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东
(中共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党校 贵州兴义 562400)
所谓民俗艺术是指“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或指民间艺术中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它往往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广泛应用。”作为民俗艺术中的典范之一,杨柳青年画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文化价值:
民俗,整体性而言,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积累和创造,而民俗艺术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民俗事项的文化集成,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民俗艺术可能消失了,有的则传承了下来并且继续发展着,像其他艺术一样民俗艺术也对历史进行着记录,或者可以这么说民俗艺术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只不过民俗艺术的记录方式不像史料记载的那样会有具体年限乃至事件的前因后果,民俗艺术大多采用口头、歌谣、画像等非文字记录方式,虽然看起来简单粗糙,但是有时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史学家们还不得不到民俗艺术中来寻求答案。
杨柳青年画作为民俗艺术中的精品其历史底蕴虽然不算雄厚但所记录的历史事实不在少数。例如在杨柳青年画中有一种类型被称为“长毛年画”,长毛年画就是太平天国首领李开芳在杨柳青驻军期间所形成的特殊画种,是太平天国自己所绘制的年画,相较于之前的杨柳青年画而言其特点是“内容都是鱼、雁、鸡、熊等虫鸟花卉,翎毛走兽,或山水风景,绝无人物。”究其原因则是出于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不准绘制人物是太平天国利用宗教说法进行反封建斗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本质上是为反封建斗争服务的。”杨柳青年画《秋景图》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在《秋景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蟑螂和蝎子,将这些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认为不吉祥的昆虫入画是这个时期所独有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封建社会的迷信思想,树立百无禁忌的新信仰。
杨柳青年画画师高桐轩可以说是慈禧太后的御用年画画师,同治二十五年被诏见进宫为慈禧画像,至此开始在宫廷作画,所绘年画的背景多借鉴皇宫中三海胜迹(现名为什刹海),因而对高桐轩年画的研究我们多少可以领略到当时宫廷的繁华景象。在慈禧六十大寿之时杨柳青年画中也有相应记录(年画《高桥会》),这也是为什么郭沫若先生亲身来到杨柳青进行年画考察的重要原因,杨柳青年画中将慈禧六十大寿的场面描绘的十分热闹,对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一手资料。
杨柳青年画是民间画师们用自己的笔墨对当时历史事实进行的有效记载,相较于史学专著而言也许没有那么规范,也许没有那么全面,但是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
对历史的记录仅仅是民俗艺术价值的一个方面,在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民俗艺术的价值才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像其他艺术一样,民俗艺术也具有教育功能。它们着重于行为规范、道德伦理、个体同团队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孩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民俗绘画中,杨柳青年画的教育功能值得一提,与现代的知识传授方式不同,杨柳青年画的教育功能是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表现的,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来加深下一代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在中国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贴年画,长辈则会跟晚辈讲述这些习俗的来历,年画的内容含义等,这些带有故事性娱乐性的教育方式引导并提醒着他们作为民族的一员,要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和延续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例如杨柳青年画《治国本从齐家始,教育多从母训来》该年画从题目来看就知道是弘扬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过去妇女的职责为相夫教子,孩子幼小时在母亲身边的时间比较多,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也是最早最重要的,此二图皆为妇女执书教子正是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体现。再如《庆赏元宵》该图绘元宵节一家人鼓吹升平闹元宵之景,图中敲锣、打鼓、吹唢呐,好不热闹。元宵节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闹元宵庆团圆,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在欢快中就教化了子女,增强了他们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如果说杨柳青年画对弘扬传统文化功不可没,那么在新文化的传播上杨柳青年画的价值亦是毋庸置疑。民俗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丰富,民族艺术也是如此,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民国时期的杨柳青年画为例进行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出现了许多以反对封建专制,破除迷信,创建新学的年画题材,例如《女子自强》《京师女子学堂》等,在旧时社会女子地位低下,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是男子的附属品基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更别说去学堂念书,这两幅年画则充分反映了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女子可以像男子一样接受教育,像男子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因而在宣传新文明反对旧文明上杨柳青年画相较于同时期其他形式的绘画而言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因而无怪乎梁启超会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的感慨。同为四大年画的桃花坞年画与杨柳青年画在表现手法上就有所不同,杨柳青年画长于气魄磅礴,桃花坞年画则绮丽青隐,就连创作杨柳青年画的画师之间也有风格差异,高桐轩的娃娃画多阳刚之气,钱惠安的娃娃多秀丽之美,但这并没有降低人们对杨柳青年画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民俗艺术和民俗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杨柳青年画推动着民俗文化的融合,民俗文化的融合则促进了杨柳青年画的发展。
绘画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在二维空间中塑造形象,表达审美情感的艺术。”绘画艺术博大精深、画种繁多,任何一种试图对绘画本身作出解释的理论观点都会受到具体历史阶段绘画实践的限制,但总体而言绘画在精神层面上的价值体现主要是满足审美需求和情感寄托。杨柳青年画遵循着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又体现着版画艺术的独特韵味(例如木板的刀刻),与其他绘画形式相较无论是审美价值还是情感价值都毫不逊色。
