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健李南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亿人,占总网民数的81.0%。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网络作为真实的客观存在,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因此,要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首先要对网络道德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以及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人的网络行为,以善恶为标准,调节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网络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善恶是非判断标准,是人与人、人与群体关系的行为法则。
1、从人们网络行为关系上看,网络道德仍然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行为准则。因为网络社会生活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网络道德是网络时代所呈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是社会人通过因特网(作为网络人)相互交往的过程,网络道德并不是游离于社会道德体之外的一种社会道德,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现实社会道德是网络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从网络道德的起源上看,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衍生物。网络道德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与发展,互联网技术使人类面临新的道德需求和选择,网络道德问题正是人类通过网络物质技术载体,即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呈现的社会行为内容,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了。
3、从网络道德的特征上看,网络道德具有多元性。网络上的信息接受是绝对自由开放的,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完全成为个人行为,由行为主体——网民自己选择决定。网络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把世界不同国家的人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发生碰撞,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这是因为网络带来社会的多元化,必将导致社会道德的多元化。
由于网络道德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相差甚远的道德失范行为。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一是价值取向混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传播使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难以统一,以至与我国主导性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矛盾与冲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认识的不清,必然使大学生陷入价值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深渊,最终造成了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二是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在网络社会中形成了新的行为方式,网络中社会约束大大减少,大学生可以自由去体验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给大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网络世界中的主体才是真正的“自我”,把网络中的自我等同于真实的自我。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出现道德人格的双重性,而导致人格发展不完善。三是责任感弱化。网络的自由大学生们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的真实的社会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认为虚拟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漠视,道德情感冷漠,失去责任感。四是网络违法与犯罪。出现大学生信息泄密、侵犯知识产权,甚至恶意攻击他人、黑客等违法行为;网络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如网络盗窃、网络欺诈等。
21世纪技术空前繁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网络在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滋生了难以清除的诟病;加之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所处的阶段正是由不成熟阶段走向成熟的阶段,这种客观和主观的两方面因素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土壤。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因素。第一,网络的去抑制性特点,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能性。在网络中的行为“就像在一场假面舞会里狂欢。在这里,谁也不认识谁,谁跳好,‘跳坏’,都无需担心出丑。这‘舞会’实际上比什么舞会都更有趣,因为你不仅可以醉心地‘放纵’自己,无需设防”在这种环境之下,个人自我意识在下降,扮演了一个虚拟角色。互联网带来了异质文化,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跨越时空界限,在网络的冲击下他们的道德观念趋于多样化、个性化,道德标准从一元走向多元,导致了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造成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第二,网络监管技术的滞后。网络监管技术先天不足,包括各种后门、漏洞普遍存在,网络道德规范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导致网络伦理道德存在巨大瑕疵。如被抓获的某工业大学学生黑客说,攻击软件都是从网上免费下载来的。事实证明,很多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他们利用了网络的技术欠缺与管理漏洞。第三,社会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社会最深层结构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由于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个人主义严重,唯利是图,公德心淡漠,行为方式失范,这就使得道德在利益驱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学校中的大学生思想观念也不可避免的受着这些因素影响。第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我国高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德育模式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德育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两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与冲突。在传统德育模式中,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灌输为主的方法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德育内容是相对稳定,具较强的封闭性和强制性,网络时代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传统德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呈弱化趋势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时代到来后,高校的德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应该是如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问题。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观因素。一般而言,大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是个体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头脑敏锐,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他们可塑性大,阅历浅,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往往更容易受到各种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青年时期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而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发展不平衡、各种心理矛盾复杂交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存在矛盾。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对现实的成就感期望值过高。他们的内心自尊心极强,随着心理需要的增强,会感到自己与别人存在着差异。但是在网络中他们自由的遨游,找到了交往的广阔空间,找到了自我,而且是不受约束的自我。第二,求知欲强和识别力不高的矛盾。大学生求知欲强烈与好奇心,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切,他们都想了解和探求究竟,辨识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相对不足,以致良荞不分,把错误的、含有黄色垃圾以及毒素的东西也接收下来。求知欲强和识别力低之间的矛盾,容易产生道德行为的失范。第三,情绪与理智的矛盾。著名心理学家G.S.Hall在《青春期》一书中指出,青春期是“疾风怒涛”的一个时期。大学生情感日益丰富,富于激情,他们的情绪很容易激动,会表现出冲动性与爆发性的特点。他们的自我体验很复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往往因一点小事而发怒甚至争吵不休;容易感情用事而难于用理智控制。在网络中情绪失控的可能性比较大,成为导致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身处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产生了诸多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这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的名言。高校道德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的责任。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出击,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时代的航标。价值观是价值和怎么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或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占领网络这块阵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页,吸引学生来访问,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介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形象人物的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给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开辟供学生聊天与发表意见的场所。如“学术空间聊天室”、“微博”、“微信”等。教育者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以及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针对网络中出现的带倾向性问题合理地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教育与引导。
网络道德人格是现实道德人格的反映,同时又是个人的现实道德人格的丰富与发展。网络人格是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品质的总和,其中个性品质反映了大学生做人的道德素质,即网络道德人格。在大学生中推行网络道德人格教育,是强化道德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教人知耻,就个体而言,知耻也是人立于世的道德资本,更是做人的伦理底线。守仁行义,辨知荣辱,谨言慎行,懂得孰为“能为之为”,“孰能为,孰不能为”,并以为“不能为之为”的行为为耻。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缺乏道德责任感。道德责任感一旦得到确立与强化,将会成为人的性格心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使人能自觉、主动地尽职尽责,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开展道德规范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基本路径。使大学生树立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责任感,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个人的网络行为对他人与社会产生的影响。个人要对社会和他人负责,那就要按一定的道德规范去行为,自觉遵守网络公德。这就要引导大学生以善为标准,择取善事善理而坚定执著地去做人。如果大学生在网上能够做到以善为标准,追求诚信的正当行为,就会避免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而不是禁锢人、束缚人与约束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增强其在网络中的道德选择和评价能力,是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前提与基础。一般来说,大学生主动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能力尚有欠缺,其人生价值观及道德观没有完全定型,仍然需要一定的引导和熏陶,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主动追求真善美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更应着力于意志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实现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达到“授之以渔”的教育境界。
总之,预防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协同,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还是学校。学校始终是传承社会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这是由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决定的。因此,只有真正的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注释:
①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28.
②任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4,(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