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菊,董 燕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陕西 汉中 73000;.陕西省汉中市铁路中心医院,陕西 汉中 73000)
慢性鼻-鼻窦炎(CRS)并鼻息肉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变迁延难愈、复发率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适,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产生忧虑、悲观心理,而令患者及医师都倍感头痛,因此一直为鼻科医务人员关注,鼻内窥镜手术目前在我国已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1]。他将传统的根治术变成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具有损伤轻、痛苦小、操作精细、观察准确等优点[2],开辟了鼻外科的新领域,给手术带来了全新的局面,是鼻窦炎等疾病手术治疗的一次飞跃。笔者旨在探讨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方法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确定汉中市中心医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期间96例患者为本研究的样本人群,再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将9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8例。
1.2 护理干预措施
1.2.1 对照组:本组行鼻内窥镜手术常规护理和常规健康教育指导,包括术后常规抗感染、鼻腔清洁和换药等。
1.2.2 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除以上鼻内窥镜手术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外,尚进行术前、术中专项护理、疼痛护理、出血护理、术腔护理、鼻腔冲洗联合鼻腔雾化吸入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1.2.2.1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并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在此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了解程度进行充分评估后进行术前宣传,向患者和家属解释需要手术的原因、手术的优势和治疗机制,妥善做好术前相关准备,明确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尽最大努力消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②术前专项护理:术前3 d指导患者多进行经口呼吸练习,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感冒,避免手术感染、术中、术后打喷嚏情况的发生。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确保有充足的睡眠;同时,经静脉输入地塞米松5 mg,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出血,减少鼻息肉患者的局部炎性反应。
1.2.2.2 术中护理:术中与患者亲切交谈,想办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此达到缓解紧张情绪的目的;对术中出血量、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动态监护,有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医生并对症处理,及时、准确记录相关数据;准备好凡士林纱条和止血膨胀海绵,以备填塞鼻腔使用,帮助完成压迫止血。
1.2.2.3 术后护理:①疼痛护理:患者体位宜取半卧位,这样的体位一方面可减少出血和组织液的渗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鼻腔内血液和其他分泌物的排出,方便呼吸。给予舒适的环境,看电视、听音乐分散注意力。如果患者有较剧烈的疼痛,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的镇痛剂。②出血护理: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备好凡士林砂条和止血膨胀海绵,嘱患者少量出血时可用冷毛巾或冰袋间断冷敷鼻部,勿用卫生纸卷成团塞进鼻腔,不要随意触摸鼻腔,以免造成伤口感染。嘱患者口咽部有分泌物,勿咽下,要轻轻吐在备用的医疗垃圾袋中,以免刺激胃部,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从而便于观察出血量。保持鼻腔填塞物固定稳妥,忌捏鼻、擤鼻、尽量避免咳嗽或打喷嚏,需要时让其张口深呼吸或舌尖抵上腭,防止鼻腔填塞物被强烈的气流冲出而引起出血。③术腔护理:在术后48~72 h将填塞物顺利取出后,每天需要对患者术腔进行充分、彻底清理。先使用麻黄碱收缩鼻腔黏膜,使用吸引器将脱落的小结痂、凝血块和分泌物及时清除掉,每天使用NaCl溶液对鼻腔冲洗2~3次,连续冲洗5~7 d,直至术腔基本清洁、创面黏膜光滑。④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如患者有连续水样分泌物流出,低头时分泌物增多,应检查是否是脑脊液鼻漏。同时严密观察有无球结膜充血、眶周淤血、眼球突出、肿胀、视力下降、复视等眶纸板损伤症状。如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医生,及使给予治疗。
1.2.4 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在内镜下对术腔的肉芽、水肿黏膜、血痂、滤泡组织及分泌物进行充分、彻底地清理。3个月内勿用力擤鼻,或用其他物体刺激鼻腔,要求患者严格按医嘱用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冒。使用维生素AD滴剂软化鼻腔干痂,避免鼻腔过于干燥会对手术产生不良的影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复发,不适随诊。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痊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性反应,在急性者中较为多见,多个鼻窦可同时受累。慢性鼻窦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会使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加重。鼻息肉是鼻部的一种常见病,是由于极度水肿的鼻腔鼻窦黏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垂而形成。本组资料结果表明,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1]周京凤.鼻窦内镜手术护理相关问题概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8):1007.
[2]罗海燕.舒适护理在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