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的追求由数量转向质量,生态环境的恶化让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消费代表了世界消费的新潮流,是人类真正文明的消费方式。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农产品要实现真正产业化,首先要清楚三件事情:(1)绿色农产品是一项综合性课题,区域性发展解决不了根本,地域间只有互通互补,统筹规划,规模化集约化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2)绿色农产品生产是一项长期工程,短平快只能是饮鸩止渴。只有三产有机结合,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才会成为可能;(3)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种子→生产→营销环环相扣,终端餐桌上才会有绿色农产品。绿色种子是根本,标准化生产是基础,多渠道营销是保障。
高品质的种子是绿色产品的关键,这就对于育种家和育种单位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以蔬菜育种为例,国内育种单位非常重视培育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主栽的优质、丰产、多抗性品种,在品种的商品性、耐贮运和内在品质方面也有非常大的突破,1980年至2012年,国家及各省(市、区)审定蔬菜新品种3 500多个,其中不乏具有优质高产复合抗性高的品种。
只有从种子的选育、生产、推广入手,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绿色产品的真实性。培育优质种子,建立有机种子繁育基地,利用农技推广部门、种子经营企业多渠道全方位把高科技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地的环境质量要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基地无公害也要摆脱一些认识上的误区:(1)并不是只有偏远的、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从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即使在封闭、落后、偏远的山区及没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地区等地方生产出来的食品也不一定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时候这些地区的大气、土壤或河流中含有天然的有害物,在大城市郊区,只要环境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也能够进行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从经济、便捷等方面考虑,在发达地区生产绿色农产品更有重要意义;(2)野生的、天然的食品,如野菜、野果等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绿色农产品,有时这些野生食品或者它们的生存环境中含有过量的污染物,是不是绿色农产品还要经过专门机构认证;(3)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中所含物质是否有害也是相对的,要有一个量的概念,只有某种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害,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只要有害物含量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就有可能成为绿色农产品。
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建设,形成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生态农业模式,要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得到充分应用,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
2.2.1 制定标准化方案。依据绿色农产品生产原理和生产标准要求,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防治措施,做出预防方案。技术方案内容要具体,实施要落实到人,做到可查、可用、可控,建立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模式。
2.2.2 科学施肥,综防病虫害。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的农田化肥利用率并不高,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的使用的化肥对生态循环体系中水体、土壤、农作物和人体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目前,我国现有农药6 000多种,常用的300多种,高效低毒的农药只占15%。粉剂农药10%吸附在植物体上,液体20%农药的1%~4%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降落到地表,5%~30%飘游于空中。
因此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系统自身力量获得土壤肥料,建立尽可能完整的营养物质循环体系,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来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2.2.3 做好人员培训。绿色农产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涉及技术面广,生产者要有绿色生产意识,了解绿色农产品原理和充分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化操作。单位要重视人员培训和领军人才的培训,到高校科学院所学习,多研究生产实际案例,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生产技能。
绿色农产品要避免结构雷同,初级生产附加值低,造成“发散式蛛网循环”,出现有价无市等问题,要在其附加值上做文章,延伸其价值链。
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和贸易是核心环节,利用现代化物理化学技术延长并保持农产品原有的色香味。
绿色农产品不能局限数量,更应追求价值的增加,农产品价值链是增值链,实现从初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初级绿色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多样化生产到创新产品的研发、技术指导、运输等配套服务以及生态农业观光等多功能开发全方位立体式发展。
绿色农产品销售的最为认可的一条通道就是“订单农业”,但是面对复杂的市场,农户面对的企业因市场行情变化而降低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等违约行为;而企业面对农户有选择性出售绿色农产品,擅自提供出售价格,甚至违约转手卖给别人。为完善订单农业的措施:(1)发挥政府职能,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和服务平台,为订单农业提供重要保障,发挥规划、组织和协调作用,协调好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双方经营行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订单农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市场有序运转,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交易,为订单农业发展创建良好环境;(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订单农业法制化和规范化,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订单合同的严肃性,提高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3)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加快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订单农业保险,发挥保险公司对购销双方的有效监督功能,促使双方按合同完成交易,大幅度降低订单农业的违约风险,建立健全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担转移机制。
创新农业组织形式,要完善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经纪人为依托,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制造及流通各环节的多层次农业组织体系。通过组建各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增强谈判能力,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农业园区、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让农民在土地经营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增值环节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建立某些环节由某一主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而又与其他主体在某些功能环节相联结的“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连接机制。
绿色农产品定位是中高端产品,现有的超市对接等模式还不足以体现其自身价值,如何进入其应有的客户群,就需有专业的营销团队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绿色农产品专营店,现在许多城市也有了这样的店面,但是规模小、专业性差是其发展的瓶颈,只有专业性机构利用专业特长,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才是绿色农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提升,人们要求品质生活,绿色农产品实现了优质优价。绿色农产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化解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绿色农产品的提出较晚,还没有权威性产业化的标准和实施方案,需要更多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本文旨在通过从高科技种子培育,到标准化生产管理,结合现代销售模式等多个角度,提出专业化营销模式对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这是为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健康发展做出有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