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航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250000)
经过安史之乱这场浩劫,李唐王朝便开始走向衰败,而中唐诗也继开元、天宝的繁荣之后盛极难继,虽然韩孟、元白这两大诗派竭力开拓诗风、追求新变,但也难以超越前人的成就。 在这一片诗的退潮中,天才诗人李贺异军突起, 用他短短27 年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二百四十余首诗歌,并将一系列人神鬼怪一同刻印在历史文化书卷之上:有西泠河畔美丽多情的苏小小,有银河之上衣袂翻飞的翩翩仙子, 也有冷雨秋坟中吟唱鲍诗的鬼魂,风天雪地中食人魂魄的可怖熊虺。 概括起来,长吉诗绘刻了不外乎三种形象:人、鬼、仙。
李贺写人,或写自己,或写那些同自己有着类似经历的历史人物。 李贺自幼便是多病之躯,要忍受许多常人无法体会之痛,草熏风暖的大好春色之中,他却自顾哀叹“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然而身体的疼痛远不如壮志难酬给诗人带来的痛苦折磨,李贺身携“拿云之志”来赴长安,讽刺的是他建功立业的儒家理想居然因儒家本身传统道德体制(“避家讳”)而破灭,他说自己“落寞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崇义里滞雨》)元和六年,李贺得到了奉礼郎这一官职, 但这九品的卑微地位无法实现诗人济天下、安社稷的伟大抱负,他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点缀,心情更加失落,发出“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赠陈商》)的感慨。三年后,李贺看不到任何高升的希望,便郁郁辞官离京,途中倍感孤寂凄冷,他写下了《春归昌谷》以示心之哀愁:“束发方读书,立身苦不早。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少健无所就,入门愧家老。”此后的岁月里,他便在不公的命运里挣扎、反抗、叹息、迷惘,直至生命的终止。
李贺笔下的人物形色各异,其中有大儒、官僚、妃嫔,也有琴师、 妓女和寒士。 但这些人物都具备以下两者之一:过人的才能或坎坷的际遇。这些无疑都是作者自身的影射。他写李凭破石惊天的高超琴艺,写苏小小那美丽而无望的爱情,写铜雀台上泪眼看花的佳人,以及始终不得重用的美男宋玉、自沉湘江的屈原,还有终日酩酊饮酒的刘伶。 历史轮回向前,相似的故事总是不断上演着,过去的不幸如潮水般涨回。 李贺用诗歌祭奠这些被幸运所抛弃的可怜之人,为他人鸣不平,更是为己伤感。 残酷现实面前,诗人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身为寒士的悲哀,他讲“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不正如鲍照所言“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1](P102)吗? 这样的诗句看似解脱,却是李贺对这颠狂世界愤怒的指控、无情的嘲弄,英雄末路的痛苦任谁都是无力挣脱的吧。
费尔巴哈曾说:“假如我们的肉体不能从牢狱的狭窄空间中逃出,那我们便在精神中,在幻想中寻求长度。 这样,精神便将束缚身体的桎梏解开。 ”[2](P206)如上所说,费尔巴哈讲的是灵魂对肉体的解脱, 肉体的痛苦是能够在幻想中得到纾解的。而灵魂之痛又如何纾解呢?这显然是李贺要自我解决的问题了。 现实中的李贺精神上蒙受的苦难要远甚于疾病所带来的疼痛, 而事实上我们无法找出任何一种高于精神的层次来转移它自身的痛苦。 作为会思考的人类中的一员, 李贺自然不会任由消极情绪蔓延恶化,他试图解决这一心理的难题,只能采取精神对精神的不等价交换, 这也是他的诗歌矛盾的根源。 现实的重压与不羁的理想始终交织缠绕于李贺心头,处于这两者的极度压抑之下,李贺通过幻想游仙从种种不如意中挣脱如来。 他开始想象那些传说中的仙人, 他们生活的幸福美满:他们娱乐、耕作、衣食无忧;他们简单自然,拥有美好的爱情,也不曾勾心斗角;他们不受疾病的折磨,不经受人间的沧桑之变。 他作《仙人》诗:
弹琴石壁上,翩翩一仙人。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 当时汉武帝,来报桃花春。
比起自己水深火热的生存状况, 李贺渴慕这里仙人的悠闲恬淡,他幻想当年服食求仙的汉武帝已在这里定居,并深切地希望自己能同他一样在离别人世后前来此地。 他日思夜想,终于在梦中看到了那美好的生活图景,且看《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变更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杯海水杯中泻。
李贺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最为了解的, 他被疾病缠身,知道自己年限不久,便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地方能让时光停下脚步。 他在梦中的仙境里俯瞰人间, 沧海桑田一瞬千年,世间万物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而月宫里的世界是博大的,生命是永恒的。 梦境太过美好,醒来的瞬间却也必然会幻灭。 李贺深知自己一手构筑的天国世界才是那道模糊的幻影, 希望终究只是希望而已。 他道“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浩歌》),.这已明确表示了他对神仙世界的怀疑,而后更是作《苦昼短》来亲手埋葬那个对于天国的美好幻想: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白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李贺清醒的意识到常人是无法抵达那个幻想之地的,越是期待,越是要品尝失落的滋味。他明白汉武、秦皇死去的凄凉,更加意识自己将甚之于此。 李贺在走过“失落——自赎——更为失落”的精神拯救之旅后颓然发现自己已然再无处寻求解脱, 只好将自己放归于痛苦之中。
