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丘虚地名看早期城市起源

2014-08-15 00:49王明德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山东

王明德

(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地名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内涵。先秦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出现过数以百计的以丘虚(包括京、陵、阜等)命名的地名。这些丘虚地名不单是因其高亢地形而得名,也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理名称。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显示,这些丘虚是早期重要的城邑或居民点,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多数丘虚都湮灭无闻,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丘虚地名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历史上扮演了哪种角色?包涵了哪些历史文化信息?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

一、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先秦丘虚地名

在《尔雅》、《左传》、《山海经》等先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丘、虚、京、阜等地名的记载。《尔雅·释丘》云:“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水潦所还埒丘,上正章丘……。陈有宛丘,晋有潜丘,淮南有州黎丘。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1]84-86《山海经·海内经》载:“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2]298《山海经·西次三山》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2]30-31《左传》中关于丘虚地名的记载更多。定公四年,卫国祝佗有一段关于周成王分封过程的追叙:“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聘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3]1537-1539成书于晋代的《帝王世纪》亦载,黄帝生于寿丘,都于有熊氏之虚,又居轩辕之丘;高阳都帝丘,尧居陶丘;鲁有少皞之虚,卫有颛顼之虚,陈有太皞之虚,郑有祝融之虚等。

郑逢源从古代文献中梳理了163个以丘虚命名的地名[4],并指出这些丘虚地名分布麇集于河济之间,即今鲁、豫、冀三省之交界处为最多。凌纯声根据《春秋》、《左传》及地方文献资料,考证出了160余个丘虚地名[5]。史念海根据文献记载,列举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数十个丘虚地名,即宋国有楚丘、谷丘、梁丘、葵丘、长丘、幽丘、犬丘、商丘、赫丘、老丘、雍丘等11个丘;齐国有葵丘、贝丘、牡丘、郪丘、句渎之丘、重丘、縻丘、渠丘、犁丘等10个丘;卫国有犬丘、桃丘、楚丘、帝丘、清丘、平丘、铁丘等7个丘;曹国有重丘、黍丘、揖丘等3个丘;郑国有桐丘、倾丘等2个丘;鲁国也有几个丘,除有些在泗水之东今山东东南外,还有咸丘、乘丘、戾丘、巢丘、泉丘等5个丘;晋国也有几个丘,大都不知其地,在太行山东南的只有邢丘一处。其余陈国有一个壶丘,已在淮河流域。吕国和邾国也有几个丘,分布在今鲁南山地;楚国也有两个丘,大致是在长江流域[6]134。

陈爱平考证出《春秋》、《左传》中所载的53个丘虚地名的地望及分布情况,认为这些地名主要分布在黄河、济水、淮河支流之间。沿黄河下游的丘虚有瓠丘(今山西垣曲县东南)、邢丘(今河南温县东)、楚丘(卫国,今河南濮阳西南)、帝丘(卫国,今河南濮阳西南)、瑕丘(今河南濮阳东南)、丘宫(今河南濮阳北)、顿丘(今河南清丰县)。济水和大野泽流域的有长丘(今河南封丘西南)、平丘(今河南封丘东)、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乘丘(今山东巨野县西南)、清丘(今山东鄄城西南)、犬丘(今山东鄄城东南)、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桃丘(今山东东阿西南)、重丘(今山东茌平西南)、牡丘(今山东茌平东南)、犁丘(今山东禹城东)、英丘(今山东临邑县)、贝丘(今山东博兴东南)、重丘(今山东巨野西南)、舆丘 (今山东青州西南)、咸丘(今山东巨野东南)。淮河支流颍水、丹水、泗水、沂水之间的,有桐丘(今河南鄢陵东)、赭丘(今河南西华北)、老丘(今开封东北)、雍丘(今河南杞县)、商丘(今河南商丘)、谷丘(今河南商丘东南)、黍丘(今河南夏邑)、揖丘(今河南夏邑西)、犬丘(今河南永城北)、梁丘(今山东成武东北)、楚丘(今山东成武西南)、葵丘(今河南兰考东)、幽丘(今江苏徐州东南)、闾丘(今山东邹城市东北)、泉丘(今山东宁阳、泗水之间)、虚丘(今山东费县南)、祝丘(今山东临沂市南)、中丘(今山东临沂东北)、渠丘(今山东莒县境内)、淤余丘(今江苏连云港市西)。楚国的丘虚地名则远离上述地区,长江流域的有宗丘(今湖北秭归)、阳丘(今湖北荆门),淮河上游的有丘皇(今河南信阳)[7]。

