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季 超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8)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初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或多或少地会面临各种适应性问题。大一新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成功进行角色转换,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质量。在众多大一新生中,水利类专业大一新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入学适应性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由于专业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的需要,大部分设有水利类专业的高校在招生录取时,都会对填报水利类专业的学生有理工科背景的要求。所以,水利类专业大一新生大多数都是在高中学习理工科的。这些学生严肃审慎,思维严谨,逻辑性强,但是和文科生相比,有些学生在开放性思维及人文素养方面有所欠缺。
现实情况来看,在高中进行文理科选择时,很多女生因为不擅长物理、化学等学科而选择了文科,因此,呈现出男生学习理工科较多的情况。这样一来,直接影响到水利类专业新生的男女比例。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男生在理工科专业的学习能力强,但是在生活中,因男女生在性格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男生在与人沟通能力和自理能力方面相对于女生来说要弱一些。
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地区幅度跨越较大的学生在短期内很难适应当地的气候和饮食口味。与此同时,90后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从家中宠爱有加的环境中离开,过上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生活,生活起居的时间、空间以及习惯都需要和同宿舍的其他同学进行磨合。特别是对水利类专业的男生而言,原先在家里由父母代劳的事情,进入大学后都要亲力亲为,个人自理能力受到考验。
1.专业认知基础薄弱
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性学科。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学生的专业选择由家长做主,即便是自己选择的专业,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该专业的粗浅认识,专业认知基础薄弱。特别是对于选择水利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水利”的概念只是从历史或者新闻上听说,在实际生活中与“水利”几乎没有交集。所以,大部分水利类专业大一新生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到底学什么,将来会从事怎样的工作等,认知都是非常有限的。
2.学习内容由窄变宽
大学里,除了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必修课程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内甚至专业外的其他课程。从高中阶段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到大学里广泛的必修、选修课,很多学生不清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对于水利类专业学生而言,在大一上学期的课程设置中,就有类似工程制图、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他们在之前不曾涉及的,没有任何基础,这让不少学生在初学时犯难。
3.学习方式缺乏主动
在高中时,大部分学生为了考大学这唯一的目标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好的学习任务,每天的学习效果通过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被检验。而在大学里,没有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严格规定学生每天必须完成多少任务,学或不学、学习收获的多少、学习质量的好坏全由学生自己决定。由紧到松的环境转变,使得不少大一新生变得随意没有规划,忽略了大学宽松的环境背后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4.学习方法需要转变
很多学生在高中时习惯了老师对知识点的反复讲解,同时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强化巩固学习效果。来到大学后,学生才发现,大学课程的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授课速度很快,传授的信息量很大而且不会再重复。很多老师在课后不留作业或者留的作业形式多样,并非高中时单一的做题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水利类专业大一新生再延续逻辑思维的惯性,用高中的方法学习,就很难把握要点。
1.人际交往遇到困难
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大一新生,特别是对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相对欠缺的水利类专业男生来说,在与舍友、班级同学、异性、老师相处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与同一屋檐下的舍友朝夕相处,有些学生因为习惯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有可能造成一些摩擦或者矛盾;同班级的同学,很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高中的佼佼者,这使得某些大一新生特别是来自贫困地区和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人交往;面对异性,有的学生过于敏感,不敢与之进行正常的接触,有的无法正确判断同学之间的感情,错把友情当爱情;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如何与上完课就离开的任课老师建立联系等等,这些都是大一新生需要面对的问题。
2.期望值过高,心理落差大
高中学生,在入学前对大学总是怀有各种美妙的憧憬。但是在入学之后,面对眼前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多少会发现一些与自己期望值相差很大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水利类专业学生而言,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水利类专业在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了解甚少,很多学生进校后才知道从大一开始就要学习很多枯燥乏味、难度较大却又是专业基础的必修课程,有些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落差,怀有抱怨、后悔的心态,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生活。
3.理想、奋斗目标缺失
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考大学是高中阶段唯一的目标。当目标实现,顺利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大一新生失去了方向,没有了下一阶段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大学,怎么上大学,毕业之后应该做什么。这种迷惘使一部分大一新生缺乏学习动力,生活懒散没有规律,有的甚至放任自由,无心向学。
