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爱 孙莹娟
(西安培华学院 社科部,陕西 西安710065)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也需要他自己的梦想”。[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本文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视角下,来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径和保障。通过对“中国梦”内涵的历史解读,总结出“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专题教学的内容,以期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中国梦也称民族复兴中国梦”[3],美国人将其翻译为“和谐和快乐的梦想”。[4]它不同于美国梦、欧洲梦,它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它跨时过去、现在和未来,源于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追求民族独立解放、民族振兴的艰辛践行历程,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和奋斗目标的高度凝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永恒主题,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民意所在,国魂所系”[5],是个人梦和国家梦的交集。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视角下,“中国梦”更为通俗和确切的表达可以叫做近代以来和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强国富民之梦。“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6],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主题,包括一条主线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大内容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总结起来就是“强国梦、复兴梦及富民梦”,[7]涵盖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和新中国建立以来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伴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产生并巩固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儿女构筑独立解放救国救民的中国梦之旅。它产生、追梦、筑梦的艰辛旅程是在“天朝上国”迷梦的破碎,中国从独立强盛之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转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伴随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一系列侵略战争、不平等条约带给他们的屈辱和苦难,伴随着三座大山的压迫所带来的内忧外患,伴随着中华儿女的顽强反抗和不息奋斗,是备受侵略的中华民族对“落后就要挨打,生存必须自强”这个铁训的漫长探索与认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即恢复中华。一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即振兴中华。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被压迫和奴役的中国人开始通过自身不断地探索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不懈的探索。
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农民斗争。他们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让帝国主义侵略者不寒而栗,但“天国梦”终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破国亡家;以求富求强为目的的洋务派,大办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以期富国强民,但却终因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不敢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求富求强梦”只能以失败收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维新运动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以期效仿明治维新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梦”和“启蒙梦”强国富民、再现辉煌,其结果可想而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的先进分子们让我们明白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他们渴求通过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可最终革命派的“共和梦”还是破碎了。
历史发展的轨迹证明,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不管是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还是资产阶级,不管是器物救国、思想救国、制度救国还是革命救国,都没有完成独立解放的历史使命。实践证明,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引,不触动封建根基,不依靠人民群众的旧式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都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
正当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失败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切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提供了答案。中国共产党在马克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国情和自身的实际,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这90多年以来,它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心一意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带领团结中国人民和爱国力量奋力拼搏,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创建了井冈山的星火燎原,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用109年的艰辛探索,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梦,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实现繁荣富强梦奠定了基础前提。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党在不断地探索中又带领人民开启了另一个梦想那就是民族富强。从此,中国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在全党和全民族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三大改造,造出了两弹一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弄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及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鼓励先富带动未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很快我们实现了全民“温饱梦”、“局部小康梦”并在“致富梦”的激励下,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人类历史的奇迹,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8]我们从积贫积弱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的加工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学习和借鉴的楷模。实践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华民族顺应时代主题,与时俱进走向强国兴邦之路的必然选择,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目前,我们在五位一体的框架布局下继续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随着迈向全面小康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提升,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幸福感不断增加,中国梦也越来越清晰可触。
历史发展的轨迹向我们展示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民族复兴奋斗史,在民族复兴的奋斗之路上,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理想信念,它是人民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其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中国梦实现的首要条件,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目标。近现代史上民族独立解放梦和繁荣富强梦都紧紧围绕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这个最终价值目标,贯穿中国近现代史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线的主体内容也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我们正在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落脚点,就是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它的具体形式就是中国梦”[9],其最终目标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和保障,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坚持中国道路,即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在中国特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建设发展好社会主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民的最终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真实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保证了中国梦的实现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发展。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领域正在并将继续推进“人民当家做主梦”“民主梦”“法治中国梦”的实现;在经济领域,我们相续实现了“温饱梦”“总体小康梦”等;在文化领域,我们树立了“文化强国梦”,实现了“义务教育普及梦”“科教兴国梦”等;在社会领域,我们在逐步实现“安居乐业的个人梦”“创业致富的家庭梦”“社会保障梦”等;在生态领域,我们正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梦”“生态和谐环境优美梦”的构筑、实现和完善中。这一系列梦想的实现和即将实现,都向我们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强国富民实现中国梦。
俄罗斯独立报撰文指出中国梦已成为习总书记的座右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容的中国精神。[10]
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为核心的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等)。近现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包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推翻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包括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即团结凝聚中国56个民族的力量,实现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国梦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梦同时也是个人梦,中国梦与个人梦唇齿相依,不可分割,关系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切身利益。国破则家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因此,我们要发挥个人、集体在中国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众志成城共筑中国梦。
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的梦同时也是个人的梦。因此要求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的教学中将中国梦的内涵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通过专题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中国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切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利益,13亿人民群众的个人梦汇聚在一起就能凝聚成巨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题设置可参考如下:
第一专题:“鸦片战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的初步形成”。通过对鸦片战争的讲述及鸦片战争后中国国情的演变,揭示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所面临的危机,启发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二专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期曲折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放眼看世界,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洋务派的求富求强、维新派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这些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些阶级为了民族复兴都做出了哪些尝试与努力?为什么失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到“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专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讲授主题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是社会历史发展结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南。
第四专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意义及其在中国独立解放伟大使命中的重要地位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重要贡献,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
第五专题:“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转折”。通过对共产党和国民党积极抗日和消极抗日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最关键时刻发挥了正面的引导作用,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团结和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及其它团体,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凝聚了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成为近代史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
第六专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实践—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践行”。本专题主要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背景、意义、过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其前途是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认识到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七专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本专题主要围绕国共内战、解放战争、第三条道路及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来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解放梦想的最终实现,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新纪元。
第八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巨大成就”。本专题主要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初步成果、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改革开放的理论。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总任务。改革开放这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之路,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信念。
第九专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回顾与总结”。通过对近代以来先进分子对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逐梦与筑梦过程的纵向回顾,得出我们不断追梦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最终我们在不断追寻中国梦的探索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社会主义,找到了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改革开放,富裕了人民,发展了国家。一定程度上深化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了中国梦的落脚点即人民幸福,同时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特征。
以上只是笔者的粗浅认识,还期与同行的继续切磋,以望与时俱进以中国梦的内涵、主题深化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优化课程体系,促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同时,坚定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信仰,引导当代大学生投身中国梦的实践,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1][4]Thomas L.Friedman:《China needs its own dream》[N].The New York Times,2012-10-2.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3]张书林:《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架构》[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3).
[5]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6]李捷:《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资料》,第245期.
[7]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
[8]姚恒:《中国政治模式成就“中国梦”》[J].《人民论坛》,2011(6).
[9]武明:《探析“中国梦”内涵与精神实质》[J].《赤子》,2013(11).
[10]Артур Блинов,Команда"китайской мечты" в Пекине- Новое руководство КНР намереносменитьмодельразвития,http://www.ng.ru/dipkurer/2013-03-18/9_chi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