艺术无疑是美的,也因此审美价值便成为了艺术的第一价值,成为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标志性区分,艺术以其独特的生命形式打动着我们,在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上莫出其右。按照马斯洛对人类需求层次的划分我们可以得知,审美需求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需要,是精神需求中的重要部分,位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中间,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曾以经过选择的人为对象,在临床人格学的基础上努力尝试研究这种现象并至少是我自己确信,在某些人身上,确有真正的审美需要。丑会使他们致病(以特殊的方式),身临美的事物会使他们痊愈。他们积极的热望着,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热望。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儿童身上都有体现。这些冲动的一些证据发现于所有文化,所有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洞穴人时代。”
马斯洛说在“某些人”身上,我们不确定是他本人的意思还是翻译的问题,但是对于审美需求而言我认为是人人都有的,不过马斯洛在这里所说的“某些人”才会有审美需求,我们可以做别样的理解:就是审美的发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人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审美需求的。
现实社会的残酷在于它剥夺了人类的自由,使人类受到了规定,受到了来自他物甚至是自己本身的限制,当人类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时则会丧失本心,迷失自我,由于人本能性的会对生命之真进行追寻要求灵魂有所寄托从而产生了供给精神生命的场域,产生了能够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梦幻药剂—艺术。
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着人类的审美需求,过去是这样,现在和未来也是如此,原因在于绘画能够通过人的视觉感官刺激大脑,从而产生审美联想,形成审美意象这种由静到动的生命体验是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南朝画家宗炳一生游历于自然山水,感悟生命之真,奈何因病返回江陵后感慨:“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在这里很多人认为宗炳是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门,不得以将山水画的艺术美来代替真山真水的自然美,不得以而“卧以游之”,从而想当然的认为绘画之美低于自然之美,绘画之美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程度上相较于自然之美稍逊一筹,然则事实并非如此,自然之美和作为艺术而言的绘画之美两者各有特色,但是就绘画作为艺术而言其目的就是为了美,自然则并不是为美而存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宗炳才会在卧游之中澄怀味象,感受山水画畅神之功效,纵观宗炳的山水画理论我们也可以得知他对绘画艺术的审美享受是持肯定态度的。
杨柳青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在能够满足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杨柳青年画所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其绘画风格,绘画内容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都是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人民群众也有审美需求,但是他们不可能像宗炳一样常常游历名山大川,所以杨柳青年画应运而生,人民群众希望能够生活富裕,杨柳青年画便有了《发财还家》,人民群众希望儿孙满堂,杨柳青年画便有了《榴开百子》,人民群众希望家庭美满,杨柳青年画便有了《金玉满堂》,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杨柳青年画中数不胜数,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杨柳青年画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上尤其是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杨柳青年画之所以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关键在于它寄托着人们的情感,不仅是一种对来年生活的期盼,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满足着人们的情感需求。
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对于情感的需求不可避免,艺术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满足着人们的情感需求,不存在情感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艺术恐怕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钟子期能够听出俞伯牙琴声之中的高山流水之志而与之成为知己,很多青少年则会因为维特的烦恼而共同困扰,甚至达芬奇在画出蒙娜丽莎后不愿交画而是自己留起来珍藏,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可以认为是情感需求的表现,而且毫不夸张。
情感需求在艺术上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升华,是现实世界走向审美世界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情感需求便会形成什么样的审美世界。在上文中我们知道由于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人们渴望理想世界的美好与自由,所以每当这种渴望与艺术相碰撞的时候,人的这种情感需求就会不自觉的渗透到对艺术的审美活动中来。当现实和理想相吻合时,审美活动便会使愉悦与幸福的情感附载于艺术品上,而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差异或距离时,审美活动又会使艺术品成为自身情感的慰籍与寄托。
杨柳青年画在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上也起到着类似的作用,杨柳青年画所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在绘画上多考虑民众的情感需求,其所绘内容多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美好、幸福、欢乐的景象和景物。例如《瑞雪丰年》这幅年画就是一种对来年大丰收的一种美好向往,图中雪霁天晴,一片银装素裹,孩子们在院子里扫雪,打雪仗,玩耍嬉戏,一妇人也被孩子们的热情所吸引,出来观赏雪景,冬季的寒冷被孩童们天真活泼的热情所掩埋,这种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景象正是人民群众的感情的真实流露。通过象征的手法来传递情感,这在杨柳青年画中十分常见,例如年画中多用很大的桃子来表达长寿(年画《长命百岁》),用石榴来表示多子多孙,(年画《榴开百子》)用葫芦来预示福禄(年画《葫芦万代》)等等。
杨柳青年画通过朴实的景物描绘满足这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买来相互赠送以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这种传递情感的方式直接而真实。例如在新人结婚的时候会送上一幅《河合二仙》祝福新人幸福美满、早生贵子,在朋友事业顺利的时候赠送《发福生财》这些看似简单的祝福实际上却蕴含着人民群众之间真挚的感情。
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是不可分离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深化,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赏可以引发审美主体的情感,主体情感的引发则会使其在进行审美欣赏的同时将情感寄托于审美意象中,从而进入美的境界。杨柳青年画之所以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原因就在于此,它以朴实的绘画内容和绚丽的色彩使得人们在进行审美的时候没有太多的阻碍,又以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备至的吉祥、美好之物入画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要,这也就难怪杨柳青年画家喻户晓、人人称赞了。
[1]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M].南京: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王树村.太平天国时期的民间年画[J].文物,1959(5).
[3]罗尔纲.杨柳青发现的太平天国年画考证[J].文物,1959(9).
[4]万书元.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