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4-08-15 00:50翟正清郭玉林
江苏蚕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宿迁

翟正清 郭玉林

(宿迁市茧丝绸行业管理办公室 宿迁市茧丝绸行业协会 223800)

蚕桑产业是宿迁市政府确定的十大高效外向农业产业之一,在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受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蚕桑生产连续几年低位徘徊,蚕桑生产与后序加工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使宿迁蚕业走出目前的困境,需要认真的研究,科学的看待,从中把握其变化的规律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发挥优势,走出低谷,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

1 历史回顾及当前现状

建国以来,宿迁蚕桑生产发展历经缓慢增长、快速发展、震荡发展几个阶段,现处于低位徘徊发展中。建国初期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通过乔木桑养蚕,规模小,随着从苏南引进湖桑苗,到上世纪50年代末,桑园面积发展到1.8万亩,年养蚕1.9万张,年产茧3 000 担,随后由于受当时经济技术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桑园严重失管、甚至被毁。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上世纪90年代初,宿迁蚕业持续大发展,桑园面积由1978年2万多亩扩大到1995年的33.32万亩,其中宿迁县15万亩,沭阳县8万亩,泗洪县5万亩,泗阳县5万亩。全市万亩以上乡镇就超过20个,年养蚕突破50万张,产茧近30万担,从事养蚕人员近20万人,呈现“家家有桑、户户养蚕”景象,蚕桑生产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其中,1994年发展到高峰,桑园面积突破40万亩,年产蚕茧40万担,年制种20万张,有缫丝企业25 家,12.6万绪厂丝生产能力。蚕桑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财政增益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0年以后,由于各地盲目发展缫丝工业,加之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不顺,致使原料供不应求,蚕茧大战持续不断。1994年的“蚕茧大战”后,茧丝市场元气大伤,1995年秋,蚕茧价格仅为4元/kg 左右,为1994年同期价格的25%左右,导致大片桑园被毁,桑园面积急剧下降,保留的桑园也多处于失管、弃养状态。到1999年底,全市桑园面积、蚕茧产量比1995年分别下降了72%、53.5%;全市25 家缫丝厂只有13 家季节性开工,12 家停产,产业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进入新世纪后,茧丝价格持续振荡,特别是2006年茧丝价格非理性炒作,加之国际丝绸市场供求关系没有根本好转,桑、粮比较效益下降、主产区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造成桑园面积不断减少,蚕桑生产萎缩之势持续。2010年至今,全市蚕业生产一直低位徘徊,桑园面积维持在4万亩左右,比高峰时的45万亩减少90%以上。到2013年全市桑园面积仅有2.95万亩,年养蚕4.24万张,年产茧1 720 吨。

2 制约宿迁蚕业发展的因素

2.1 蚕桑生产群体大幅锐减,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水平下降

一是由于机构调整等因素,过去市、县区到乡镇甚至到村所具有的一条非常完善的服务体系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乡镇技术人员多为兼职人员。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养蚕劳力明显不足,目前一线从事蚕业生产的蚕农多为年老体弱人员,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低下。三是传统的养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缺乏高效、省力的蚕桑生产技术的配套体系、省力化蚕桑机具,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

2.2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产业化程度低下

目前,宿迁虽然有玖久丝绸、苏丝股份等龙头企业,但引导和扶持蚕农发展生产、进入流通、延伸加工的能力不足,尚未真正形成有效的反哺蚕业发展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机制,大部分地区蚕桑生产规模在缩小,以往单一的桑园出现桑粮混种现象;蚕桑生产中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进步等发展缓慢,蚕桑生产效益不高,抵御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特别是受利益驱动,茧价波动较大,影响了蚕茧质量,致使蚕桑生产不稳定,影响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2.3 生产环境每况愈下,养蚕条件大逊从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企业逐步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如宿迁蚕桑主产区之一的侍岭乡等周边乡镇,受化工园区引进污染企业的影响,已经很难看到桑园,工业污染和大农业不规范的农业治虫,直接危害蚕桑生产。同时宿迁城市化稳步推进,造成桑田面积减少、农业人口减少,加上造铁路、造桥以及其它用地,挤压了蚕桑生产用地,从而制约着宿迁蚕业的发展。