由上可知,丘虚是先秦时期一种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事物,因人们生活其上而与人类社会发生密切联系,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早期一种普遍存在的聚落名称。

二、丘虚地名的形成

何谓“丘虚”?《说文解字·丘部》曰:“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又说:“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8]541《尔雅·释丘》曰:“非人为之曰丘。”《方言·十三》亦云:“小者为丘,大者为虚。”虚又通墟,丘虚即丘墟。丘虚有“聚落”之义。《广韵》和《字汇》都解释说:“丘,聚也。”可见,丘虚乃远古先民的居住聚落,这些聚落多建立在自然形成的高亢之地上,也包括人工加筑的高地上。丘虚地名的形成,说到底是远古先民社会活动的产物。以丘虚命名的地方,是远古先民的居民点或社会生活的中心。所谓丘虚聚落,应是远古先民利用自然的或经由人工加筑而成的高地而建立的居民点。

丘虚聚落是如何形成的?何以会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呢?这当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洪水泛滥情况以及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密切相关。岑仲勉认为,丘虚地名的形成与洪水有关。“远古风俗质朴,制度简陋,还没有像‘县’、‘州’、‘府’等人为的区划,只按着地文的性质作称谓,故丘有帝丘、楚丘,陵有二陵、穆陵。洪水的恐慌,远古时在亚洲很普遍,人们的住所或都邑,自然拣靠近山岭的高地,后来人口繁殖,才被迫地降落平原。”[9]94

考古资料表明,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活动在山区,以穴居为主。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得以提高,便走出山地,选择在近水、向阳的高坡台地上居住。当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不乏这样的高坡台地。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战国以前黄河中下游没有统一河床,处于漫流状态,经常是洪水滔滔,泛滥横流,人们不得不居住在地势高亢的地方以避水患。由于人们长期居住在这种高坡台地之上,于是就形成了聚落,并冠以某丘某虚之名。在《山海经》、《楚辞》、《逸周书》、《列子》、《淮南子》等古代文献中,均有洪水泛滥为患的传说。唐尧之世,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大洪水。《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10]27《孟子·藤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11]374唐尧命鲧治水,九年而不成。虞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尚书·禹贡》载:“禹敷土,随山刻木,奠高山大川……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10]137、148《史记·五帝本纪》又载:“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12]43大禹因水之性,导水入河,引水入泽,洪水退去,使得平地能耕作和种桑养蚕,人们可以下丘陵居平地。

人们择丘而居,不仅是出于防止水灾的需要,而且也是由于丘虚聚落本身及其周边环境能够满足定居农业和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陈桥驿考证认为,古人常常借崛起于冲积层上的丘虚建立聚落。因为在古代这些平原多半是斥卤的。聚落建在丘虚之上,丘虚的泉源可充饮水,丘虚的树木可作燃料,附近河流泛滥之时,丘阜因其地势,可以免受洪水之灾。丘虚的南坡向阳,冬季有较好的小气候条件,而丘虚本身又是一个制高点,有利于攻守,所以在大平原上,丘虚具有建立聚落的理想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聚落扩大而成为城邑[13]。据《尔雅·释丘》对丘的描述,丘虚聚落附近往往有河流和湖泽的分布,这既为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便于渔猎,从而扩大了食物来源,保证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人们择高而居,但又不能离水源太远,否则无法生活。丘虚聚落既可避免水患,又能方便地获得水源,同时又有战争防御的优势,所以成为先民们普遍的居住之所。丘虚聚落是先民们适应自然、驾驭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进入定居农业时代所选择的一种趋利避害的居住方式,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丘虚文化。如北方之轩辕丘、帝丘、商丘、营丘、宛丘、章丘等,而南方则谓之“墩”,如太湖地区新石器时期的江阴商城墩、常州圩墩遗址等,现均已被考古发现所证实,且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成为吴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尔雅·释丘》中记载了许多丘虚地名。这些丘虚地名或得之于地形,或得之于地望。以地形而得名者有:“丘,一成为顿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者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如乘者,乘丘;如陼者,陼丘。”“水潦所止,泥丘。”“方丘,壶丘。”“上正,章丘。”“逦迤,沙丘。”“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偏高,阿丘。”“宛中,宛丘。”“丘背有丘为负丘。”“如母,母丘。”“如陵,陵丘。”“丘上有丘为宛丘。”[1]84-86以上这些丘虚皆以自然地理形状而得名,或状如层层叠起的山丘;或形如车状,形如水中之洲;或丘后有丘,丘上有丘,不一而足。

