放疗、化疗等损伤性治疗,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恶化,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副肿瘤综合征:是发生在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在未出现肿瘤转移的情况下已产生能影响远隔自身器官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体征。它并不是由肿瘤直接侵犯该组织或器官而产生的症状[1]。副肿瘤综可累及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肾脏、皮肤等多个系统,累及神经系统报道较多,累及消化系统,相关报道较少。目前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2],由肿瘤抗原和自身组织表达的蛋白发生自身交叉免疫反应所致。
本例患者发病首先表现在消化系统,出现腹泻,腹泻次数多,多次化验未查到致病菌,无肠道菌群失调,给予抗炎、止泻、调整肠道菌群等综合治疗后,无明显效果,直至出现胸腔积液,胸水中发现癌细胞,诊断为肺癌、胸膜转移,分析患者腹泻与肺癌有关[3],副肿瘤综合征可能性大。因患者高龄,不能耐受放疗、化疗等损伤性治疗,予对症、支持治疗,终因患者恶液质状态加重,多脏器衰竭死亡。
副肿瘤综合征诊断误诊率较高,相关报道达44%[4],当疾病无法解释临床表现者,且经常规治疗又无效时,尤其是老年患者及患癌高危人群(即男性、大于40 岁以上、有吸烟史、有致癌物质接触史及具有癌性家族),应考虑到副肿瘤综合征可能,并进行全面的辅助检查,对于那些影像学尤其是CT/MRI 无相应病灶,注意胸片、肺部CT,腹腔脏器B 超、胃镜等检查,并应进行各系统的详细检查及长期跟踪[5],对于那些临床怀疑诊断副肿瘤综合征的患者,积极发现潜在肿瘤病灶,对治疗和预后意义较大[6]。本例患者入院时拒绝肺CT 检查,导致肺癌在胸水影响呼吸时,抽胸水化验查到癌细胞,确诊肺癌,此时病情已到终末期,若入院时能及时发现肺癌,对病情诊治有较大意义,这也提醒入院常规检查的重要性。
[1]Ferrer I.Pathology of paraneoplastic syndromes of the central and periphereal nervous systems and muscle [J].Rev Neurol,2000,31 (12):1228-1236.
[2]袁丹,刘胜达,李东华.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 (12):122-125.
[3]康宏,王冬梅,张玉涛,等.卒中与神经疾病,老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22 例[J].2010,17 (6):371-372.
[4]刘家敏,于吉友,刘斌,等.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25 例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病杂志,2013,21 (1):65-66.
[5]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797-1812.
[6]陈健华,刘秀琴,郭玉璞,等.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其他系统肿瘤分析[J].2002.19 (2):9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