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镀金时代》看马克·吐温的写作背景

2014-08-15 00:55:1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丹尼尔吐温老爷

笪 立

(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10)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唯一与他人合作的作品,发表于1873 年。 与他后期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田园牧歌式”风格所不同的是,小说以更加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了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 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两类人物展开。 一类是马克·吐温塑造的落后的中西部人物;另一类是中产阶级的东部人物。 这两类人物之所以能凑在一起是因为共同的投机热情。 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战后的美国却极像达尔文主义“为生存而斗争、适者生存”的人类漫画。 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竞争异常激烈,人们一夜暴富或倾家荡产都有可能。 整个国家就像弱肉强食的丛林。 每个人为了生存,都在与他人进行殊死的搏斗,为了地位、荣誉和财富与他人进行残酷的竞争。 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社会习俗、道德习惯被搁置。 作为“美国文学史的林肯”,马克·吐温的思想及写作都深深扎根于社会现实当中,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小说提供了大量的创作源泉。 尤其在《镀金时代》中,很多创作背景和小说人物都是来自于作者所处的现实世界。

一、 写作背景与现实世界的关照

1. 欧比镇——詹姆斯敦

“一八XX 年六月,郝金斯老爷坐在家门口叫做‘台阶’的、一堆堆得像金字塔似的大木桩子上,出神地凝视着清晨的景色。 这儿是东田纳西州的欧比镇。 ”(李宜燮张秉礼译,1979:1)小说中主要人物首先在叫做“欧比镇”的地方出生,它的前身是“詹姆斯敦”,是现实中作者的哥哥姐姐们出生的地方。 詹姆斯敦是一个偏僻的村子,在田纳西州东部的荒山里。 这两个地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荒凉而落后,充斥着愚昧、无知和狭隘。

在这里,人们讥笑火轮船,怎么都说火轮船是骗人的谣言,然而它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没有听说过铁路,也不会相信;当东部各州已经开始使用煤的时候,欧比镇的人们把这漆黑的煤当成是石头还用它修起小堤坝一类的东西而同样,现实生活中的詹姆斯敦也是相当落后的。 住在詹姆斯敦附近的人,大多数甚至到了1860年左右,还从没有听说过铁路,也不相信轮船。 在芬屈雷斯县,人们并不投杰克逊的票,而是投华盛顿的票。

马克·吐温曾在他的自传中提到:

我父母亲能到那里去,对那个小村落而言,真是莫大的荣幸,大大的升格。 人们希望他们会留下来,因而市面兴旺,不过不久他们就走了,物价也就跌了下来,在好多年以后詹姆斯敦才又发起来。 我在我的作品《镀金时代》里曾经根据传闻写过一些詹姆斯敦, 但那不是根据我的第一手材料创作的。 (谢淼译,2007:23)

2.郝金斯老爷七万五千英亩地产——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十万英亩地产

小说中, 郝金斯老爷每年纳税, 交上五块或是十块钱, 整个土地就算他的了, 而且世世代代都归他们家所有。 “你没瞧见这些文契吗? 这就是证明我已经在这郡里领得了七万五千亩地——想想看, 将来这会是多么大的一笔财产! 我看,光用‘大’这个字眼是形容不出来的,——这个字太平淡了! ”(李宜燮 张秉礼译,1979:10)同时, 郝金斯老爷还发现这块土地拥有无限的潜能,“咱们这儿有松树林,有麦田,有玉米,有铁,有铜,有煤,——赶明儿铁路和轮船再一通到这儿来, 这地方不定该有多好呢! ”(李宜燮 张秉礼译,1979:12)

与之相对应,现实生活中,马克·吐温的父亲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在詹姆斯敦附近一带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十万英亩地。这片土地在他手上整整二十年,税几乎等于零(全部田地每年五元钱),他每年按时交款,好好地保护着它的所有权。 这里也有煤、铜、铁、木材,等到交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铁路会通到这个地区,那时候就是名副其实的财产了。这块田地里还长着一种野葡萄,野葡萄长着的是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先生的希望。