北宋宋祁曾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3](P20)头顶着“诗鬼”这一称号,李贺所作鬼诗的数量其实并不多,据陈友冰先生在《李贺鬼神诗的定量分析》[4]中统计指出:李贺共创作鬼诗34 首,仅占其诗歌总量的14%。 而这三十余首鬼诗却作为李贺诗的最高成就,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无人企及的至高地位。 可以说, 鬼诗代表了李贺的诗歌风貌, 同时也显示了他的思想风貌。 他极力表达自己在病态世界中的心理活动,他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以写鬼这种极端的方式抒发出来, 这是古代诗坛上的一大创举。清人赵翼作《题遗山诗》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5](P431)这句话可谓是一个永恒的真理,放到“诗鬼”李贺身上同样适用之。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的动荡不安、统治者的不辨良莠造成了李贺的不幸遭遇,却在无意之中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结合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 李贺眼中的世界并不美好:宦官位高权重,藩镇拥兵自重,战乱灾荒不断,百姓流离失所。 而结合李贺自身经历来看,遭遇小人嫉妒诋毁,统治阶级不予重用,再加上病痛的无情折磨,这一切一切直接将他打入了黑暗的人间地狱。 在李贺看来, 他一直身在地狱之中。 周围所有一切事物使他惊惧, 他感觉自己随时可能会被吞噬掉。 世界如此之大, 而他却是如此孤立无援, 他深深感受到自己正处于危险的境地。 正如他在《公无出门》诗中所述:
天迷迷,地密密。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病态的的世界带给了诗人诸多非正常的感受, 李贺在现实的种种打击下已然抵达到了心理承受的极限,他亦明白自己无法再接受外来的一丝刺激。 他蜷缩在自我的世界里恐慌地环顾四方以试图保护自己, 他憎恨这残酷社会对自己的迫害。
值得注意的是,李贺诗中的鬼和怪并不能一概论之,自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二者极大的区别。 李贺笔下的鬼魂极具浓厚的人间情味,他们也有自己喜乐哀愁,他们不是施害方而是被害方,他们被这疯狂的世界摧残折磨,遗恨而终。 他为苏小小作挽歌: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竹,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钱塘名妓苏小小那失落的爱情正如是诗人未曾成就的功名一般令人惋惜扼腕。 苏小小的墓碑永远立在西陵的松柏之下,任凭风吹雨打,它的存在不是为了等待那远去的恋人, 而是在控诉这冷漠迂腐的社会拆碎情人间的美好愿望。 诗人似乎在有意暗示自己的不满, 他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气愤不已,更对自己无处施展的才能感到万分的遗憾。他在《秋来》中则直白的表达了这样的怨恨:
桐风惊心壮士苦, 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诗人早已感觉到了自己在人间的格格不入,凄风楚雨的夜里这种感觉更是清晰突兀。 环顾茫茫人海竟找不到自己的知音, 只有那古代诗人的灵魂似是听到了他的悲叹, 前来慰问。 他们一同高唱着鲍照的诗歌, 对泣不已。 那绵远的遗恨如苌弘碧血,千年难逝。
如果说李贺笔下的鬼魂是亲切可感的, 那么他诗中出现的妖怪形象便要恐怖的多了。 如前面《公无出门》中所说,这些凶兽四处遍布,遮天蔽日,拆骨食肉,正是他们, 制造了这个混乱的人间地狱。 而这一群魔乱舞的世界这是诗人的安身之处,这些凶煞的妖怪却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 这怎叫人不去愤恨! 李贺无法接受这样卑劣的人间,又找不到去往天堂的出口, “况是青春日将暮”,他只好将自我放逐,暗自等待变成一个鬼魂。 至少,那些哀怨的灵魂能够与他惺惺相惜,那么,他也算是得到了最好的解脱。
李贺用写诗这一方式来消磨他短暂的人生实属无奈之举。 面对惨淡的人生,他也曾苦苦挣扎,但最终却如一匹已跑得声嘶力竭的千里马,永远遇不到帮他逃离水深火热中的伯乐。 时间如河水般奔流不息, 诗人的生命也不会因不幸的遭遇而终止。 活下去, 意味着要勇敢面对残酷现实的打击, 要独自承受理想天国的幻灭。 李贺始终在用他的深情创作着一首首不朽的诗歌, 他笔下形形色色的怪奇诡异的事物即是他的哀怨、他的愤怒、他的指责、他的控诉。 他用自己深切的情感维系着他的诗篇,因此在他的诗中,无论是仙人、抑或是妖鬼身上都有着浓郁的人间情味。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情至深处便成痴。李贺正是这样,他将全部生命的热情投注到诗歌创作中,他在自己的诗歌中迷失自我而又找到自我,他那孤独而又美丽的灵魂在他的诗歌中永恒不灭。
[1]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钱钟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上)[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叶葱奇.李贺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陈允吉、吴海勇.李贺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李力.李贺诗选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注释:
①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②胡振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③吴启明.李贺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4
④陈友冰.李贺鬼神诗的定量分析[J].文学评论,2004(1)
⑤胡忆尚选注.赵翼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