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翻译中意象图式建构研究

2014-08-15 00:47:56刘国立
焦作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图式外国古诗词

刘国立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1.引言

在浩若繁星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古诗词是很重要也是很灿烂的一部分内容。然而,由于中国古典诗词中包含有大量的文化意象,而且这些文化意象由于生活背景、思维方式和文化的不同而与外国学习者大脑中的文化意象有较大的差别,使得他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感觉非常困难。中国古诗词中很多的文化意象在他们的大脑中是缺失的,要想让这些外国学习者也能像中国读者一样欣赏中国古诗词的美,就必须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这些缺失的意象图式。

2.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负载文化内涵的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最能体现文化意象的物质层面,它蕴含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例如,“Milky Way”和“银河”同属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词汇,虽二者具有相同的指示意义,然而其文化内涵却相去甚远,前者使人联想到古希腊神话,而后者则令人联想到“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

文化意象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种植物,一种飞禽或走兽,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个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等,甚至可以是某个数字。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更是精彩纷呈,它可以是历史上的某个人物 (如“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中的屈子和“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中国的某个传统节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清明节和“待到重阳日,再来就菊花”中的重阳节);也可以是中国历史上的某个地名(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和“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东吴);传统诗词歌赋曲目名(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和“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中的何满子);还可以是历史典故(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垂钓碧溪上和乘舟梦日边);天体星座(如“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更可以是某种植物(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的红豆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飞禽走兽(如“在天愿作比翼鸟”中的比翼鸟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黄鹤)等等,不一而足,应有尽有。

3.“意象图式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

3.1 意象图式理论

Mark Johnson于1987年基于体验哲学思想首先提出意象图式这一术语,并在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 一书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意向图式的主要特征。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的式样,可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人们在与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意象图式。图式则是指人们把经验和信息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可以较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 (王寅,2005:65-67)。它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简单的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因此,读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理解新知识起着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不同社团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因而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图式的方式贮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认知文化图式。

3.2 心理空间理论

G.Fauconnier在他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1985/1994)一书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近年来他又提出了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1997)和“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2002)。 根据该理论, 心理空间可分为输入空间 I、输入空间 II、合成空间及类属空间。四个空间通过映射连互相连接,构成一个概念合成网络。输入空间向合成空间映射的过程被称为 “收缩”(compression),即多个输入空间的复杂概念向一个新的、完整的、统一的概念结构简化的过程。合成后的概念具有稳定性且容易记忆。在功能上,心理空间就是我们说话和思维时无意识的用来组织后台认知运作过程的手段:在话语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彼此映射、扩散、增生,为变化的参照点、观察点和焦点提供抽象的心理结构,使我们在任何时间都能够把注意力指向局部的、简单的结构,同时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留复杂的连接网络。通过对各输入空间局部结构的投射及背景框架的嵌入,在合成空间里生产新的结构,产生新的行为、概念、情感和理解。

4.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西方诗歌重逻辑推理,非常具体严谨。而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组合,模糊含蓄。然而,也正是这些模糊含蓄的语言,给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千里之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与壮美。中国读者之所以能感受到这种美,是因为他们有相似的生活背景,相同的文化基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意象能够引发他们相似的联想,引起他们的共鸣。而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外国读者则不会产生这种苍茫壮美的感觉,因而无法获得与中国读者相同的感受,也就无法欣赏中国古诗词的美。

4.1 意象图式的建构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外国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大脑里会出现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中国文化的认知域,一个是本国文化的认知域。这两个空间会相互映射、联系,建构出一个新的合成空间。这样,在理解中国诗词的时候,外国读者就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来读解这些诗词,造成对中国古诗词理解的偏差。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就是外国读者大脑中中国文化意象图式的缺失。因此,为了尽量减少这些理解的偏差,我们应尽量在外国读者的大脑中建构中国的文化意象图式。因为根据心理空间理论,这些新构建的心理空间能够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留,所以,在外国学习者头脑中建构的这些中国的文化意象图式,也能长期保留。当他们了解了中国牛郎织女的故事后,就不会再把“银河”理解为西方文化中的“Milk Way”了。

4.2 意象图式建构的方法

在古诗词翻译中,翻译家们大多采取了意译的方法,只是把诗词的意思翻译了出来,而没有解释诗词中那些意象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这样就造成了外国读者虽然了解了诗词的意思,但无法欣赏到诗词的美。因为模糊是中国古诗词的特征,它可以让读者插上想象的翅膀。另外,中国的古诗词都是言简义丰,寥寥数十字就能表达思绪万千。中国古诗词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就是因为诗词中那些意象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读到这些意象,中国读者就能引发丰富的联想,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者都能了然于胸,从而引发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而外国读者就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大脑中没有这些文化图式,不了解这些意象的文化背景和所包含的含义。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采取直译或意译的方法,而不解释这些文化意象的含义,这样就会造成文化的流失。没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外国读者当然也就无法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了。所以,在译文中,必须要把诗词中文化意象的文化背景和所包含的意义都介绍给外国读者。让他们在大脑中建立起该意象的文化图式,这样他们以后再遇到该意象的时候,就对它的文化含义了然于胸,就不会再胡乱猜想,也不会再用其母语中该意象的含义来理解诗词了。这样外国读者就能真正欣赏中国古诗词的美了。例如李白的《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是李白赞美杨贵妃所写的三首诗中的第二首。诗人把牡丹花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人即是花,花即是人。首句描绘出了牡丹花鲜艳的色彩和诱人的香气,把露珠都染香了。这么美丽的牡丹花,这么可人的杨贵妃,比起那“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要强过千百倍,就连有名的汉代美人儿赵飞燕,恐怕也得依靠新衣服的装扮了。

在这首诗中,诗人化用了“巫山云雨”和“赵飞燕”的典故。然而,外国读者的大脑中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两个典故的文化图式,如果教师不对这两个典故加以解释,读者就会不知所云,也就无法真正欣赏到中国诗词的美了。译者要通过注释进一步告诉读者“巫山云雨”和“赵飞燕”的故事。

据宋玉《高唐赋》所描写,楚襄王与宋玉同游于云梦之台,远望高唐之观,只见上面云气蒸腾,须臾万变。楚襄王问宋玉:“此何气也?”宋玉答道:“所谓朝云也。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妇人临去时,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赵飞燕原名宜主,是汉成帝的皇后,因其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故称赵飞燕。相传汉成帝为她造了一个水晶盘,令人用手托盘,赵飞燕则在托盘上潇洒自如地舞蹈。

外国读者读完这两个典故之后,不仅真正理解了该诗的含义,还会在大脑中建立起“巫山云雨”和“赵飞燕”的文化图式,这些文化图式就会长期地储存在他们的大脑中,在以后的阅读中,再遇到这两个典故,就不会有文化障碍了。

5.结语

中国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对诗意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诗词的点睛之笔。同时,由于中国的这些意象图式在外国读者大脑中的缺失,他们在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词的时候困难重重。然而,通过在外国读者大脑中建立这些文化图式,他们就能真正欣赏到中国古诗词的美,从而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1]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索[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5]刘萍,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猜你喜欢
图式外国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我和古诗词
外国公益广告
中外文摘(2017年16期)2017-07-31 23:35:58
趣读古诗词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0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6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