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宗教隐喻的表象研究

2014-08-15 00:43林映春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清教徒梅斯红字

林映春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1.引言

《红字》作为17世纪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我们并不是认为《红字》和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清教曾经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一席之地。在发展的早期,很多美国作者会在词句、思维、内容以及表达方面受到宗教的影响。而《红字》里面,霍桑用语比较冗长,仿佛布道;对于有关爱情的情节描述的比较隐晦;而故事的背景也是按照清教徒的习惯进行设置,这些处处显示出清教的影响。

《红字》这本书主要描绘的是17世纪波士顿人的精神面貌。1850年,《红字》的作者霍桑因为这本书名声大振,在美国无人不知。到了今天,时间已经是21世纪,这本书的影响范围仍然在扩大,中文版本一直在出版。书中的女主角是已嫁做人妇的海丝特,她和身为牧师的丁梅斯代尔发生了不正当的恋情,因此被处罚——这一生都要在前胸佩戴写有“A”的红布,警告后来人。读者一般都有一个疑问,这本书描述的究竟是17世纪的故事,还是作者存在的19世纪呢?所以,有关《红字》的评析都涉及清教主义。大部分读者认为,霍桑所要揭露的就是宗教带给人们的压迫。这种猜测的根据主要是这本书的自传部分曾经说明故事情节主要是源自在某类档案当中发现的带字的红布。另一部分则认为《红字》其实是作者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孤寂之情。

2.对《红字》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红字》基本的格调是比较忧伤的,几乎每个角色都在阴暗中探求爱以及理解,显得很无奈和颓废。奇灵渥斯很有学识,任劳任怨,为人随和,求知若渴。行为做事一向很谨慎,向往一种永恒的真理。但是很可惜,奇灵渥斯在外表上有缺陷,他的悲哀完全是婚姻造成的。在他看来,依靠自己的学识以及财富是可以得到海斯特的赏识的,但是现实却是无情的,结婚之前两个人之间是没有感情基础的,结婚之后两个人没有积极努力的培养感情,而是选择了分开居住,奇灵渥斯把海丝特送到了遥远偏僻的新英格兰。在分开的几年里,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相爱并且生育了一个女儿。这样的事实让奇灵渥斯大受打击,失去了往日的理智,开始寻求报复,而这种仇恨心理也让他变的冷血以及残酷。

海丝特外表出众,很有魅力,性格倔强,愿意为爱付出一切。但是她的一生却无法摆脱凄凉的境地。她认为的真爱,在别人看来就是奸情,而因为追求这种真爱,最终走上断头台。当权者为了惩罚她,在她的前胸佩戴带有“A”字的红布,警告其他人。不准她继续生活在原住地,为了保护丁梅斯代尔,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两个人装作互不认识,但是,即便是这样,她还是宁愿坚守,对于她来说,内心是孤寂的、冷清的。丁梅斯代尔属于双重人格,对待宗教一直很虔诚,虽与海丝特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但是却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审判时,他既渴望海丝特能说出真相,又渴望海丝特可以掩护自己,保存自己的名声。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之下,他惶惶不可终日,很害怕事情暴露,让他名声不保。他又因为自己的懦弱而自责。两种心理对他来说是一种煎熬,内心得不到平静。为了寻求解脱,他会在夜晚攀爬断头台,模仿着海丝特当时受罚的情形,感受那种痛苦。作为牧师,他得到了众多的赞誉。但是却无法消除他内心的煎熬。

3.《红字》霍桑人物特征与隐喻

霍桑于1804年出生,于1864年死亡,出生地是美国的麻萨诸塞州萨姆镇,父亲是船长。在四岁那年,父亲因为生病死去了。因为这一变故,母亲郁郁寡欢,一直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再出来。霍桑和自己的姐姐很难再看见母亲,实质上就是丧失了母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在童年失去父母的爱护,心理方面一定会有阴影,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比较孤僻,不擅长和外面的世界沟通。霍桑在书中对珍珠的童年描写的比较逼真,其实也是在影射自己的童年。

成年以后,霍桑来到保丁大学进修,是首次远离家乡。大学期间,他比较沉默,不习惯和同学沟通。所以,并没有开放的社交领域,离开大学之后,霍桑又一次回到故乡,像隐士一样过着平淡的日子。与尘世隔离的霍桑,开始大量的看书,尝试写作。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体现在作品当中,这也是一种与社会交流的方式,弥补了霍桑这种性格上的缺陷。

美国的文化是在基督教新教文化、美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基督教教义通过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将其深深的烙印于美国民众的心中。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其以上帝的名义来对人性进行压抑,对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产生了禁锢与阻碍,民众在受到清教思想影响以后,其一生将会难以摆脱。因此,做好对霍桑代表作《红字》文本的研究,通过对其原罪论、命定论、选择论等理念为研究视角,进行红字宗教主题的研究,能够更为清晰的发现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及其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红字》体现作者超脱尘世的一种性格

