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向东
记者抢抓和寻找独家的新闻报道,即强调创新,必须从观念创新、内容与形式创新、方法和手段创新等方面入手,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尊重个性,弘扬特色,通过站在时代的高起点和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来实现创新,着力写出内容新鲜、形式新颖、手段新式的新闻佳作,提升新闻报道的竞争力,使公众从新闻报道中认识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作出准确的评估和判断,感受到震撼人心的社会向上的力量,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国情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记者要找到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全面性的新问题,找到映照社会现实、关乎民心民意的真问题,反映群众的呼声,解答群众的困惑,对问题进行延伸和深度解读。因此,要求记者具备对新闻事实的延伸思考能力和把控能力,善于开发反映客观事实、受众最关心、最具正面效应的核心内容,形成特色与个性,引起受众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价值观的讨论和反思,强化独家话语权,催生大题材,在内容为王的旗帜下,推出体现当代中国的气象、气度和气魄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萧山区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当我国新一轮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后,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希望媒体提供政策宣传、市场信息等服务,为企业发展出谋献策。从2012年7月10日起,萧山区委区政府在全区企业中开展“双重双送(重环境、重保障、送政策、送服务)、合力发展”百日活动,《萧山日报》采取动态报道、开辟专栏、刊发专版等多种形式,打好“双重双送、合力发展”主题报道“组合拳”;重点解读国家关于产业布局、民企融资、减税降负、科技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等政策,浙江省和杭州市的相关经济政策,以及萧山区发展总体经济、推进企业上市、税收优惠、技改投资等16个配套政策,让企业家们了解有关政策内容;重点解读8家工业企业、15家中小企业、10家外贸企业用好经济政策,推进创新发展的经验;重点报道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区委区政府的扶持政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帮助企业家们开阔眼界、理清发展思路。
从《萧山日报》关于经济重要战略转型期的报道中,可以意识到,当时企业家出现的困惑是这一时期国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然而,要抓好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记者必须认真关注党和政府当前工作的重点、改革发展的难点,积极传播党的观点和主张,搭建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了解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还要弄清楚并掌握问题的性质、发生的原因、这一问题与另一问题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看问题看得清,想问题想得深,分析问题分析得透,解答问题解答得准,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增强能体现独家特点的新闻报道的穿透力。
每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各阶层人士和各路专家都会在第一时间发布自己的观点和采取行动措施,因此,记者要抓住受众的要求,打破原有的固化思维,对问题和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力求新闻报道创新。如果新闻报道对群众迫切希望回答的问题能够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对群众中正确的舆论能够及时传播,对社会上的流言能够及时澄清,就会给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新闻事件发生之后,记者要根据第一落点,报道当中所产生的人们对信息获取的不满足或者疑惑,寻找、挖掘新闻的更多内涵和外延,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亮点。从而使后续报道既反映我们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又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不同地方、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帮助受众理解热点、难点、焦点,并寻找促成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折射深刻的时代命题,回应时代的声音,使新闻服务性得以体现,并力争成为独家享有的新闻。
