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意识形态的逻辑转向及其内在规律探究

2014-08-15 00:55:12魏建国谷耀宝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现实理论

魏建国,谷耀宝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习近平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现实的变革总是同意识形态的变迁相互交织,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实质是落后的意识形态的消逝和先进意识形态的发展错综复杂的转变过程。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意识形态完成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式转换。从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视角出发,深刻反思辛亥百年中国意识形态发展中的逻辑转向,探究隐藏在其背后的客观规律和深刻根源,对于全球化、网络化和市场化时代境遇下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辛亥百年意识形态的逻辑转向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意识形态的逻辑演变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深刻变革基础上的,它随着人们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深化而逐步发展。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经了资本主义文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种意识形态范式的逻辑转换。资本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发展的逻辑起点,它在辛亥革命中成长而又夭折;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科学意识形态的逻辑形成和发展,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科学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有益的指导作用。意识形态范式的演变蕴含了其内在结构和内容属性的历史变迁,辛亥百年中国意识形态变迁主要实现了阶级属性、内容属性以及目标属性的三重转向。

首先,意识形态阶级属性的价值转换。意识形态实现了从少数人的理论到多数人的理论的阶级属性的转向。列宁曾指出:“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2]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任何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都是为一定社会的特定利益集团和阶级服务的。辛亥革命失败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完成了意识形态阶级属性的转向,即从少数人的理论到多数人的理论的转换。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中国革命中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发达,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革命尝试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也标志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救国梦想的破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使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从此中国的意识形态发展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为探索如何在半殖民度半封建社会取得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终形成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意识形态范式完成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到毛泽东思想的逻辑演进,根本上是社会现实的需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其意识形态阶级利益的狭隘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根源则在于其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少数人的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则是回答了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革命的代表广大工农群众利益的科学的意识形态。

其次,意识形态建构内容的现实转换。意识形态实现了“革命性—建设性—和谐性”的内容属性的转向。意识形态理论内容源于社会现实的变革,而又服务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辛亥百年,中国意识形态范式从毛泽东思想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转换,实质上是意识形态内容属性“革命性—建设性—和谐性”的逻辑转向的过程。首先,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服务于革命实践和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主要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国内外环境的紧迫性和苏联模式的客观影响,意识形态建设的革命性依然延续,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主要围绕消灭私有制,建立纯粹的公有制,在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基础上完成落后东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毛泽东思想是革命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性。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失败,党重新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上来,意识形态理论内容主要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展开,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主要包括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解释以及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究等主要内容。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因此,邓小平理论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意识形态内容属性完成了从“革命性”到“建设性”的逻辑转向。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和谐性。在“建设性”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我国的物质生产力迅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分配的不公平、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也相伴而生。面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构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要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完成了从“建设性”向“和谐性”的逻辑转向。

最后,意识形态建构目标的价值转向。意识形态的目标属性完成了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国家富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转换。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生活,而又能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意识形态建设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即意识形态服务于社会变革的具体的方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毛泽东思想的落脚点就在于通过阶级斗争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意识形态这一目标指向的完成。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和社会主义本质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标指向的“发展性”,即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行,社会利益结构和阶级阶层结构日趋的复杂化,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社会矛盾的凸显,要求意识形态理论要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成为必然。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最新内容,它的目标指向在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意识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

辛亥百年,中国意识形态变化实质是意识形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3]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内容、属性以及价值指向也适时地作出调整。

首先,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是主流意识形态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关系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通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阶级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观念的上层建筑和政治的上层建筑都受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制约,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意识形态也会相应的作出调整和变革。经济基础和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即体现为意识形态的调整和变化归根都取决于社会现实的变化。辛亥百年中国意识形态的逻辑变迁的根源在于社会现实,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内在结构的变化都是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其次,先进科学的意识形态促进社会进步。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表现为对社会现实的改造以及对观念上层建筑自身的调整,先进的意识形态能依据社会现实的变化及时调整理论内容,落后的意识形态则浓溢着滞后性和不科学性的特征。辛亥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表现在随着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作出适时地调整。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在其与和社会现实的范畴中,表现为意识形态在反作用社会现实的同时又保持与社会现实的需要相适应的特征。

最后,人民性是意识形态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的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现实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也由广大人民群众决定。因此,即便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会以“普遍利益”的形式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指向在于最终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在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辛亥百年中国意识形态的变迁反映了只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成功。

三、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

首先,增强人民幸福感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是人们对代表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的观念上层建筑的认可、赞同和支持,它是意识形态作用于社会现实的根本途径,又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系”。[5]“‘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6]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根本要坚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最高价值指向,要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要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健全中诠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关注民生,解决关乎人民群众直接利益、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问题,要在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洞察社会变革和社会矛盾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是意识形态生命力的延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7]科学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体现在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存在的变化而适时地作出调整。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深入洞察社会变革和社会矛盾,要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的现实出发推动理论创新,要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的现实思考如何提升人民的主体性,要从利益结构复杂化和社会矛盾凸显的事实出发探究和谐社会的建构,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出发推动意识形态的创新。

再次,转换话语表达方式和表达途径中增强意识形态宣传的实效性。意识形态宣传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确立的重要环节。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复杂多变,主流意识形态转换话语表达方式和创新话语表达的现实途径,以便更好的反映人民的现实需要,引导和规范社会现实及其生活,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我们要赋予意识形态话语范畴以全新的时代内涵,逐步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的话语范畴体系;要用通俗的、大众化的意识形态语言,以贴近人民生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又符合大众认知心理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形式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要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途径,借助新兴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和新闻媒体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的推动意识形态的宣传。

最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者,党的先进性是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党的形象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的形象和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要在完善的党内民主制度和务实党的执政理念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要坚持从严治党和彻底反腐中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良好形象,要在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促进党的理论创新中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科学性,要在引导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落实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2]《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现实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湖湘论坛(2016年1期)2016-12-01 04:21:40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