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云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民生有较大改善,保障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但在部分地区,存在农业资源越来越趋向分散,而农户经营单一、规模小、分散型和缺乏相应关联机制都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以种植为主,部分农民对土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以小麦、玉米为主,油料等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很小。种植业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经济效益微小。
由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附近企业务工或外出打工。在这些打工者人中,大部分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到了播收或收获等农忙时,又返回务农,还有少数青年劳动者在大城市打工,收入可观,劳务收入逐渐成为农户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土地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劳务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大,包括日常生活、赡养老人、修建房屋、购买家电和支付学生学费等,还有一些用于购买农资等农业生产方面。
随着农村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家电下乡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党的惠农政策非常支持,反应良好。
劳动力结构失衡。劳动力投入比重较高是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但在农村劳动力的结构近年来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外出打工收益明显好于种粮收益,大部分家庭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地方的务农人员“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的趋势。老年人、妇女在劳动者中的比重上升,尤其是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之一,她们家务、生产一肩挑,任务重,劳动强度大,还有一些家庭60岁以上的老人仍然从事农业生产,遇到季节性的农忙时节,就会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生产效率的现象。
科技投入水平低。从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看,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技术的投入量偏少。村里有较高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年轻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妇女,他们对技术信息关注少,获取信息能力弱,程度低,缺少文化,不懂技术,没有特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大了农业生产风险,使得生产经营呈粗放性状态。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符合各级会议精神,也符合农村实际。针对部分地方当前的实际情况,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通过入股方式,把土地集中到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手中。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转变成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使分散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较大范围内和好高层次上有效结合。打破小农经济,有利于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
(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农民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落后、知识欠缺、劳动技能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老百姓的接受能力,文化水平,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多渠道地向农民宣传所需知识。尤其是要利用好“文化下乡”的大好时机,办好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及时编印购买一批农业政策方针读本、促进“三农”发展的书籍、思想道德教育读本,加强对农民文化知识、素质和技能的教育。把党的农业政策、农业科普知识,扩大宣传,促进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
(3)营造良好务工环境,加强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要保证农民外出有工做,能赚钱,就得做好相应的保障和准备工作。一是加大对外出务工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建筑、电焊、家政等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二是加强务工信息的互通共享,尤其是年初,当地政府、村委会及时和用工单位、工程承包商联系,给农民提供用工信息,避免盲目进城的困境
(4)加快城镇建设和社区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突出抓好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对新建住宅区进行整体规划。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城乡关系。
(5)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壮大村级党员队伍,加大对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全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并注重从农村发展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物色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选优配强村居干部,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
各级各部门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开展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并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扎扎实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