以地望得名者:“水潦所还埒丘。”“泽中有丘,都丘。”“当途,梧丘。”“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途出其前,戴丘。途出其后,昌丘。”“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后,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左泽,定丘。右陵,泰丘。”陈有宛丘,晋有潜丘,淮南有州黎丘。”“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1]85-86

这些自然生成的丘虚如果不与人类的聚居形式联系在一起,那么它就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地理景观。当人们择丘而居时,丘虚对人类社会才有实际意义,丘虚的性质才会发生变化。于是,自然丘虚开始向人文丘虚转变,由利用自然向人为加筑转变,由丘虚聚落向早期城市转变。后来的封国、郡、县等政区城邑多是在丘虚聚落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丘虚地名也随着政区城邑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有许多丘虚聚落因河水改道、泛滥而被淤埋地下,成为历史地名;又有许多丘虚聚落受洪水冲击而被夷为平地;还有不少丘虚地名因政区城邑的变迁而废弃无闻,成为历史陈迹。

三、由丘虚发展成为早期的城市

远古先民居住在丘虚之上,反映出当时人们抵御洪水的方式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这些丘虚之地成为人类聚居的重要地域,后来的许多古都以及州、郡、府、县等区域政治中心多是由丘虚发展而来。丘虚曾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它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古文化遗址有着密切的关系[14]。从《春秋》、《左传》等文献所记载的丘虚地名来看,这些以丘虚命名的地方或是会盟、宴享之地,如毂丘之盟、祝丘之享、梁丘之遇、牡丘之盟、郪丘之盟、廪丘之会等;或是战争攻伐之地,如葵丘、虚丘、壶丘、巢丘、幽丘、犁丘等;或是人工修筑的城池,如“城中丘”、“城祝丘”、“城楚丘”等。可见,丘虚之地曾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活动舞台。

作为早期的城,许多丘虚发展成为古帝王都城或诸侯国国都,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三皇五帝时期的都城多以丘虚相称。如黄帝都轩辕丘,高阳都帝丘,尧居陶丘,帝尧之后封于蓟,称蓟丘,帝舜之后封于陈,称宛丘,太公封于齐,称营丘[6]134。鲁有少皞之虚,卫有颛顼之虚,陈有太皞之虚,郑有祝融之虚。这些以丘虚命名的地方即为当时的都城。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丘虚聚落发展成为诸侯国的重要城市或政治中心,常常成为诸侯会盟、宴享之地。据《左传》载:“(隐公)八年春,齐侯将平宋、卫,有会期。宋公以币请于卫,请先相见,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3]57-58“(桓公十年)秋,公会卫侯于桃丘,拂遇。”[3]127“(桓公十二年)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榖丘。八月壬辰,陈侯跃卒。公会宋公于虚。”[3]133“(庄公三十二年)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3]250“(僖公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3]324僖公十五年,“楚人伐徐。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3]349。“(文公十六年)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齐侯盟于郪丘。”[3]615宣公十二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3]717。“(襄公二十五年)秋八月己巳,诸侯同盟于重丘。”[3]1094“(昭公十三年)秋,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3]1342其他如桓公十二年的毂丘之盟,庄公四年的祝丘之享、三十二年的梁丘之遇,僖公十五年的牡丘之盟、十六年的郪丘之盟,哀公二十年的廪丘之会等。

