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殷正声1
1.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2.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回顾百年来中国近现代的历程,自1843年正式开埠,上海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的缩影,见证了整个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化。西方的新思想和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新的生活方式出现,新的社会结构形成,新的生活风尚出现,20世纪前期现代生活的雏形在上海形成。此时,快速发展的工商业,为现代设计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20世纪前期上海出现了工业设计。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被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快速入侵的阶段,农业经济自然瓦解。此时的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劣势,既没有办法像西方国家一样缓慢地经历近代工业文明,也无法阻止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强有力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上海地处江海交汇处,是长江的入海口,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世界的接轨点。交通条件优越,易于航运和贸易。英国植物学家福春在其《中国游记》中写到:“上海为中国之大门,就实际而言,凡至中国者,以上海为主要之入口。”①在其成为通商口岸之后,在西方国家的强力干预下,英美法等租界相继设立,上海租界体系基本形成。
西方国家凭借着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和经济的积累,快速占领了中国刚刚开放的市场。在1856-1857年这两年时间,开业的洋行就有25家。自1880年起,西方国家在上海先后兴办了大量的工业企业,火柴厂、缫丝厂、纱厂、卷烟厂、榨油厂、机器制造厂、大型近代造船厂,等等。其中,开办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工厂就有41家。到1911年,仅棉纺、缫丝、面粉、卷烟、火柴、制药、机器和电力等8个行业的外资产值,已达3543.9万元[1]。1902-1911年的海关报告中提到,“近几年上海的特征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以前它几乎只是一个贸易场所,现在它已成为一个大的制造业中心”②。
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一些规模巨大的新式机器工业和交通运输企业,取代了封建社会旧式作坊式的生产和经营模式,上海的现代化民族企业开始出现。
在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技术的背景下,中国民族企业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式的悲哀。民族企业的被动产生,可以大致归于三个原因。
首先,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被迫提高军事能力。一批有远见和思想的官员如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和魏源等,意识到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才是强国之路,纷纷提出了改革之策。作为洋务运动的实验场,清政府首先在上海开办了各种军事工业和企业。比如,李鸿章在1865年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此后,民族工业在上海乃至全国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其次,是西方国家与清政府之间巨大的贸易差,使政府和国民意识到必须开办自己的工厂,来生产满足人民需求的物品。中国电灯泡市场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都是由外国人支配的,直到1921年,民族工商业者胡西园成功制出第一支国产白炽灯,才得以改变。1923年,他买下了德国的奥本公司电器厂,开设了上海第一家民族资本的电光源业——亚浦耳电器厂。华生电器制造厂的杨济川,在1915年以美国“奇异”牌电风扇为样本,制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电风扇样品。由此看来,国货作为一种商品种类,是应对洋货侵入而产生的,民族企业是作为应战外国企业的入侵而出现的。
再次,是民族主义背景下的提倡国货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一系列的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不断有人民反抗清政府的统治,抵制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厚。上海以其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和时代的关注,开展了拒俄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此时上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旨在“提倡国货,发展实业,改良工艺,推广贸易”。1927年,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成立。创会者希望通过联合组织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有效率地推动中国现代机械生产工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恢复期的间歇中,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第一次快速的发展期。
民国五年,外货充斥。华生电器制造厂创办于1916年,是我国最早的一家民族电器工厂。“华生”之名,有“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之意。早在光绪年间,电风扇就已在中国境内出现,但是其外形简陋,只具备基本的功能。杨济川喜爱电器技术,在叶友才和袁宗耀的支持下,以美国“奇异”电扇为样本,在1915年试制成功两台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合格的电风扇样品。
