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艳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常熟 215500)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在5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正成为加强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重要纽带。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推动了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英语作为传播中国文化最有利的工具,其作用是毋庸置疑。但是,虽然大学英语教育已在中国进行多年,很多大学生仍然不能适时、主动、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向外输出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往的大学英语无论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课程设置还是考核方式来说,都是倾向于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甚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输出,导致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能力普遍较低,尤其是理工院校的学生。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全球化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既有挑战又提供了机遇。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但提高大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还没有引起专家和学者足够的重视,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究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另一方面文化对语言又有着制约作用。因而,在教学中“语言教学应该涉及到文化教学,离开了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不仅是枯燥乏味的,而且是毫无意义的”。[1]然而在中国的传统英语教学中往往注重语言内容的讲授,将语言点和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也认为学习了词汇和语法规则就掌握了英语。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同时传授,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是,在现今大学英语的教材中都是摘录了英语国家的优秀文章供我们选读,在开设的大学英语后续课中,也多以传播英语国家文化为主,例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等,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造成学生严重欠缺中国文化知识,更加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2]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授语言,而且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学生能准确表达肯德基、麦当劳等英语国家的快餐,却不知如何表述中国最常见的早餐:豆浆和油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导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3]现象。跨文化交际不是单向的,它既包括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也包括母语文化的输出,只强调一方的文化输出无疑会造成交际中文化的不平等,更会为以后的文化交流带来障碍。
因而,我们提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导入中国文化,以英语为媒介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汉语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汉语热”已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截止2013年,全球已建立400多所孔子学院和600多个孔子课堂,分布在世界117个国家,成为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有责任将中华文化传播给世界。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在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的同时,在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013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中,其中一项重大改革就是翻译部分由原来的单句汉译英变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让学生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加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要素,从而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人为分裂,改变一些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的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可靠保证。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担负着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的任务。他们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必将与国际频繁交往,交流和传播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作为理工科院校,我们不仅仅是要向学生教授理工专业知识,也需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文化修养。因此,我们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把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理工院校,我们一般较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忽视了学生的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知识了解很少,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而针对理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对于如何在大学英语中导入中国文化提出以下建议。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都是以英美文化的输入为主,忽略了中国文化的输出。因而,我们需要改变原来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国过于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专业设置,将中国文化课程导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这也需要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以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理工院校大学生逻辑性强但一般不太活跃的特点,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课程安排中留出一周让学生分组实地考察当地的文化英译资源,然后整理他们得到的资料,进行组内讨论,最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调整一方面学生可以自己掌握第一手的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既然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渠道了解中国文化,进行自主学习。
近年来,中国文化教学逐渐引起了各位学者的重视,各类关于中国文化英文介绍的教材也逐渐问世。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英文版)和《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苏州大学出版的《中华文明与地方文化英文导读》以及外语与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读本》(英文版)等。虽然上述教材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都已经比较系统和完备,但还应根据理工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编订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首先从具有教材的编写中国的特色词汇入手,既然每个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从词汇学起,由易入难,能够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带动他们阅读更多的中国文化的材料。其次,中国文化教材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编写必须结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且照顾其英语词汇量和阅读能力。[4]再次,编写的教材课设置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材料,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说中国文化,提升他们的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最后,在教材中加入关于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供选读,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论语》英文版等,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能扩大他们的视野,获得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
中国文化课程的考核拟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对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弱化期末考试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的质量。具体来说,平时成绩占50%,包括当堂翻译、模拟对话、课堂讨论和根据学生课外实地考察情况做成PPT做课堂英语展示(学生小组活动)等;期末考试占50%,可以采用主观测试形式,写关于地方文化的考察的英文报告或英文小感想等。将考核由原来的客观形式变为主观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理工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在掌握中国文化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英文写作能力。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已不能满足于英美文化的输入单方面的交流,而是要加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让中国梦融入世界。大学生是中国的希望,是未来的栋梁之才。我们作为理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世界上的先进技术,更是要培养出跨文化交流的人才,他们要与世界各国交流专业知识,也需要在交流中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提升学生尤其是理工学院校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是提升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需有针对性地调整大学英语课程大纲,采用适合理工院校学生的中国文化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中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李淑玲.中国文化在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导入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