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国 范莉莉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伴随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被各国所重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定都议定书》的签署,为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法律框架。近些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额呈爆炸性增长,2004年3.77亿欧元,2008年达到910亿欧元,2012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额达1400多亿欧元[1]。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对碳资产的重视,碳资产必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2009年11月,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并将此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前,全球已进入节能减排的关键时期,各国都在想办法获取持续发展的途径以及在国际谈判中的筹码。“后京都”时代,我国在国际上承担责任的分摊份额的比重加大,加之西方国家提出的碳税、碳货币、碳标签等势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压力。如何管好自己的碳资产,成为企业决策者系统研究和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2]48-51。
目前,碳资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什么是碳资产,怎样盘查,如何开发,都是摆在面前的新问题。碳资产的识别应该从其特性出发,通常有特征识别法、排除识别法、流程图识别法等。企业只有充分对碳无形资产识别并加大对其培育的力度,才能未雨绸缪,提高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在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经过对大量的文献研究,结合碳资产的特有属性,我们提出了碳资产的相关概念。碳资产就是指在地球生态平衡得以维持的范围内,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可容纳量的人为划分与分配,进而被企业所拥有和利用的一种可以储存、流通或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伴随企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相关的交易的形成,这种资源同时被消耗。碳有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并可以利用、对实施节能减排有贡献价值且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其物质属性所带来的低碳价值,可以被精确地计算和评价。
广义的碳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价值不容易被确定、没有实物形态、与企业节能减排活动有关且可辨认的一切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企业传统的意义上的有低碳贡献的无形资产和人为划分的在市场上交易的以配额或者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从狭义上来看,碳无形资产指的是在全球或者区域大气环境合理容量的范围内,人为划分温室气体的排放额度,将这部分指标分配给不同国家或者区域,由此导致企业排量额度的稀缺,这种排放权利,就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碳无形资产除了拥有其他无形资产的属性外,还拥有比如全球性、共益性、投资性、可透支性等特性[3]。
在以往的文献中尽管有对碳资产的分类,但是不明晰,对碳有形资产和碳无形资产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通常用“碳资产”来代替所有有低碳贡献的资产。碳有形资产的价值可以精确地算出,但是碳无形资产的概念却很难被量化和评价,对两种资产应该加以区分。根据定义可以看出,碳无形资产就是基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拥有了排放权就拥有了碳无形资产。不同的企业所拥有的碳无形资产不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其管理也有所不同。
按照有形资产获取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碳有形资产主要分为生产性碳有形资产、非生产性碳有形资产。生产性碳有形资产主要包括低碳厂房、低碳设备、低碳建筑、低碳装置等生产活动创造的资产。非生产性碳有形资产包括企业低碳化节约的土地、低碳战略节省的生物资源、地下资产、水资源、无碳原材料等自然提供未经生产而取得的资产。
目前,对碳无形资产的分类主要集中在市场交易及政府配额两方面。根据企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利的限制条件,可以将企业碳无形资产分为碳源类碳无形资产、碳汇类碳无形资产、市场交易的政府配额及项目类碳无形资产。市场交易的政府配额及项目类碳无形资产主要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排放指标的规定以及政府对企业的排放配额,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可以分为排放总额限制的配额类碳无形资产(例如EU-ETS交易的资产)和项目类碳无形资产(例如CDM项目下的CERs、联合履行机制下的ERUs)。碳汇类碳无形资产主要是采用固碳的方法吸收大气中的CO2,可以根据吸收的方式的不同将碳无形资产分为生物固碳类碳无形资产(例如森林、草地碳汇等)、物理固碳类碳无形资产(例如碳捕捉及封存等技术类碳无形资产)。
在企业内部,能显著提高其低碳竞争力的碳资产主要是指碳源类碳资产,即从企业内部管理中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按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类别以及结合碳无形资产的配额属性,从节能减排角度,可以将碳源类碳无形资产分为以下五类:体现市场竞争力的碳无形资产、体现智力劳动的碳无形资产、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无形资产、体现人力资源的碳无形资产和政府政策类碳无形资产。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碳资产有所不同,其分类也有所不同。企业的低碳战略的制定、资产的评估、管理体系的构建等都要对所拥有的碳资产进行细化、分类。作为企业低碳管理制度的制定者或者执行部门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将碳资产进行归类,以便运用不同的方法优化管理[4]。