2012年7月,伦敦奥运会举行,各家媒体都用了较大篇幅推出奥运会特刊,把注意力用于报道重大赛事。但是,《厦门晚报》记者发现,7月对家庭理财来说,是一个敏感的月份:上半年刚刚结束,需要对下半年的市场进行分析预测,调整下半年的理财策略。当时,还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外有欧债危机,内要调结构、促转型。股市经常下跌,连续降息后银行理财失去了往年的辉煌,国债魅力大减,致使许多市民感到迷茫,感觉似乎钱往哪里投都不安全,放在银行也只能天天被CPI“挖墙脚”。家庭投资理财要尽快调整思路,重新制定策略。捕捉到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后,《厦门晚报》策划了“2012年家庭理财奥运会”,刊发20个版,持续关注报道推出之后受众的反馈和提出的疑问,从存款利息首次被允许上浮10%,到股市如何应付奥运魔咒,对每个理财市场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梳理,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发声,为人民群众服务,发挥新闻报道的正面引导功能。
《厦门晚报》策划推出的“2012年家庭理财奥运会”报道,体现了记者从贴近群众、社会和生活以及对受众负责出发,真实反映老百姓的困惑和需求。记者通过独立观察,在写新闻报道时注意视角创新,综合运用宏观视角、微视视角和民生视角,遵循“权威而亲民”的原则,体现面对问题时的真诚、解释问题时的坦诚、解决问题时的智慧和决心。这就要求,记者要了解改革发展的关节点、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通过新闻报道表达人民群众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的信念、态度和意见,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期盼,使实现中国梦成为全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
选题突出“执政意识”和“民生意义”。一方面,抓住党和国家政策、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惩治腐败等政治、经济问题,有效配合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部署;另一方面,抓住围绕国计民生中的社会热点事件、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人们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选题一定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记者确定选题时,必须事先要对写作的题材从新闻性、社会关注度和影响范围等方面作好细化的考量,在新闻立意和视角上求突破,以新闻的精确、生动、深刻来打动受众。具体地说,记者要有抓大事的观念,围绕党和国家重大部署抓大事,围绕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抓大事,围绕群众切身利益和重大社会关切抓大事。如果选题确定,问题提出,接下来就是深挖事实。在深挖事实的过程中,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不断进行合理质疑,努力去接近现实、接近真相。因为,优秀的、高质量的新闻是客观、冷静的产物,并以真实为自己的首要特征。
2012年以来,宁波工业经济和外贸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经济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异常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宁波产业转型升级靠什么?三四月份,《宁波日报》记者带着问题“走转改”,在走访数十家科技型企业后发现,由民间资本主导的天使投资催生了一批以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宁波日报》编委会意识到这一前瞻性新闻的重大价值,在深入调研、倾听多位专家和企业家意见后认为,天使投资既是宁波区域创新环境的“短板”,也是宁波启动创新引擎的突破口、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大力发展天使投资新模式,将会涌现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高科技企业。确立选题后,《宁波日报》从2012年6月14日启动至12月3日结束,刊发报道近百篇。这组报道让天使投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政府出台了天使投资相关政策,设立了总规模为5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并鼓动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吸引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宁波创办高科技企业。
实践证明,记者应该懂得如何从新近的事件、进展中寻找到事物发展的新动向、新思路、新方法,成为新闻报道选题的具体要求和基本条件。为了能抓住独到的选题,记者要培养高度敏感的洞察力,敢于触碰那些尖锐和敏感的话题,追求叙述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并具有因果逻辑关联的事实,披露事实客观变动的深层真相,解释客观变动的发展趋势,说明客观变动的社会意义,挖掘那些隐性的、潜在的新闻点,显示新亮点,使新闻报道产生冲击力和震撼力,为公众的社会行为决策提供依据,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设置公共议题的功能。议题传播是指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议题,主动设置议题、控制议题,并使议题和党委政府的议题、公众的议题高度重合、统一,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在报道内容选择上,着眼于全局性、普遍性的议题。通过给受众提供信息和相关的议题,引导人们关注报道中提到的事实和意见,避免或者减少新闻报道的负功能,使其有效、正确地发挥正能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既要遵循党和政府的旗帜性导向,又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对新闻事实做出提炼和真实还原。因此,记者要懂得以活生生的新闻事实为切入口,把一个事件发展为一个议题。经过对事件意义、原因或发展趋势的展望,使事件的新闻价值得到得升。