但是,华生电器制造厂的三位创始人都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因而,融资问题迫在眉睫。此时,袁宗耀拿着电风扇找到祝兰舫,希望其能投资。祝兰舫要求袁宗耀先做电流限制表,因为当时用户偷电之风盛行,进口电流限制表价格昂贵,利润奇高。杨济川无奈,只好买了旧的进口电流限制表作为样品进行研究。他发现该表原理简单,然而进口的结构复杂,如果仿制,成本会很高,于是自己将结构进行了简化,制造了中国本土的电流限制表,并且价格只是洋货的一半。华生电器厂成立之初,就是以生产各种电流限制表、电压表、开关、输电变压器和直流发电机等电器为主,其产品设计上多为模仿进口的产品。直至1925年,十年之后,华生电器制造厂才开始大规模生产电风扇。华生电器制造厂最初的电风扇产品,多为模仿“奇异”牌电风扇,如华生电器制造厂生产的电风扇,与当时贝伦斯为“奇异”牌设计的电风扇,就极为类似。
民族企业在最初的阶段,都是在与国外企业竞争。在1860年之后,上海租界有一个别称,叫“十里洋场”。“洋场”,顾名思义,是洋人聚居、洋气氤氲、洋货山积的地方。由此可见,无论是纺织品、烟草、电灯和电器等日用产品,还是自来火和针线等生活必需品,国货都是在和外货竞销,这要求民族企业除了商业上采用各种有效手段之外,产品还必须有独特的优点。
在投产初期,华生电器制造厂对“奇异”牌电风扇进行了技术分析,找出它设计的优缺点,对它不合理的地方予以改良。华生电器制造厂生产的电扇,初期完全仿照美国产品,风叶、网罩及底座均采用铜制,没有摇头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华生电器制造厂将原来的铸铁底座改用钢板拉伸,以减轻重量,同时减少加工量。另外,华生电器制造厂还对电扇增加了机械通风功能,使电机升温降低;摇头部分以铝合金代替铸铁,使之更为轻巧灵活;钢质的风叶增加了镀镍,使外表更亮[2]。这些简单的功能和材料上的变化,是中国民族企业无意识设计的开始,也是工业设计思想最初的表现。
在德国,穆特休斯和凡·德·威尔德对“标准化”的争论还在持续。在中国,华生电器制造厂这些民族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标准化的设计和生产。华生电器制造厂生产的电风扇,可以与“奇异”牌互换零件,这样产品在生产和维修上就能降低成本[3]。
在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最开始只能以功能满足,价格低廉为策略,才可以从强大的西方企业和工厂的威压之下得到利润。于是,从最开始以抄袭为主的生产加工,逐步演变为需要自主设计的生产。
广生行有限公司的“双妹”化妆品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据中国近代化妆品工业史料介绍,“双妹”牌雪花膏是我国第一代机制化妆产品,19世纪末由香港广生行有限公司组织生产。早期在上海设厂,专门生产雪花膏、花露水、生发油和爽生粉等。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参加了圣路易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这是清政府首次以官方名义组团参加的世博会。广生行有限公司也是被清政府邀请,前往参加世博会的企业之一。在这届世博会上,广生行有限公司的“双妹”牌雪花膏及其他化妆品,一举获得世博会大奖。从早年广生行有限公司设计的“双妹”牌雪花膏及其他化妆品的产品外包装来看,其设计均别具一格。“双妹”牌雪花膏及其他化妆品包装盒的外观设计,在材料、图案和样式上都比较考究。比如,民国时期的“双妹”牌宫粉,虽然采用圆柱形纸盒样式,但是在图案设计中却应用了凸印工艺,精美的花纹创造了精致的美感。还有“双妹”牌雪花膏,白色的玻璃瓶和铝制的盒盖,展现了那个年代精致的设计和材料的考究,包装盒的铝制盒盖上,印有浮雕感的商标,设计感十足[4]。
尽管“工业设计”一词,是1919年美国约瑟夫·西奈尔提出的,在20世纪初,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上海的民族企业已经开始运用工业设计。20世纪前期,上海的工业设计除了受到民族企业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西方设计思想、上海的商业美术、上海的设计教育和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影响。
上海地处环太平洋和长江入海口的交叉点,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外国列强以上海这一通商口岸为基地,扩展其在华的影响力,逐步使上海成为了西化的城市。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机器设备、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工业产品等相继传入中国,西方的艺术、建筑、规划、景观、美术和设计等,也是此时传入中国的。此时,西方的艺术与手工业运动渐渐走向衰落,新艺术运动、日本风、现代主义、装饰艺术运动在设计界开始盛行,直到包豪斯的出现之前,西方设计思想处于风格林立,思想迸发的时代。
上海的室内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也受到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设计风潮的影响。我们在一些拍摄中国的老照片里,能找到迈克尔·托奈特公司的14号曲木椅,也会发现在中国的杂志广告中,赫然刊印着复制和创新的各种不锈钢家具,这些不锈钢家具与马塞尔·布鲁尔的钢管家具何其相似[5]。上海家具厂商引进了新的制造技术和新材料,如胶合板、化学涂料、化学胶料和薄木的应用,这使得中国家具制造,在结构和工艺技术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海家具制造业由此而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西方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运动,对上海的建筑和平面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海的建筑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都在上海的建筑中纷纷上演。上海的平面设计领域,也受到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的影响。上海20世纪20-30年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十分繁荣,陶元庆、钱君匋、张光宇、陈之佛、庞薰琹和叶灵风等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家,甚至一些作家鲁迅和闻一多等,都为书籍和杂志封面进行设计。此时的书籍杂志封面设计,一方面表现出精致的装饰艺术风格,一方面也展现出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
贸易的发达,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大众消费的兴起,使上海成为中国最早呈现商业环境的城市。商业气息的日趋浓厚,催生了商业美术。上海作为中国商业美术和广告业的发祥地,其商业美术形式代表了当时中国商业美术的最高水平。