2.4 比较效益优势削弱,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

目前宿迁的蚕桑经济效益在农产品中虽然属优势农产品,但蚕茧生产的季节性强、半年忙半年闲,人力、土地、房屋及各种生产设施设备等生产资料利用率低,与粮棉油等农产品比较效益开始下降,蚕桑效益优势比以往有所削弱,直接影响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3 发展优势

3.1 宿迁自然条件优势明显

宿迁地处苏北平原,地势平坦,区位优势独特,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气候特点又属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非常适宜桑树生长和蚕茧生产,蚕茧生产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传统项目,因此宿迁仍是江苏重要的蚕茧生产基地之一。

3.2 桑树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

桑树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特种经济林,桑树的存在不仅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具有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能净化空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较大作用。发挥生态蚕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蚕业循环经济发展,既能带动广大农民致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能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造福当地百姓。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新形象起到积极的宣传效应。

3.3 蚕丝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丝绸是奢华与品位的象征,有5 000多年的历史。欧美人士把丝绸视作“软黄金”丝绸是动物蛋白纤维,是生态学非污染的天然纤维。它含有18 种氨基酸与蛋白质,对人体有着极好的养护功能,故有人体“第二皮肤”之美称。目前,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依然保持着资源优势地位,且国际市场高档蚕丝需求量稳定增加。从国内看,中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仅为9 克,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5 克,日本人均消费量高达217 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追求健康、环保、舒适和艳丽是必然的趋势,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具有很大潜力。

3.4 茧丝绸产业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全市茧丝绸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已成雏形,公司+基地+农户、蚕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正在大力推行,与蚕农利益均沾的风险规避机制正在进一步完善。全市初步形成蚕种生产、栽桑养蚕、缫丝、绢纺、织绸、印染、服装、家纺为一体化的生产加工经营体系。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3亿元,自营出口1 537万美元。

3.5 蚕桑产业的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蚕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物如蚕沙、蚕蛹、桑枝(皮)及桑椹,还有制丝过程中产生的废丝、废水等的综合利用开发市场前景广阔。以桑叶、蚕沙、桑枝及蚕蛹等副产物为原料,生产桑叶茶、蚕沙药枕、香菇菌和蛹虫草技术已予以应用;丝绸工业废丝、废水提前丝胶蛋白已在医药、化妆品和生物制品领域里初具市场,实现副产品多层次增值,其已成为蚕业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

4 对策与建议

4.1 明确宿迁蚕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4.1.1 发展思路

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蚕业高效、外向、生态和文化的优势;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按照“统筹规划、成片推进、规模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农工贸一体化改革,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优化布局,强化服务,改善结构,主攻质量,延伸加工,不断提高蚕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全市蚕业的新发展。

4.1.2 发展目标

结合全市“一轴、两副、九市、多点”的城镇体系结构,因地制宜规划蚕业生产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建设蚕茧质量最好、集中度最高、规模优势明显的全国一流蚕区。到2020年,全市桑园面积恢复稳定在10万亩,其中万亩桑乡镇1个,5 000 亩以上乡镇12个,形成“一圈一带一中心”蚕茧生产基地。

4.2 确定宿迁蚕业的发展重点

4.2.1 建设蚕桑专业乡镇和基地村

按照“一圈一带一中心”蚕茧生产基地建设布局,建立以宿豫区新庄镇万亩桑为中心的基地圈,包括宿豫区的大新、关庙、保安和来龙五镇,建成桑园面积3万亩;建立以成子湖、洪泽湖滩涂开发为重点的桑带,包括泗阳县的裴圩镇、泗洪县的太平、曹庙、界集、龙集、半城、临淮等六个乡镇以及宿城区中扬、屠园、仓集三个乡镇,建成桑园面积4万亩;精选建立40个村作为蚕桑基地村,其中泗洪县15个、泗阳10个、宿豫10个、宿城5个,建成桑园面积2万亩。重点培育泗洪县的车门、曹庙、太平、龙集,泗阳县的裴圩、王集、李口、张家圩,宿豫区的新庄、大兴、丁嘴、仰化、顺河、侍岭、陆集、井头,宿城区的陈集、中扬、屠园乡、仓集等20个蚕桑专业乡镇。依托基地扶持发展一批蚕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参与技术指导、茧丝经营,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巩固稳定蚕桑基地。