乌鸦是沈阳的一道风景。每到傍晚,成群结队的乌鸦从郊外飞回市区,栖息于楼顶或树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粪便。因此,乌鸦的去留引起了沈阳市民的关注。2004年,一位人大代表提议将乌鸦赶出沈阳,理由是乌鸦的粪便已经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面对这个提议,《辽宁日报》记者采访了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环卫部门、生物学家、市民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以保护乌鸦为内容设置议题,先后刊发了题为《可不可以乌鸦与我们共享沈阳》和《那里的乌鸦是否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的报道。然而,当时许多地方正在发生禽流感,将乌鸦赶出沈阳的呼声不断高涨。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许多都市报发出了把乌鸦赶出沈阳的呼声。沈阳街头的树上挂上了假乌鸦以驱赶真乌鸦。《辽宁日报》静观事态发展,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处的理念,经过多方调查分析后,刊发了《真乌鸦假乌鸦及其它》的综合性报道,再次表明观点和态度。
综观《辽宁日报》在乌鸦去留的争议声中,始终走在事件发展的前端,引导事件走势。在乌鸦问题的报道上,该报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本身,而是着重于向社会传递一种生态文化,它是人类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源。从《辽宁日报》的报道中,我们得到启发:多数人关注的议题,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新闻报道体现议题的不同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重大事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和认识。只有向社会公众说清问题,讲清道理,表明态度,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引导受众的思考方向,帮助他们得出合理的判断和认识,正确地引导舆论。事实表明,对同一事件发表观点的人越多,事实真相得到印证的机会越多,并能减少单一信息源失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聚合起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新闻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信息。信息是有确定意义的,人用脑思考可以理解、接纳、处理。随着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洪流让受众对信息的分析与选择变得越来越艰难。面对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信息,记者应该追根朔源,重视新闻信息首发,重视新闻信息集成,重视新闻信息解读,重视新闻信息包装,写出透过表象见真章的准确、深度报道。然而,记者必须清楚,虚假信息和谣言一旦产生,带来的信任危机和负面影响就很难消除。受众希望能够及时了解权威机构和权威媒体发布的消息,希望有大量的信息来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需要,希望根据自己的需求量身定制具有原创性的资讯服务。因此,记者不仅报道出新闻的“事态信息”,而且挖掘出“情态信息”,并且在报道中呈现或隐含“意态信息”。要从一些“负面信息”中挖掘正面的启示意义,给公众多一些带有时代特征的思考,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2011年9月18日22时许,温州青年马文聪因停车问题与他人发生争执,致使一名小女孩头部受伤,有目击者称马文聪曾喊:“我爸是市长。”许多市民看到微博披露此事后不仅转发,还赶到现场看热闹。当时整个舆论在声讨“官二代”中一边倒,围观群众在“我爸是市长”这句话的煽动下,在现场将价值40多万元的奔驰车砸烂。第二天,国内一些媒体在未经严格核实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将“我爸是市长”这一谣言加以传播,把本是因停车引发的小口角演变成热点事件。《温州晚报》记者在事发当晚采访了十多名围观者,其中包括8名目击者,除了一名目击者讲述马文聪讲过“我爸是市长”外,连受伤小女孩也没有听到说这句话。9月19日,记者客观报道了该事件,警方经过周密调查证实,马文聪当时并没有喊“我爸是市长”,并及时辟谣。而那位曾经坚持说马文聪讲过“我爸是市长”的市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改口说自己没有亲耳听到这句话,至此,事件真相和事件背后的动因才水落石出:他们谣传“我爸是市长”这样的话,希望弱者能得到群众力量的帮助,能够使事情更加快、更加好地解决。
