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顺玉,全春爱(.吉林省图们市生殖保健医院,吉林 图们 3300;.吉林省图们市人民医院,吉林 图们 3300)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剖宫产时超过1 000 m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的原因首位,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原因[1]。及时有效地处理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采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现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住院分娩行剖宫产过程中出现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产妇23例。年龄22~41岁,平均31岁,孕周36~41周,平均38周;初产妇16例 经产妇7例;双胎2例,子痫前期8例,巨大胎儿9例,前置胎盘5例,胎盘粘连8例。娩出胎儿后均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估计出血量>300 ml时给予静脉推注缩宫素20 U,按摩子宫,米索前列醇0.2 μg舌下含服,出血量>600 ml上述措施无效时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
1.2 方法:术者将子宫托出腹腔,清除宫腔积血并挤压宫体,加压后出血基本停止,即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我院用70 mm圆针1号可吸收线即在未缝合子宫切口行子宫缝扎术。用1号可吸收线先从子宫切口右侧下缘下方3 cm,并距右侧缘3 cm处垂直穿入子宫一次穿透子宫下段肌层和蜕膜层宫腔出针,在切口上缘上方3 cm并距外侧缘4 cm宫腔内进针,前壁出针,由前壁切口上缘向宫底方向垂直褥式缝合3~4针(针距1 cm,间距3~4 cm,达浅肌层,将缝线固定于子宫浆肌层):缝线由宫底垂直绕向后壁。缝线位置距宫角3 cm,由后壁宫底向宫颈方向垂直褥式缝合3~4针(方法同前壁缝合方法);与前壁进针相对应部位的后壁进针,宫腔内出针。同样缝合左侧相应部位。助手加压同时纵向收紧两根缝线,检查宫腔内无活动性出血后拉紧打结。遇前置胎盘出血时在子宫前后壁做“8”字缝合后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确定止血后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再观查子宫色泽红润,变硬,无明显出血,生命体征平稳后关腹。术后继续静滴缩宫素10 U入葡萄糖水500 ml内6 h,补液3 000 ml,阿洛西林钠4 g静脉滴注4 d。
1.3 疗效评定标准:有效:子宫逐渐收缩,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无效:继续出血,生命体征恶化,尿量<30 ml/h或无尿。
1.4 术后观察及随访: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尿量,阴道出血量;住院期间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及症状体征变化。出院后嘱产妇定时回院随访。
23例产妇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后均止血有效,无一例子宫切除,生命体征平稳,9例因术中出血超过1 000 ml行输血,术后24 h出血量80~350 ml,子宫硬,宫底脐下一指~脐下二指,18例体温术后3 d恢复正常,5例术后4 d后仍低热,查血像偏高,故继续应用抗生素2 d后恢复正常。住院期间阴道流血不多,无异常症状及体征,阴道恶露无异味。于术后第5天查腹部彩超提示子宫复旧良好。所有产妇均术后6~7 d治愈出院。术后42 d回访子宫恢复良好,术后未发现远期并发症。
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使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相应增加。产后出血大多发生在胎盘娩出时及产后24 h内,部分发生在产后2~24 h内,极少数发生在24 h后甚至产后1个月左右。由于在分娩时或术中估计失血量偏小,实际产后出血发生率更高[2]。对于产后大出血的处理,按摩子宫,缩宫药物,宫腔填塞等方法时有失效;子宫动脉,髂内动脉结扎技术要求较高,动脉介入治疗需特殊设备,产科无法完成;子宫切除是最后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子宫切除对产妇的打击不仅是生理器官的丢失,而且在心理,机体内分泌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影响。自改良式B-Lynch缝合术问世以来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良好。此方法通过纵向压迫子宫使子宫处于被动收缩状态下关闭血窦,两条侧向绑带阻止部分子宫动脉,卵巢动脉的分支由子宫侧缘向子宫中央的血流分布,使子宫达到止血效果。我院在原来的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将肠线改为进口可吸收线,线质更好,有韧性,结扎打结可靠。原手术缝线由子宫下段前壁绕过子宫底直达子宫表面,于子宫前后壁各缝3针,避免了缝线从子宫上滑脱入其他器官引起的梗阻可能。我院应用此方法后明显减少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避免了子宫切除,证明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有效的保守性手术措施。
[1] 谢 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1.
[2] 金今月.产后出血9 2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