二、人物塑造上的现实影像

1、郝金斯老爷——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

小说中的郝金斯老爷与作者的父亲一样, 对未来有一种超乎常人的预见。同样,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先生也眼光长远。其次,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 郝金斯老爷因为柏瑞亚·塞勒斯的一封来信, 唤起了他心底的雄心,于是便决定举家西迁。“南希,我是要去的。甭说,这是个撞大运的事儿。 ”在短短的四个月里,郝金斯把一切该办的事情匆匆忙忙料理完毕,带着一家大小,离开“东田纳西的圆圆岗”, 朝着西部那一片伟大而神秘的漠野奔驰而去。 初到时, 郝金斯把手里仅有的一点钱统统投到养骡子这项投机生意上,一切进行得很顺利,生意蒸蒸日上,郝金斯还盖了新房子,家具统统是特地从圣路易的商店里买来的,家里的陈设豪华,就连外州外县的人,全都没有不知道的。 他被老乡们看成是一个十分走运的人物,他那“老爷”的头衔重又流行起来。但是,好景不长,他虽然发过几回财,每回弄的钱都不很多,跟手儿全给糟蹋光了,到最后仍然受着贫穷的折磨。 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先生在购地四年后,即1834 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他的好运道在这场风暴中损失殆尽、灰飞烟灭了——人家认为他拥有的财产应该达到了三千五百元之多,可是一觉醒来却猛然发现财产只值最初的四分之一了。 而现实中,在当时19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随着西部未开垦土地的不断扩大,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到西部去! ”在美国成了蛊惑人心的呼唤,特别是对于尝试了失业和无地的苦楚的人们,还有形形色色的冒险家, 这的确具有不可抗拒的号召力量。 它可以使东部“老”州的一座一座的村镇变得空荡荡的,许许多多的美国人和来自大洋彼岸的外国移民们,背井离乡,在通往西部地区的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 “爸爸是个充满傲气的人,一个沉默的、严肃的人,而不是那种安逸于那逝去了光荣、成为众人怜悯对象的人。 ”(谢淼译,2007:30)于是,他便召集了全家,向那荒凉的地区,艰难跋涉,走向当时所说的“西部”,最后把帐篷搭在了密苏里州的弗罗里达小镇。 不久迁到汉尼巴尔, 做起了治安法官,并被选为赛罗格特法院的书记官。 最初几年,他干得非常不错,可是霉运叫他再一次跌了跤——他给艾拉.斯托特作保人,可是艾拉最后溜了,害得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穷了一辈子,直到他死去。

2、郝金斯太太——简·兰普顿

《镀金时代》中,善良、温柔的郝金斯太太对应的是现实中作者的母亲---简.兰普顿。小说中,郝金斯太太善解人意,温柔体贴。 对于郝金斯老爷收养克莱,她并没有任何责怪, 更没有将此视为新的负担, 反而安慰郝金斯老爷,对于新收养的克莱,郝金斯太太表现出慈母般的关爱。

而在现实中的简·兰普顿, 同样也是温柔善良的典型。“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但是她是个有个性的人,有着优美、卓越而可爱的个性。” “妈妈身材瘦弱,但心地宽宏——宽宏到对每个人的痛苦和每个人的幸福都装得下。 终其一生, 她从不懂得什么叫做对事对人有所保留,或是划一条界线,对有些事或有些人可以做到漠不关心。 她对人以及对动物的兴趣是强烈、亲热而善意的。即使是那些最凶恶的人,即使她自己为此而受累的事,她也毫不在乎, 因为她总有理由原谅人家, 总有理由爱人家,她天生就是那些无依无靠的人的贴心人和朋友。”(谢淼译,2007:32-33)

