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沿海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

2014-08-15 00:48史广政
关键词:人才大学生课程

王 涛,史广政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高校是多种创新要素高度集成的综合体,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高校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在我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沿海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在,工业实力较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偏高,海陆空交通运输发达、港口建设良好、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中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辽宁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域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包括“企业提升工程”“产业集群工程”“项目工程”“并购工程”和“节能降耗与淘汰落后产能工程”的五项工程。高校作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其重要职责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辽宁省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调整战略,不仅为学校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而且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辽宁沿海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与“西部大开发”并列的“东北大改造”战略牵引带动下,辽宁沿海城市圈有望成为沿海地区最强的城市圈、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当前是辽宁沿海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迫切要求高校服务沿海经济建设,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具有基础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做大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产品质量,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八城市2008年度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指出,沿海经济带八城市14个重点产业需求79类专业人才。其中,八城市急需的人才主要是5大产业16类专业人才,即先进装备制造业中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船舶制造、铸造和电气专业人才;港航物流业中的船舶驾驶、物流和港口机械专业人才;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业中的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中的财会、市场营销、管理和外语专业人才;城市建设与管理业中的建筑和水暖通专业人才等。因此,培养适合沿海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社会服务工作,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任何时候都应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要为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基于以上认识,高校应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到技能转化的方式、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途径,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区域经济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中探索有效途径,为沿海经济带搭建快捷高效的人才培养平台。

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正处于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作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高校来说,适应沿海经济带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高等院校应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联合企业到沿海经济带创办科研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完善人才政策,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沿海地区高校在长期的积累、沉淀与发展中,在为辽宁省沿海地区地方经济服务中,在为改革开放培养人才并寻求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一定优势和人才培养上的特有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优势。

1.学科优势。沿海高校其学科领域分布既广、全、交叉互补又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密切联系。辽宁省共有115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本科65所,高职专科院校50所,这些高校设置学科文理并重,专精并蓄。

2.人才优势。截至2014年底,辽宁省高等学校总数为115所,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为“211”院校,其中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是“985”院校。辽宁省高校教职工总人数为91974人,占全国高校教职工总人数的4.36%,校本部教职工数86398人,专任教师55835人,其中正高级专职教师有7144人,副高级专职教师17317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正高级专职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为12.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7%);副高级专任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的比例为31.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85%)。

3.资源优势。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84个、重点建设100个本科示范性专业和100个高职示范性专业,全年共评选出本科示范性专业和高职示范性专业各20个;建立省级精品课程共享体系,目前已有300门省级精品课程,基本覆盖了所有学科门类。

4.后续人才优势。2013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人数27.2万人。例如,大连理工大学2013届毕业生8243人,本科毕业生4848人,初次就业率92.32%,年终就业率94.78%;毕业研究生3395人,初次就业率92.42%,年终就业率93.58%;其中,辽宁省生源1598人,占32.96%。2014年我省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27.6万人,这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将可能选择在沿海地区就业和创业。

三、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当前,辽宁沿海经济带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加快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重点建设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物流等六大产业,这些产业急需人才的支撑。人才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开设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核心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实习实训相结合;增加课程选择弹性,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开发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激情;根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全面评价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品质素养发展情况,力争培养具有创业技能、创业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辽宁沿海高校在沿海经济发展中肩负重要的责任,也具有自身的优势。主要包括:

(1)沿海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校为其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持,高科技项目支持,高水平管理。

(2)高校在研发体系、科技人员、科研团队、科技条件、图书资料等方面具有优异条件。

(3)为沿海经济和区域经济提供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4)沿海高校地处沿海拥有诸多便利和实用条件,可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提升高校的自身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5)沿海城市在与大学合作发展建设中既能为大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搭建基地、苗圃和创新平台,更能彰显现代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实力。

四、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由制造业大国向创造业大国的转型,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随着“创业基础”课纳入本科必修,创新创业教育再一次成为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的普及课程;第二层次,面向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旨在提高其基本知识、技巧、技能的专门的系列专业课程;第三层次,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的各类实践活动课程,要以项目、活动为引导,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指导。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第一,意识培养。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第二,能力提升。解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

第三,环境认知。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

第四,实践模拟。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实践活动开展等,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互为支撑,内容体系为课程提供课程内容的支撑,课程体系为内容体系提供内容实现形式的支撑,两者共同作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五、构建创新创业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创新型人才是攀登科学高峰、开展学术研究的先锋,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科研带头人。因此,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科技创业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队伍,使之适应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建设的人才需要。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十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学校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支撑平台等措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全程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型从课程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学校相应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研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二)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沿海经济发展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应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体现于整个培养过程。既要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外能力以及通用能力,包括工具性能力、适应性能力、创新性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要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实际上,只有将创新精神、创业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才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与真正内涵,也就是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是教育的精髓和本质。

(三)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训练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造优良的创新创业培养环境,主要包括创新制度建设、创新文化环境、创新硬件建设和创新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平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保证。创新创业模拟训练主要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来实施,创新创业模拟训练是为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促进科技转化、推动学生创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有条件的大学应对有产业化前景的优秀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和支持,选拔孵化优秀项目,鼓励支持创办企业。

(四)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项目孵化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创业要与其他人群创业有所区分,应该重视创新对创业的影响力和提升力。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对创业教育的影响,始终坚持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为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如一年级,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各类学生科协或社团组织;二年级,通过竞争的方式,学生可以进入学科创新基地或学校创新基地;三年级,择优选拔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四年级,引导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或参与企业资助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五)构建三级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机构和设施,是推进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和实践的重要条件。应着力建设好三级大学生创业基地,即省级基地、市级基地、高校基地。

省级大学生创业基地应发挥在全省大学生创业工程中的引领作用、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展示作用。创建市级大学生创业基地,使其成为大学生在沿海地区、区域及城市创业的苗圃、孵化器。高校及其大学科技园应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基地,使其能够满足学生就地就近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需求,能够依托高校的导师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实验设备优势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高校可以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项目经选拔后进入创业基地,进而加速项目的产业化,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推进沿海及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沿海高校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和特色模式,积极开展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沿海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输送高质量人才,加快区域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是高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使命。

[1] 刘铸,刘万芳,张庆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辽宁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4).

[2] 周琳.沈阳经济区带动辽宁区域发展的建议[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9(7).

[4] 王春明.高校应肩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使命[N].光明日报.

[5]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2012-11-13].

[6] 鲍桂莲等.中国电力教育——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编辑部,2011(35).

[7] 董振华等.对辽宁高校师资建设的现状分析[航]海教育研究,2011(3).

[8] 何俊灵,徐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

猜你喜欢
人才大学生课程
人才云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