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辉
(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114044)
教育部2004 年制定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 可以看出外语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能互相进行交流的能力,即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外语的文化因素,特别是交际文化,在很长时间内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顾嘉祖,2000:460)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只是一套脱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文化内容的符号系统,学生只能用他来表达自己本族文化的一些思想内容, 却无法将其作为与目的语语言群体进行交流的工具。同时,单纯的语言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经过小学,中学乃至高中的长期语言技能强化,学生对单纯的语言学习普遍产生了厌倦乃至排斥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文化教学的重视, 构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体系,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Brown(1980:140)的“文化关键期”的假说证明了二语习得与第二文化习得之间的紧密联系。Brown 认为,第二语言的熟练掌握出现在“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的第三阶段,即“基本适应期”。 这一阶段不仅为学习者制造了 “最 佳 的 社 会 和 心 理 距 离” (optim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而且让学习者处于“最佳的认知和情感紧张状态”(optim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tension),这样,就使二语习得者具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必要的学习压力。根据Brown 的这一假说,成人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不够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无法做到语言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同步, 错过了 “文化关键期”(a culturally based critical period)。 因此,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 做到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间的 “最佳同步”(optimal synchronization), 是至关重要的。 认知学习理论专家Berlyne 提出的“认知冲突”这一心理学范畴课题(梁镛,1999)认为,学习首先要激发学习动机,动机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好奇”上,而“能够引起好奇心的是那些新奇的、不寻常的、与个体现有的知识和期望不完全吻合的情境”。 第二文化习得正好为学习者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张占一,胡文仲,1994:193)。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同步。 如何做到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同步哪? 著名语言文化教育研究专家Kramsch(1993)认为,应把语言和文化看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 大学英语教学应以“融合观”为指导,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模式,主要包括典型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模式和主要的社会语用规则。 针对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都取决于相关的社会文化规范。实质上,遵守语用规则就是要有语境意识,尊重操母语者的文化信念、价值准则和语言表达习惯等(张兴旺,2002)。英汉两种语言中,在问候、道别、回答称赞,表示关心,接受礼物等等方面的语言表达是存在差异的,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面。 此外,与语言系统相辅相成的非语言交际系统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交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诸如手势、 眼神和体态等身体语言以及对时空的态度和处理等非语言交际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的使用是不统一的。 对非语言交际系统的掌握极大地影响着交际的成败。
(2)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语言(特别是词语)的文化内涵,语体文化和外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 词汇是文化的最大载体。 单词,词组,成语,谚语,警句等都属于词汇范畴,他们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充分体现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张红玲,2007)。在词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词的拼写和字面意义,而且要让他们记住这些词汇的文化意义和使用范围。 否则就会在词汇的使用中出现语用失误。 不同国家的制度、 习俗文化是不同的。 中国人请外国朋友到家做客时, 常常会因家中的拥挤或简陋而向客人表示歉意,或即使条件非常好,也会习惯性地说一些贬低自己的话,这些都是让外国人感觉不舒服的。
(3)目的语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涉及深层和隐蔽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人群在时间观, 空间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例如西方人十分注重个人的自主权和隐私权等。 对于中国人来说, 问问对方在哪工作,挣多少钱是极其正常的,而这一切却是西方人所避讳的。 同理,用中国人见面经常用的寒暄语“你去哪儿啊?”问候一个英美国家的人,会引起其不悦,得到的答复很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我去哪儿不管你的事)。
a) 相关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与教材紧密结合。 文化教学的内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进而更好地掌握英语交际技能。
b) 适度性。 大学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融合,但必须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语言信息和掌握语言技能,因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本末倒置,大讲文化,把大学英语教学变成了专门的文化课。 应牢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没有单纯的语言课或文化课,只要具备这种意识,总能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a) 直接讲解法
这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对于在课文中未出现却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例如课文背景知识或教材中涉及到的,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知识等,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场白或课堂的讨论中向学生直接加以介绍或解释。
b) 比较法
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让学生发现母语和英语语言结构,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培养其文化相对论的思想。
c) 体验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以学生为中心, 创造真实或模拟的跨文化交际情景。 如打电话,预约,请客等,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其过程, 从而使认知, 情感和行为各个层面受到刺激,增强其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
d) 辅助教学法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等电教化设备,通过让学生看电影或情景录像等直观的方法向他们展示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还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手势,表情,体态语等非言语交际方式。 此外在课堂外, 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专题讲座或邀请外教向学生讲解英美文化知识,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有更深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e) 自主学习法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与文化有关的书籍, 尤其是建立在语言艺术之上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 更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西方文化。 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会变得更成熟、更全面。
此外,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广泛地阅读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在大学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日益盛行,都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应是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同步,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与文化教学有机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是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Brown, H. Douglas. 198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3] 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 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6] 张兴旺.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7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