在大一新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有侧重地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对其进行基本品质的塑造,这样既有利于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又能使其在毕业后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水利类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文科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正常的品质培养过程中,应侧重培养以下品质:
水利类专业涉及的工作领域,很多是与大量繁杂的基础数据打交道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业人员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细心的心理品质,否则很容易在细微环节中出现问题,造成损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充分说明了严谨细心的重要性。刚进校的大一新生,虽然有理工科学生相对严谨的逻辑思维,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因为经验的缺乏等,容易粗心大意,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
水利建设是国家基础性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更需要水利类的专业人才,这些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这就要求水利类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这样才能在今后工作需要的时候,尽快适应艰苦的环境。即便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因为工作需要也要经常出现在工程单位的施工现场,其工作环境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不比在办公室工作环境的安逸,也需要水利类专业学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1.侧重水文化教育
水利类专业学生,以理工科背景居多,在入学之初,对其加强人文关怀,特别是侧重水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与水文化相关的课程,加强水文化思想的渗透;另一方面,组织设计以水文化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推动水文化的实践教育。这样使得水利类专业学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其人文素养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创新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措施,针对水利类专业大一新生,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校纪校规、道德、安全防范教育外,还需着力加强专业学习教育,可以通过知名校友讲座、专业介绍大会等形式,加强大一新生的专业认知;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运用鲜活的案例加强新生对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形式多样的个别交流以及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让新生悦纳自我,关爱他人;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一些细节的设计,侧重培养学生严谨细心、吃苦耐劳的品质。
3.发挥班导师作用
给每个新生班级配备班导师,指导学生在大学里 “学什么”、“如何学”,如何选择课程,如何有效利用学校资源。针对水利类专业学生,班导师可以通过培养和观察,有计划地挑选出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在学生大二大三时指导他们进行创新训练或者参加导师的课题,凝练优秀作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比赛。在学生大四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时鼓励并推荐一些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帮助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深造。
4.结合朋辈辅导
邀请高年级学生参与到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中来,可以举办经验交流会,面向所有学生,也可以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单独进行辅导。由于年龄相近,专业相同,高年级学生不仅能在学习上传授自身的经验和教训,而且还能分享生活的领悟和感受,从心理上与大一新生更贴近,更容易被新生接受。
5.利用网络平台
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的运用越来越普及。很多大一新生会积极关注网络信息,同时也喜欢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流露想法。特别是一些水利类专业男生,平时生活中言语不多,但是在网络上却表现活跃。新生辅导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通过QQ、微信、微博等媒介,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还可以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理念、方法、信息传播出去,与新生保持及时高效地沟通,拉近与新生之间的距离。
6.发挥学生社区功能
除了必要的课堂时间,以及在图书馆、食堂的时间外,学生一天中的很多时间是在学生社区(宿舍)度过的。在学生社区内设计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除了常规的卫生评比外,还可以举办社区文化节,室内设计创意大赛等,激发新生打造良好生活环境的激情,提高新生的动手和生活能力。同时,创造机会加强学生与宿管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宿管阿姨在学生社区对新生生活的关怀和帮助。党团组织也可以走进学生社区,帮助新生加强对学校、对专业、对同学的了解。
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机制,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辅助功能,通过电话、短信、QQ群等方式,与家长保持长效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将现场授课和网络授课相结合,一方面指导家长如何从家长层面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改进教育方法。
从学生个人角度而言,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主动争取机会发挥优势,努力寻找途径弥补不足,根据自己性格、爱好,结合老师家长的建议,给自己合适的定位,尽早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其次,积极应对不适应情况,端正心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学校、老师、学长等资源,寻求有效途径进行调整、适应。
[1]张建平.论水利院校学生水文化素质的培育[J].新课程研究,2010(177).
[2]何未薇.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调适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