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蚕桑生产面临新的问题及对策

2014-08-15 00:50
江苏蚕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蚕区东台白蛾

吴 华

(盐城市蚕桑站 224002)

近几年,盐城市蚕桑生产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自2010年以来,全市桑园面积稳定在1.6万顷,年发种量70万张,生产蚕茧3万吨,从事蚕桑生产农户9万户,蚕茧产值12亿元。历史上蚕桑的大起大落,都因国际金融危机,诱发蚕茧原料价格大幅下跌,恶性循环地发生大面积毁桑。但2014年春茧收购结束后,蚕桑主产区出现部分蚕农毁桑,起因是劳动强度大、临工紧缺、用工费奇高等,却不是因蚕茧价格低而造成,这是新阶段蚕桑产业面临的新课题。笔者现对盐城市蚕桑生产面临问题及相应对策作一些分析,谨与同仁商榷。

1 存在问题

1.1 比较效益优势削弱

蚕桑与粮棉的效益比为3∶1曾维持较长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值逐渐不明显。特别是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西瓜、辣椒、时令大棚蔬菜等兴起,蚕桑比较效益优势的空间被挤压缩小,蚕桑原作为农村致富的首选项目已发生动摇,茧丝绸产业的基础—桑园,其巩固稳定已成业内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

1.2 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蚕桑生产因化工园区工厂废气、农村秸秆焚烧、农作物和林业治虫等致使养蚕环境恶化。春蚕常年无污染而稳产高产的态势,现已成为历史不复存在。蚕区中种植蔬菜的面积逐步扩大,高频率使用的农药对蚕剧毒,已连续几年对春蚕生产造成影响,不结茧现象常有发生,甚至造成部分蚕农颗粒无收,已成为新的污染源,蚕桑生存空间被缩小。

1.3 农村养蚕人员偏老

2013年,盐城市劳务输出人数为125.44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56万人,增长1.3%[1]。因农村年轻劳动力的转移,从事蚕桑的农民严重老化,60%的从业人员年龄在60 岁左右,甚至有少数70多岁,难以适应劳动强度大的蚕桑生产[2]。2014年春茧收购结束后,部分农户难以承受高强度劳动,减少饲养量,继而发生毁桑、弃桑现象。

1.4 外调蚕种已呈常态

盐城市自2006年秋从外省调进12万张蚕种以来,以后每间隔2~3年都要调种,2013年秋调进7万张蚕种,外调蚕种已呈常态化。外调蚕种的原因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缺种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恶劣而导致制种量大幅下降,现在又增加了新的因素,蚕种场人员流失严重,蚕种生产能力下降。

1.5 外来物种构成影响

2011年美国白蛾入侵盐城市,2013年8月首次危害滨海蚕种场成片桑园。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3]。美国白蛾呈南迁趋势,从响水县依次向滨海县、射阳县蔓延,对全市蚕桑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6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近几年极端天气频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交替发生,冷暖异常和旱涝异常,造成干旱、风暴、洪水等灾害。盐城2014年春季(4月上旬)局部区域发生“倒春寒”,桑园受冻严重。春蚕小蚕期持续低温阴雨,大蚕期(5月24日~30日)持续高温(31℃~34℃),对蚕桑、蚕种生产极为不利,并造成了一定损失。

2 具有优势

2.1 蚕桑成为区域主业

2013年桑园面积、发放蚕种、生产蚕茧、蚕茧产值,东台、射阳分别为10 000 公顷、3 867 公顷;45万张、16.7万张;1.69万吨、0.61万吨;8.15亿元、2.65亿元。两地桑园面积、用种量、产茧量、蚕茧产值分别占全市的89.6%、90.8%、90.6%、91.7%。东台、射阳等地蚕桑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在财政收入中占一定比重,当地政府比较重视。

2.2 形成蚕桑核心区域

盐城市桑园分布呈“四大板块”:东台市富新线和G204 沿线蚕区;射阳县陈李线蚕区;大丰市新丰蚕业带;亭湖区南洋、新兴蚕业区,建湖县钟庄、冈西蚕业区和盐都区龙冈蚕业区[4]。全市桑园主要集中于东台、射阳、大丰三县(市)的富安、唐洋、特庸、盘湾、新丰等镇,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90%以上,形成了蚕桑核心区域,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2.3 桑园效益呈现高效