20世纪初,我国轻纺织领域的民族工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尤其是上海,其商业生产已日趋完善。其中,传统的印染、纺织业转向大机器生产,这为图案设计密切相关的设计领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以染织、包装、广告、橱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为形式的商业美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6]。设计的领域也开始不断拓展,照相、戏剧布景、舞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等一批在传统设计形式中没有的、新的设计形式,也相继形成。
在美国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工业设计师罗维、提革。同时,上海也催生了职业设计师。1923年,在上海成立的“尚美图案馆”,是留日归国的陈之佛设计实践的开始。在此期间,他为当时各大丝绸厂绘制了大量新颖美观的图案纹样,得到了社会的认可。1930年,庞薰琹从法国回来,也在上海从事商业美术设计。1931年,李有行从法国回国之后,担任美亚织绸厂设计室主任。
商业美术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的师徒制已经不能应对日益增长的对图案意匠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同时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用主义和职业教育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上海有识之士开始将专门化的设计教育与一般性的技能培训相分离,由此出现了美术院校中的图案教育与实用美术教育。
1912年,刘海粟在上海成立了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它的建校宗旨,是“造就纯正美术人材,培养及表现个人高尚风格;造就实施美教人材,直接培养及表现国人高尚人格;养成工艺美术专门人材,改进工业,增进一般人美的趣味”。法国留学归来的周湘,于1917年创建了中华美术专门学校,后改为中华美术大学。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在1919年,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26年,私立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成立。从日本东京上野美术学院留学归来的陈之佛,历任东方艺专、上海艺大、上海美专的艺术系教授。用工艺美术改善国货的功能和质量,从而抵制外国进口商品的冲击,甚至以工艺美术促进外销的增长,是陈之佛提倡工艺美术的根本出发点。“尚美图案馆”在当时培养了一批设计人才,有力地促进了设计教育的开展[7]。
1941年,师从国际现代建筑先驱格罗皮乌斯的黄作燊,从美国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学成回国,创立了圣约翰大学的建筑工程系。他将包豪斯式的现代建筑教育方法引入中国,开始了全新的现代建筑教育尝试,成为现代建筑思想和教育方法的重要传播者[8]。
20世纪初,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喜好,还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之中,因而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工业设计。这一时期,上海西洋家具受到中国家具风格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最早的中西合璧的海派家具风格。西式家具来到上海生产后,开始采用中国的楠木类木材。
在日常生活用品和纺织品图案设计中,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影响较大。永生热水瓶厂“金龙”牌热水瓶的外观设计,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环节。该厂因此还聘请画家黄幻吾、戈湘岚,绘制了瓶壳的图案设计图。图案设计图中的图案,主要采用了中国传统纹样,如吉祥如意图、延年益寿图、松鹤延年图、鸳鸯戏水图、花开并蒂图,等等,这些都是迎合中国传统喜庆、吉利的彩头。
从“生产”到“设计”,20世纪前期上海工业产业的发展,既是中华民族自我救赎的历史缩影,也是世界现代工业设计发展浪潮中的一隅。面对洋货的冲击,中国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求自立、自主、自强的复兴之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在设计已经上升为“产业”的语境下,设计从业人员反而不能确切地向广大民众描述出“好设计”的标准。大家集体无意识、习惯性地在所谓西方先进国家中,寻找好设计的坐标。中国当前的设计,在帮助公众建立一种真实自信的生活方面,仍然缺乏行动的力量和有效的措施。如何在全球化设计环境中,建立起中国设计的坐标,值得每一位设计从业人员反思。
注释
①出自Robert Fortune.Three Years wanderings in Northern Provinces in China(汉译《中国 游 记》)[M].伦 敦:John Murray,2版,第7章,1847年。转引自上海市档案馆,U1-1-1234,《Report of Justice Feetham》(《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中文版,工部局(S.M.C.)华文处译述,1931:44.
② 裴式楷(R.E.Bredon),好博逊(H.E.Hobson),墨贤里(H.F.Merrill),戈登洛德(E.Gorden Lowder),劳福德(L.H.Layford).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M].徐雪筠,陈曾年,许维雍,蒋学桢,陆延,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58.
[1]熊月之,周武.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255.
[2]潘君祥.中国近代国货运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174.
[3]郭恩慈,苏钰.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210-211.
[4]左旭初.早期世博会中国获奖产品商标图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63.
[5]袁熙旸.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设计史研究[A]//杭间.设计史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105-106.
[6]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111-113.
[7]李有光,陈修范.陈之佛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22-23.
[8]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作燊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