霍桑习惯一个人生活,不习惯与人沟通,主要是他孤寂的童年造成的,同时,也有社会的一些原因。霍桑生存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到处呈现繁荣的景象,物质条件非常优厚。但是,内在的矛盾也暴露了出来:贫穷与富有差距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人们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失去了以往的关怀和友善,让每个人的内心开始感觉到孤单,人们开始在心理筑起一道围墙。他把脱离社会的行为描述成一种罪过。他想让读者知道,不要如奇灵渥斯一样带有强烈的报复心,也不要如丁梅斯代尔那样被复杂的内心所煎熬。他更加赞赏海丝特,可以比较主动的使用社会并且获得赞美,觉得人们之间是存在信任的关系的。

像隐士生活了30年之后,19世纪早期,霍桑来到了波士顿,在某杂志社任职,以后也到海关从事过相关工作。1841年,霍桑在布鲁克农场居住了一段时间,参与了比较有名的公社运动。霍桑开始主动的融入社会,担任社会角色,同时还发表了一系列的作品,例如1850年的《红字》、1851年的《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46年的《古屋青苔》、1852年的《福谷传奇》以及1860年的《玉石雕像》等,这些都可以证明霍桑积极适应社会的一种体现,这些也造就了霍桑在美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始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这些辉煌和霍桑30年的隐居生活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梅威尔认为霍桑具有最广阔的胸襟以及深刻的思维,可以感受黑暗。

5.《红字》奋斗而获救赎的清教思想

从宗教的观点来讲,人生是有罪的,但是清教徒都相信有一种力量,能够帮助他们得到神的拯救而避免受到惩罚,这个神就是耶稣。在基督教的视阈里面,耶稣与上帝签订了契约,契约里面规定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机会成为上帝的选定之人而得到救赎。在清教徒的思想中,虽然这部分有可能其天性会产生堕落,但是因为上帝的仁慈,在这些人出生之前,上帝已经决定对其进行救赎。所以,在清教徒的思想中,每个教徒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幸运的一个。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清教的选定论同宿命论也是紧密联系的。

这种理念在《红字》小说中世俗生活里面有很好的反应,表现为殖民地的清教徒,都非常注重人的道德、责任、纪律,崇拜禁欲主义,虔诚于上帝,身心向善,积极工作,物质享受与追求欲望低。这些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上帝选定的。在《红字》小说里面犯了大罪的海丝特并没有离开这个让其受到折磨、使其伤心的地方,而是选择继续留在殖民地,继续承受各个清教徒的孤立与嘲笑,这是由于海丝特自我欺骗的妄想能够在心理和思想上弥补其罪孽。“此处是海丝特犯下罪孽的地方,因此,这个地方也应该是海丝特接受人世惩罚的地点,由此海丝特每天受辱的折磨到最后能够将其灵魂清洗的纯洁,重新塑造一个她已经失去的纯洁之躯,并且因为海丝特甘受苦难,修成正果。[2]”

海丝特的共犯,即非常有才华的丁梅斯代尔牧师同样生活在自我的蒙蔽中,丁梅斯代尔认为善良的行为能够给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带来双重的积极发展,能够使自身的灵魂和肉体变得更加的纯洁,更加的高尚。丁梅斯代尔伪善地不敢承认他是珍珠的父亲,“因为这样一来,过去的罪恶也不能用更好的善行来救赎了。[2]”丁梅斯代尔作为非常受教民爱戴的一名牧师,自己认为很有可能成为上帝的一名选民,能够进入天堂享受荣光,但他知道由于自己犯下通奸大罪,将被投入地狱永世沉沦,这也是丁梅斯代尔内心痛苦的根源。

结语

综上所述,评析《红字》可以看出,这本书中很多人物性格都有霍桑的影子。霍桑通过对这些人物特殊性格的描绘,其实号召大家更好的融入社会。虽然我们不可以断言书中的某一个人物就是霍桑的缩影,但是实际上,霍桑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入了作品当中的,并且利用文学手段让故事更加逼真,所以说,《红字》这本书其实是影射霍桑本身与外界隔离的一种状态。

[1]谢兰伟.以沉默的方式——论《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女性主义意识[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2]王秋爱.从性别视角试析《红字》[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7).

[3]王守贤.一朵凋落的带刺玫瑰——试论《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J].许昌学院学报,2007,(04).

[4]骆宇颖.狱门前争妍竞放的野玫瑰——从海丝特·白兰身上看霍桑早期的女权意识[J].中国西部科技,2008,(17).

[5]方向真.生命的寓意——霍桑《红字》象征手法解读[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6]克劳迪娅·约翰逊.《红字》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霍桑.红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8]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猜你喜欢
清教徒梅斯红字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美国醉酒史
歌剧《阿依达》的故事(三)
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