4.2.2 推广应用桑、蚕新品种、新技术

运用新技术、新成果,实现桑树品种优良化、桑园高产化、桑地高效化,适度扩大食用桑、药用桑种植面积,加速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种茧丝和蚕桑副产品利用开发基地;推广为实现省力化养蚕基地化、工厂化提供条件;转基因蚕新品种、雄蚕专养品种选育技术;开发高产、优质蚕茧组装配套技术,减轻劳动强度、简化操作程序、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改进收烘茧设施和蚕茧处理、品质保全技术,全面提高蚕茧质量和养蚕效益。

4.2.3 发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经济

一是逐步改变桑园单纯的养蚕生产方式,重点推广“桑+菜”套作复合经营模式,以及在桑园内进行养禽等立体经营技术,实现养蚕、养禽双增收。二是培育发展果桑、桑茶、桑枝食用菌等生产项目,发展桑果、桑叶、桑枝、蚕沙提取叶绿素和果酸、蚕体、蚕蛹等深加工工业项目,开发生产食品、饮料、保健品、医药、畜禽饲料等产品,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促进蚕业多元化发展。充分挖掘蚕桑生态、文化功能,开发以蚕桑体验、采摘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提高蚕桑产业附加值,全新打造新兴产业。

4.2.4 扶持蚕桑产业化企业发展

一是重点扶持和引导蚕桑产业化企业、蚕桑生产技术服务单位、个体私营大户以“企业+基地+农户”、“公司+蚕农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二是重点扶持玖久丝绸、苏丝丝绸、卓圩制丝、泗洪富安丝绸等骨干企业,在参与蚕桑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以资产为纽带,衍生、扩张、拓展,形成更大范围、更具特色、影响更大的蚕业生产体系,促进蚕业快速发展。

4.3 建立保障宿迁蚕业发展措施

4.3.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市、县区上下连贯、衔接紧密的蚕业发展服务管理体系,统筹全市蚕业发展具体履行行业规划、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加强对各职能部门跟踪督查。形成齐心协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生产技术指导、蚕茧收购市场管理的蚕业发展服务管理格局,切实改变技术服务难以到位、管理乏力的现状,合力推进宿迁蚕业发展。

4.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加大对蚕桑生产投入,将蚕业生产纳入各地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支持范围,加大对蚕桑病虫害区域性联防、蚕桑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工厂化饲养技术、蚕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建设、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新型高效桑品种示范推广等重点环节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茧丝绸行业发展、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研究农业保险政策,制定蚕桑产业的保险政策,建立蚕业风险分担、调控、保障机制,降低蚕业生产风险,稳定蚕农收益,提高蚕农积极性。

4.3.3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蚕业发展面临的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对蚕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政府应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相关的措施,落实达标排放制度、科学使用农药、划片使用农药等,重点保护好蚕区生态环境。

4.3.4 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发展蚕桑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对各项扶持政策的宣传,引导蚕农树立正确的产业发展理念,客观分析和看待产业发展的高、低谷现象,积极的应对,树立一种“低潮沉注气,高潮先得利”的理念,坚定信心,发展蚕桑生产。

4.3.5 发挥行业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参与政府决策制定和落实,以及调研、专业评审、科技攻关、人员培训等活动;建立与国内外同行间合作关系及对话机制,加强业内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预警预测,及时反映产业情况、促进蚕业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宿迁
咬破死亡的蚕茧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躲雨
宿迁,宿迁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