作为重要城池或居民点,丘虚又是诸侯之间攻伐争夺的地方。据《左传》载:“(桓公七年)春二月乙亥,焚咸丘。”[3]118“(庄公二年)夏,公子庆父帅师伐 于 馀 丘。”[3]158庄 公 十 年,“公 败 宋 师 于 乘丘”[3]181。庄公二十八年,“诸侯救郑,楚师夜循,郑人将奔桐丘”[3]242。僖公元年九月,“公败邾师于偃,虚丘之戍将归者也”[3]278。“(文公九年)夏,楚侵陈克壶丘。”[3]573文公十一年初,“宋武公之世,……以败狄于长丘”[3]583。文公十六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3]617。“(宣公六年)秋,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3]688成公二年,“齐侯伐我北鄙,围龙。……三日,取龙。遂南侵,及巢丘”[3]786。“(成公十八年)六月,郑伯侵宋,遂会楚子伐宋,……取幽丘,同伐彭城。”[3]911“(襄公元年)秋,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郑子然侵宋,取犬丘。”[3]918“(昭公十四年)夏,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3]1365“(哀公九年)二月甲戌,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3]1651“(哀公二十三年)夏六月,晋荀瑶伐齐,……齐人取我英丘,君命瑶非敢耀武也,治英丘也。……壬辰,战于犁丘。齐师败绩。”[3]1721其他如庄公八年的戍葵丘,僖公元年的虚丘之戍,文公九年的克壶丘,成公二年的侵巢丘、十二年的围渠丘、十八年的取幽丘,哀公二十三年的犁丘之战等。

作为诸侯封地,不少丘虚成为诸侯受封建都的地方。诚如视佗所述,周成王分封,“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纟青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钅奇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姑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政,命以《唐诰》,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3]1537-1539。这里所说的少皞之虚、殷虚、夏虚,当是少皞故都、殷人故都、夏人故都。

有许多人工修筑的城池,多以“丘”相称。《左传》载有隐公七年的城中丘[3]54、桓公五年的城祝丘[3]103、僖公二年的城楚丘[3]279等,且有哀公七年“宋人伐之,晋人不救,筑五邑于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锺、邘”的记载[3]1645。从这些以丘相称的城池看,“丘”在某种意义上即为“城”,表明丘虚与城池之间存在某种渊源关系。

另有一些丘虚地名因与某一历史事件相联系而载于史籍。如《左传》所载,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戌葵丘”[3]174,同年“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3]175。僖公三十一年,“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3]485。“(成公十六年)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丘。”[3]878襄公元年,“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实诸瓠丘”[3]917。襄公二十六年,“齐人城郏之岁,其夏,齐乌馀以廪丘奔晋”[3]1124。《史记·周本纪》亦有“(武王)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12]14的记载。

综上所述,丘虚是先秦时期一种普遍存在的聚落居住形式,以丘虚相称的地名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丘虚起源于五帝时代,其原型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形成或人工堆积起来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高地。它的形成是早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其具有防水患、利于安全防卫等优点,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聚落。丘虚聚落的演变与古代城市起源有着密切关系,许多早期城市多是由丘虚发展而成。五帝与三代时期的帝王都城多由丘虚演变而来,后来的都邑、郡、县等治所所在地亦多由丘虚发展而成。因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故成为先秦时期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尔雅[M].郭璞,注;叶自本,纠伪;陈赵鹄,重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2]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郑逢源.丘虚通证[J].治史杂志,1939(2).

[5]凌纯声.美国东南与中国华东的丘墩文化[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十五,1968.

[6]史念海.论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C]//陕西省博物馆.周文化论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7]陈爱平.《春秋》《左传》丘地分布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0).

[8]说文解字新订[M].臧克和,王平,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

[9]岑仲勉.黄河变迁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焦循.孟子正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陈桥驿.中国的古都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1).

[14]王瀛三.“天下”名丘初探[J].中原文物,1989(3).

猜你喜欢
山东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冬奥会背后的“山东力量”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