除了善良的天性外,郝金斯太太与简·兰普顿的另一个相似之处在于: 她们骨子里都有一股顽强、 勇敢的力量。 对于郝金斯老爷对西部的向往, 她给予的是莫大的支持,在她心里也有实现愿望的勇气,尽管这愿望是来自于郝金斯老爷。她把自己的信念寄托在郝金斯老爷身上,宁愿冒险也要试一次。 与之相对应的,简.兰普顿对什么事、什么人都怀有热烈的、永不熄灭的兴趣,在四十岁时身体就已经非常虚弱,被认为得了不治之症,肯定活不久了。但是,她却百折不挠,以至于病魔都难以将她征服,她享有接近九十岁的高龄。

3、柏瑞亚.塞勒斯——詹姆斯·兰普顿

塞勒斯上校在 《镀金时代》 中是个典型的投机病患者。 而他的原型来自作者的母亲所十分宠爱的堂兄弟——詹姆斯·兰普顿。 小说中的塞勒斯上校热衷于投机和冒险,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他本性其实不坏,甚至可以说还很善良,他总能头头是道,把自己实际上并无绝对把握的事讲得天花乱坠,让人无法不相信他,而最后却只能自尝苦果。 而现实中的塞勒斯上校——詹姆斯·兰普顿,马克·吐温曾在自传中提到过,在塞勒斯一家人的眼中,他也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在他们眼中被奉为权威。

其次, 这两个人物另一个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具有自我夸耀、自我膨胀的特点。 小说中,塞勒斯上校说话的语气, 表现出他对于别人看似羡慕不已的投机买卖带有不屑, 而实际上只是他自己的极强虚荣心的结果。而且,越是引发别人的兴趣,他便越发膨胀得厉害,直到达到他所期待的效果为止。 现实版塞勒斯上校——詹姆斯·兰普顿也是如此。 马克·吐温轻描淡写地叙述了他对三百万的投资不屑一顾的语气。

4、丹尼尔叔叔——黑奴丹尼尔

小说中, 四十岁的黑人丹尼尔叔叔是郝金斯老爷家的仆人,他迷信、愚昧,但是却有一颗单纯、善良、淳朴的心灵。 在火轮船上, 孩子们被喷出的焰火而感到惊奇不已。 然而在丹尼尔叔叔看来,这是全能的上帝。

当这“全能的上帝”第二次来到时,丹尼尔更加勇敢了,“你们去吧——你们的丹尼尔老爸这就到树林里面去祷告——拼着我这条老黑人的命不要, 也得再来搭救你们一次。 ”(李宜燮 张秉礼译,1979:27)由此可以看出,丹尼尔叔叔虽然迷信,将焰火当做是“上帝”,但是他在这种他认为的危险来临的情况下,挡在孩子们的前面,随时准备好自我牺牲,勇敢、无畏。 而这个在小说中看似并不起眼的角色也是来自于作者的现实生活中, 作者对于黑人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为他们的苦难表示同情,充分肯定黑人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 这个人物的原型是马克吐温的伯父约翰. 阿夸尔斯的农庄的黑奴——丹尼尔。

三、结语

如果将现实世界也视为一个存在着的社会文本的话, 那么, 这个文本和文学文本一定有着文本互涉的关系。马克吐温本人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尽管“文学”具有永远给定的和经久不变的“客观性”,但任何作品都可以被“诗意地”阅读,“一切文学作品都被阅读它们的社会所 ‘改写’, 即使仅仅是无意识地改写”。 (伍晓明译,2007:12)

[1]李宜燮 张秉礼译.镀金时代[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谢淼译.马克.吐温自传[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3]伍晓明译.【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丹尼尔吐温老爷
流体力学之父——丹尼尔
趣味(数学)(2022年4期)2022-07-02 03:09:58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20年后
中外文摘(2020年8期)2020-04-30 05:31:36
生命太短,没时间讨厌你(上)
知识窗(2019年11期)2019-12-06 06:54:15
厨师与老爷
特别文摘(2018年10期)2018-12-24 10:03:04
马克·吐温的孩童时代
忍耐富贵
土老爷
童星跑偏的成长之路
《败仗秘史》与马克·吐温的反战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