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源
环境质量将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变暖、淡水资源不足以及森林资源过度使用等环境问题已经进入全球人民的视野之中,人们在环境保护上逐渐达成了共识,多方面采取措施共同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的“地球村”。在林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其林业采伐作业已经由人力劳动转变为机械化作业,生产率显著提高,然而,当下的机械化采伐作业也给森林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国家采取不恰当的采伐工艺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及水患影响。为此,林业采伐作业中的环境保护技术已成为国际林学界研究的重点,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森林作业保护技术,其宗旨在于解决林业采伐作业过程中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
森林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宝库,具有保护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功能。它可以通过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以及林冠的保护作用来减缓水土流失,而林业采伐作业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森林的结构。具体体现在:其一,林业采伐作业减少了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在完成林业采伐之后,地面就会失去林冠的荫蔽,地表温度升高,因此,抑制分解生物活动的物质输入减少,共生菌也减少,非共生的腐养生物活动加强了,最终导致枯枝落叶层分解速度加快。其二,林冠挡雨功能减弱甚至是彻底丧失,土壤表层被采伐作业所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第三,集运材通道、装车场等土木工程的修建也对土壤的稳定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以及营养结构均比较复杂,植物种类丰富。林业采伐作业常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或消亡。具体体现:其一,目前,人工林的树种一般比较单一。有些林地比较分散,未能集中连片种植,所以,森林类型、组成以及群落结构都比较简单,通常是只有一个树种的单层同龄纯林。由此可见,物种的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也更加脆弱;其二,林业采伐作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以至消亡。
在当下的林业采伐作业过程中,多采用间隔块状或者带状采伐,为采伐地留下种源,保证林地的自然更新。这种作业法也有利于修筑公路,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散布式采伐也会带来景观破碎化,对物种的生存不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在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土流失、山地滑坡等问题的频繁出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建设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乱砍滥伐的现象时有出现,沙尘暴以及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较为严峻。环境的好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忽视环境问题必将会受到自然的严惩。
由于我国的环境立法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因此,在内容及实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20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其立法思想多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之下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而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其环境立法也开始注重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并且在内容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但其根本未变。我国的环境立法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在立法上只注重经验性却忽视了先导性,很多的立法内容明显滞后,还有一些与现实脱节,尤其是对于林地的环境保护方面,立法不足。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面前,环保部门没有直接强制性的执行权力,因此,这无疑增加了环保部门的工作难度,环保部门对许多有关环境方面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无法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环保部门也正由于缺乏必要的直接强制执行的权力,因此其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常常受到挑战,不仅不利于执法部门执法积极性的提高,也使得执法效率大打折扣,并在无形之中助长了环境违法分子的猖獗。
在林业采伐作业中,降低对保留木毁坏的措施包括:适当的采伐强度、定向伐木、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以及合理配置集材道等。加强对采伐人员操作技术的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据有关调查显示,在采伐作业之前,伐除藤本植物能够有效减少对保留木的毁坏。通过改进作业技术也可起到同样的效果。在择伐作业的过程中,深开下口,多打楔子,在林木倒下之前快速拉锯,确保伐木倒向准确位置,从而减少对保留木的损伤。
为减少集材作业对生态的不利影响,需结合林地所在地的经济技术发展特点,选择合理的集材方式和集材机械,伐区机械应该尽量选择轻便、快速、经济型的。近些年,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架空集材索道的结构及类型,且适合山地条件的天然林择伐集材索道及轻型人工林间伐集材索道已逐渐被应用。畜力集材的优点在于:对土壤的破坏小、对保留木的损伤小,无污染,是一种兼具经济和生态保护的集材方式。在我国的东北林区使用牛、马车等畜力集材的比例近些年来不断上升。而在坡度比较小的伐区,仍使用拖拉机集材。增加林道网的密度,减少集材拖拉机的通过次数,可以有效减少对林地土壤的碾压。降低压实程度。进一步完善作业方法,如采用犁耕法使集材道上的土壤恢复;伐区作业应该避开雨季,利用冬季进行作业,以充分利用冰雪道进行集材,从而减少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据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南方山地林区,当天然林采伐之后,应尽量将剩余物散铺开或者是带状堆腐,这样可以减少对土壤干扰,提高幼林地地表覆盖度。采用化学灭草的方法,可大大地降低成本,且枯死杂草可以覆盖林地,起到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伐区清理最好是把采伐剩余物保留在迹地上。保留倒木及活立木,利用迹地上留下的大量有机物为幼林的生长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这也是维持及恢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式。
依据其林地的适用条件,选择合理的采伐方式。在具体的采伐作业中,要加强指导以及法规规范,尽量避免大面积连片采伐作业,严格控制采伐作业的强度。通过对东北林区的天然林及次生林的研究,我们发现,实行低强度大面积采伐作业,采用低强度、集中集材或原条等工艺方案进行联合的作业方式对该林地更为适用。不仅能够大大降低作业成本,还能够有效保护保留林分。美国有学者提出,应当适当集中伐区,而非分散小块伐区配置,可以有效降低森林景观破碎程度,也可降低伐区作业的生产成本。
应该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重新审视及修订现有的采伐技术政策,使其完善。逐步完善当前的环境保护法律,采用监督问责制度,以督促人们在进行林业采伐作业的同时,能够自觉遵守环保法。在完善环境立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管理和整治那些乱砍滥伐的行为,对于违法者予以适当惩治。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完善环保的体制与机制,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生态保护相平衡。各国的采集作业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因地制宜,将机械化和手工生产相结合,形成人、机以及畜并用的多层次结构。采伐机具应以油锯为主,将轻型油锯打枝进行推广;在坡度较小的山地,积极发展拖拉机集材,而对于坡度较大的林地,则采用架空索道集材的方式。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若环境遭到破坏,则必定会危及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世界人民所关注。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林业采伐作业的环境保护技术及对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
[1]邱仁辉,周新年,杨玉盛.森林采伐作业的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
[2]惠金祥.对森林采伐作业的环境保护技术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