2010年~2013年,盐城市桑园亩产值都超5 000元,是典型的高效产业。东台等重点蚕区部分蚕农进行桑园复合经营,种植药芹、雪菜等时令蔬菜,生产菌菇,桑园年亩产值超8 000元。2014年东台、射阳等地培植“桑园万元工程”,桑园年亩产值超1万元,真正体现蚕桑高效特色经济产业。

2.4 蚕种供应体系平稳

盐城市现有完整的蚕桑技术服务网络,市、县、镇、村级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形成由村基层到市级的“金字塔”稳固型结构,健全蚕种平稳供应的网络体系。全市8个蚕种场、1 座蚕种冷库,实现年生产近70万张、冷藏处理80万张蚕种的能力,实现蚕种生产、冷藏加工处理、农村用种平衡供应的良性循环。

2.5 建成远程服务网络

盐城市在2006年建立“盐城蚕业”网站,2008年建立“蚕桑信息台”,从市级层面上完善对蚕桑、蚕种生产关键性技术、茧丝绸信息远程服务。现具备对全市3万多养蚕大户,分区域的信息技术指导。东台、射阳等蚕桑主产区以“蚕讯通”、“农事通”等方式,在不同蚕期,以及蚕期的不同阶段,对蚕农进行信息技术指导,实现了全市境内多层次的蚕桑远程技术服务形式。

2.6 建立更新品种资源

盐城市在盐农实习蚕种场建有桑品种资源库,并从2013年繁育抗逆性强的蚕品种,逐步解决桑疫病发生抬头、秋蚕病毒病发生偏重的矛盾,为全市桑品种改良引进、蚕品种更新换代进行必要的资源储备。经过东台、射阳等地对桑新品种性状及蚕新品种试养调查,桑、蚕品种更新条件日趋成熟。

3 相应对策

3.1 设法稳定桑园基础

桑园是支撑蚕桑、蚕种、茧丝绸产业链的基础,20 世纪80年代,因适应性调整,桑园呈可恢复性,但现状则呈不可恢复性。目前蚕桑又到了新的转折点,要多环节因势引导,切实稳定好桑园。茧丝绸在国际上具有独特的垄断地位,现在所面临的困境,需要国家保护、社会关注、多方扶持。

3.2 加速蚕业科技创新

蚕业的科技创新已严重滞后于其它行业,尤其与农业相比,其差距明显。研发蚕桑生产全程省力化和智能化器械、对人安全无毒的高效蚕药和桑药、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高效化、桑树和蚕茧的多用途,从而减轻劳动强度,提升行业竞争力,推进蚕业稳定发展。

3.3 培育抗逆优良蚕种

优质蚕种是稳定蚕桑生产的必要条件,蚕种平衡供应又是正常开展蚕桑生产的基础。随着气候、环境、用工、饲养方式等多因素的影响,培育抗逆性强、可实现粗放饲养的蚕新品种显得越来越为迫切。蚕品种的及时改良和更新,系关蚕业的健康发展。

3.4 提升规模吸引投入

规模化生产是蚕桑发展方向,要加大力度推行蚕桑“家庭农场式”规模化生产,逐步实现户平年蚕桑收入10万元以上目标,让其成为农村家庭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补充蚕桑“新鲜血液”,吸引社会、企业等广泛投资,从而稳定和壮大蚕桑产业。

3.5 全力净化养蚕环境

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对工厂排污废气、农作物及蔬菜防病治虫、外来物种(美国白蛾)扩散等实现可控,制订蚕区安全用药标准。要逐步推广人工饲料育,努力降低饲料成本,实现全年室内饲养,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及环境污染的能力。

[1]盐城国调队.2013年盐城农民收入简析[EB/OL].中国盐城网,2014-2-27.http://www.yancheng.gov.cn/.

[2]吴华.盐城市蚕桑技术推广网络现状及改进建议[J].中国蚕业,2013,34(1):58-59.

[3]仝德侠,董辉等.美国白蛾在睢宁地区桑园的发生情况与防控措施[J].江苏蚕业,2013,35(2):18-19.

[4]吴华,汤中文等.对稳定盐城重点蚕区的思考[J].江苏蚕业,2011,33(4):41-44

猜你喜欢
蚕区东台白蛾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东台鱼汤面
“华康2号”在云南红河蚕区的试养与应用
董郎孝道古今传 有爱东台何羡仙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四平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美国白蛾的识别和危害特点及控制措施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生活史及其性诱集监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