计划经济时代,会计学界近似地将资产等同为资金,这种观点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种资产即资金的观念已经明显过时。在碳约束的制度下产生的碳资产更不能等同于资金,其价值要通过相应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的范围包括低碳技术类、文化类、人力资源类等碳无形资产以及低碳设备、低碳产品等碳有形资产。碳资产不仅具有一般性资产评估的共性,也具有一些评估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评估对象的界定、方法的选择、参数的确定、结论的使用等方面[5]。所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与之评估相关的碳资产管理机制。
我们可以从评估结果中得出本企业与其他先进标准所存在的差距,进而找到自己的改进之处,提升企业的低碳竞争实力。量化企业碳资产的价值、核清家底,对企业进行碳资产评估,可以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提供相应的信息,让董事会、股东会了解生产经营活动效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拍卖、收购、转让、兼并、合并等形式进行的资产重组活动不断增加,碳资产的评估为这些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价值依据。
2013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2012年之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没有减排的义务,这也造成多数企业对碳资产的重视力度不够。但是,我们将不得不直面“后京都”时代的减排压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首先要摸清自己的碳资产,对当前的资产有一个系统的、合理的管理构架,这样才能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应对措施。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碳资产的管理体系,但碳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大势所趋,必将成为企业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获取胜利的前提。在即将而来的碳关税、碳边境税等贸易壁垒的压力下,我国企业应当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制定好自己的碳资产管理体系[4]。碳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寻求企业利润增长点、获取竞争优势,而且对遏制环境的恶化,顺利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碳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经过对欧盟ETS主要排放国大量的调查,ACCA与IETA发布了权威报告《碳会计》。该报告指出,碳会计业务多种多样,尤其碳排放配额对于公司账目很重要,实行碳排放的财务会计规则将有益于加强EU-ETS的认知力与影响力。我国对于碳资产的会计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更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
碳会计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采用货币或者实物为单位计量的形式,要求企业履行低碳责任。碳会计的提出能科学合理地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的经营利润,更加合理地评价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经营业绩。在传统会计构架条件下,完善碳会计内容,编制碳资产负债表。在“环境资产”总分类账户下设置“碳资产”二级账户,在“环境负债”总分类账户下设置“碳负债”二级账户[6]。根据负债的来源和种类不同可以进行明细核算,形成针对碳资产管理的“碳资产负债表”。针对以政府配额或者项目形式形成的碳资产等,提出各种细化的明细科目,逐渐推进碳会计的不断完善。建立针对碳资产的披露制度,除了披露公司低碳规划、碳资产的管理方案、碳排放数据等信息外,还要披露碳资产的评估结果。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企业战略转型。低碳经济与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既定目标其实是一致的,低碳经济的需求进一步深化了企业战略转型,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步调一致。如何迎接低碳经济浪潮,考验着企业管理者的远见与智慧,只有未雨绸缪、掌握主动权、赢得先机,才是正确的战略转型[4]。认清低碳经济与企业战略转型的关系,对于企业战略的调整和规划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向低碳战略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课题[7]。
企业的管理者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战略,该战略涵盖从技术开发到价值链的处理全过程中的新产品研制、低碳供应链管理、低碳营销、回收与再利用等活动。为提升低碳战略的实施效率,企业内部要设立低碳战略专职的职能部门,同时要明确具体业务相关人员的职责。对企业各个层次的职员进行相应的低碳培训,提高员工对低碳战略的认识水平,在整个企业形成一种低碳文化,让员工成为碳资产的载体和政策的执行者。
在碳壁垒日趋影响我国企业的“后京都”时代,如何管好自己的“碳资产”,求得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深远的课题。“碳资产”也许尚未引起我国企业的足够重视,但它的步伐已经悄然而至,各企业对碳资产的争夺即将展开。
[1]2012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额将达1400亿欧元[EB/OL].http://finance.horise.com/news/20120914/01045992.shtml.2012 -09 -04.
[2]陈军.低碳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3]张鹏.碳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研究,2011(5).
[4]王臻珉,聂利彬.战略视角下企业碳资产管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5]郝新华.中小评估机构拓展业务应在特色上下功夫[J].财会信报,2012(23).
[6]万林葳,朱学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初探[J].商业会计,2010(17).
[7]赵云君.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