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松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110159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视阈下如何培养研究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就研究生培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与同行们商榷。
“内涵”是一个逻辑概念,它与“外延”相对应。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而言,内涵式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是社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外延式发展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它主要依靠增加人、财、物的投入来实现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一种集约型发展方式,它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及生产效益来实现发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我们就可看出,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注重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教育科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建设,就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思路。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而言,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中心是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也是人。强调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其本质就是追求和实现人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处于首要地位。因此,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重视高等教育内部潜力的发掘、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自身的需求。”它具有注重质量、讲究效益、彰显特色、协调持续的特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就需要实现由经费投入向内需拉动发展的转变,就需要实现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的转变,实现由强调物的要素向优化人与物的方面转变,实现由比论文向比贡献的转变。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它贯穿于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1978 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就一直处在扩招的发展之中,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迈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2000 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10.29 万人,比上一年增长43.3%;2003 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22 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4%;2009 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51.09 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4.45%;2010 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53.82 万人,比上一年增长5.33%;2011 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56.02 万人,比上一年增长4.09%;2012 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58.97 万人,比上一年增长5.27%;但是,在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却跟不上规模扩大的趋势,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问题已凸显了出来,研究生“学位贬值”“含金量下降”“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已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影响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想为其指明了方向。因此,内涵式发展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谈到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时指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力求实现研究生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培养类型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转变,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向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转变,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这说明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现实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紧密,因此这一学科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整体性、实践性、政治性等。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这一学科除了具有一般学科的学术功能外,还具有政治功能,比如意识形态功能、政治宣传功能、为社会现实服务功能等,学科建设体现了学术性与政治性、科学性与党性的统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研究生培养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结构优化为条件、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以提升质量为根本,进行学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为此,在研究生培养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确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观。新的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观,就是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就是要通过高等教育内部因素调整与协调,来达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通过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本质的把握,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新的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观要求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注重内涵式发展,从注重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发展转变为注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提高,从注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研究生教育的效益提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调动学生与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和谐统一。这样,就能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首要的就要明确对研究生“德”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把道德素质放在综合素质的首要地位。为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包括坚定的信念、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健全的人格,其中,坚定的信念应放在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培养的人才要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共同信念,要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理论研究者、宣传者。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硬件设施、教育经费等物质条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但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则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要坚持高等学校结构要素优化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高校内部发展要素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人的要素、财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大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为此,在研究生培养中就要以优化课程结构为条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并随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地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以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可持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而言,课程设置要扩大视野,不能只局限于二级学科。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建设要求,形成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中心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有机拓展、注重思维方法的学科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的最优化。开设的课程应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的课程建设,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设专业课程,加强实践环节课程和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准则的课程以及体现学科建设特点与学校特色的课程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也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不断发展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必将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内容,设置的课程也会不断变化,以体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创新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发挥高等教育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独特作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走创新之路,通过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1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其创新型人才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科研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确立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而广博的理论功底、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等逐渐提升的。为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必须由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必须由以导师为中心向以研究生为中心转变,必须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培养;由单一方式培养转变为多元方式培养,通过研究生团队研讨、研究生课题组研究、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自主能力,培养研究生的个性、特色和充满竞争的精神。由于每个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生的个性、导师的指导特点、学科情况等因素不同,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应因具体的校情、师情、学情、学科情等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应各具特色。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树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观,其核心就是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提升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核心任务。而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就需要完善培养评价机制。评价是检验培养效果的重要手段,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有质量评价机制作保障。评价是对研究生培养活动的价值评判,是对研究生学业及其培养指标的效果认定,它围绕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检验培养的研究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水平与层次如何。它是一种全程式的评价,包括前提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为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坚持“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在研究生选拔、导师选择与培养、学业学习方式与考核方式、完成硕士论文、科学研究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考评制度与质量监控制度,以此为导向、为激励、为约束,在学科建设中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位置。基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在完善培养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既注重对研究生的道德素质的评价,也要对研究生的学业水平的评价;既要注重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也要引进社会对研究生培养的评价;既要有对研究生知识学习的评价,更要突出对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评价;既要考虑研究生学成毕业情况,更要考虑研究生就业的层次与水平情况。只有通过这种全程式的培养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3).
[2] 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2.
[4] 王晨.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5] 卢连大. 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1).
[6] 王桂艳.大众化时期研究生扩招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7] 李晓玉.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
[8] 教育部发布201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9] 王良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10] 鲁力.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