快速行进的时代,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信息的飞速更替。经过对《温州晚报》报道马文聪因停车问题与他人发生争执,致使小女孩受伤的事件分析,使我们悟出这样的道理:记者要在新闻报道中多提供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权威性相统一的信息。在一篇新闻报道中,信息量越大越好,报道面越宽越好,时效性越强越好,内容越真实越好。一句话,通过反复调查和权威求证,完整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原事件背后的真相。
记者要善于开发现有的新闻资源,追踪挖掘未发现的新闻事实和潜在的新闻价值,使分散的新闻线索、被忽视的事实得以在裂变后重新聚合,使新闻报道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拓展,并使有影响力的事实更加突出和鲜明。记者要懂得对事件追踪,对人物命运追踪,同时,对事件、人物命运变化和现象真实的追踪,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修正、不断深化的逐步接近和走进客观真理世界的过程,确保报道真实、准确,发挥报道独特的魅力和内在扩张力,提高新闻的品位。事实表明,通过记者的观察、发现、体验、提炼,来提升新闻的人文关怀,开拓新闻的理性深度。换言之,记者通过新闻报道要发人之未发,既旗帜鲜明,又高屋建瓴,敢于针对问题解疑释惑,面对矛盾析事明理,以求达到求同存异,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
2008年,在中东巴林闭幕的第17届世界记忆力锦标赛上,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生袁文魁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成为第九次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1月1日《武汉晨报》和其他媒体一样共享通稿,题目是《湖北伢一年练成世界记忆大师》。但是,晨报记者并不满足,认真关注袁文魁的学习和生活,并把视线转向袁文魁的两名弟子——王峰和贾佳,两人在短时间内进步神速,在2009年第18届世界脑力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上,异军突起,尤其是王峰潜能巨大引起了记者持续关注的想法,并邀请他们师徒到晨报《名师课堂》做客,在第二落点上做出影响力。超常记忆力究竟如何练成?记者深入袁文魁、王峰的记忆训练营探访。2009年10月21日晨报独家报道《武大两学子三个月炼成记忆大师》,并解密他们的记忆生活。在当年11月14日落幕的第18届世界记忆力锦标赛上,王峰表现出色,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2010年12月3日起,晨报记者从在广州举行的第19届世界脑力大赛现场先后发回《130名记忆达人广州比脑力,武大学子成夺冠热门》《赛程过半,王峰总分排第一》等10篇有关脑力大赛的独家报道。2011年12月举办第20届世界脑力大赛,晨报记者的跟进报道同样体现最有特色的独家报道。2012年,记者还继续对他们追踪报道。
新闻报道的实践告诉我们:记者要用独特观点、独到发现来应对趋同的新闻资源。经过对晨报记者新闻报道的分析和思考,应该认识到:迎着问题上,向着深处挖。记者对事件和问题进行追踪报道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新闻线索,挖掘事件和问题所处的社会背景,让受众知晓事件和问题真相,使受众印象深刻,容易引起共鸣。
记者要注重分析新闻事实(事件),注重说明事实(事件)的来龙去脉,注重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新闻报道通过对新闻事实(事件)的深度分析、背景真相的探寻、新闻人物的挖掘,对新闻事实(事件)历史长度的拓展等,以独特的视角,为受众提供价值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实践表明,记者运用分析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把握事件的真相,更有利于揭露事件的本质,揭开已知事物(事件)中尚未公开的秘密,增强新闻报道的内涵,增加新闻报道的思想厚度,使新闻报道独树一帜,具有独特魅力。
2012年2月,血铅超标事件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中国环境报》记者赴广东省仁化县针对这一事件进行采访,在官方、企业和受害村民各说各有理的情况下,记者从不同角度、层面进行质疑,连续提出6个问题:一问:调查结果未出,怀疑为何集中?二问:污染源头难定,问题出在何处?三问:防护距离不够,原因出在哪里?四问:村民欲“讨说法”,事件掺染“利益”?五问:污染源难脱离,治疗能否有效?六问:宣传口径改变,严重程度降低?记者运用质疑的方法,提出对事件的疑问,而这些问题的实质正是这次血铅事件中矛盾的焦点,也是受众感兴趣的地方。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探讨这些问题,事情的真相逐渐清晰,并为新闻报道的独家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报道立足于客观性要求“准确”,将为公众获知信息和判断提供基本保证。《中国环境报》记者报道体现的特点是:记者对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社会问题,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赋予其更深远的意义,使之更真实、更准确、更有意味,更能拨动人的心弦,影响受众思考问题的向度。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质疑,使新闻报道针对同一新闻事件时,能发现不同寻常的内容,以及这些不寻常背后的真相,并能发出特别的声音,体现出独特的特色,体现报道的深度和权威性,体现记者的社会责任。
(注:《审视独家新闻》(一)(二)分别刊载于《视听》2013年第6期、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