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岁及以下的孩子。①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5年间,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②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不仅伤害了孩子们自身和家庭;同时也危及学校、社区的秩序和安全,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这个问题会影响到几代人,其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问题”。这是“留守儿童”首次写入政府报告,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焦点。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依靠全社会的努力。其中,广播媒体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己任,秉承公益性,做好孩子们的启蒙教育。
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处于不利环境中,孩子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教育和关爱,其学习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日渐突出。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媒介为保姆、为朋友、为亲人的感情依赖,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依靠接触一种或多种大众媒介来消遣娱乐,以排遣内心的孤独寂寞。在留守儿童特殊的生长环境中,大众媒介对他们有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多方面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是以电视暴力、网络沉迷等负面效果来抨击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的毒害作用;事实上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不仅有负面作用,更主要的是正面引导作用: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丰富精神世界,尤其是弥补了亲情缺失所带来的内心孤寂,对于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广播媒介简单便利、经济实惠、老少皆宜,曾一度是受众的最爱,特别是在农村,因对听众的文化程度要求最低而广泛普及。但是,现在电视已基本取代广播占据了农村市场,成为农民接触的最主要媒体,对农广播日益弱势。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开通省级对农广播频率15个,不到广播节目总数的0.5%;③而我国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全国2/3户家庭在农村;面对庞大的现实需求,供给却严重不足:数量不多,实力不大,覆盖不广,专业性不强,节目不丰富,收听率偏低,农民不满意。
与电视、网络相比,广播媒介更符合儿童学习和生活娱乐的实际情况,可善加利用。农村少儿广播应致力于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孩子们通过广播这扇窗户了解外部世界、获取知识和娱乐。
2012年9月26日,“中国乡村之声”正式开播,这是我国第一套全国性对农广播频率,它专门为留守儿童创办了《乡村少年》栏目,发挥指导性、陪伴性、服务性,呵护乡村少年儿童快乐成长,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力、社区教育空白的困境,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非常强烈。广播媒介承担着普及知识、实施教育的功能。
每一期《乡村少年》节目的开始,主持人都会给孩子们讲点新鲜事,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增长见识。比如:5月5日是日本的端午节,也是男孩节,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摆菖蒲叶,挂鲤鱼旗,吃去邪的糕团或粽子。日语里“菖蒲”和“尚武”谐音,“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表达了父母期望子孙成为勇敢武士的愿望。一天一个新闻,一个知识点,日积月累中也成为孩子一笔很大的财富了。
在“小小读书郎”环节,阅读导师精心挑选了富有趣味性、传递正能量的书籍。比如: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给孩子们讲解中国历史以及做人的道理;日本作家熊谷聪《让孩子们爱上科学的动物书》,为孩子们展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动物世界……这些书籍大大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局限的生活,使他们冲破时空限制,自由自在地畅游于书本中的世界。阅读好书不仅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更多知识的平台,使孩子们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也是对乡村文化氛围的再建设。
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有人指引,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约束越多只会导致叛逆,所以指导性的内容也要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输出,引导孩子们思考,而不是将成年人、编导者的理性思维硬塞到节目中去。知识型信息要转化成少年儿童的语言,讲究故事性、趣味性,调动孩子们求知的积极性;社会常识和现状的信息要选择最具典型性的事件,贴近少年儿童现实生活,传递基本的道德理念,让孩子们借鉴、学习或者警惕;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把握少年儿童的真实心态。
在《乡村少年》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准确,自称“你们的大伙伴”,以知心姐姐的口吻交流,营造亲切温馨的节目氛围,拉近了主持人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阅读书籍时,主持人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语速轻快富有感情,甚至进行角色扮演,以区别人物。比如:在少年英才蔡文姬的故事中,文姬的声音稚嫩天真,父亲的声音深厚沉着,主持人轻松地转化在角色之间,生动活泼。在一个故事之后,主持人通常会给小听众讲一些引申出的道理或提出问题,让孩子们思考,促进他们多动脑筋,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主持人从少年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出发,将一些专业化词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体现着温馨的关怀。比如:2014年3月29日的节目中,主持人介绍了一条新闻,有一个小学生在书包里放了一把仿真玩具枪,通过广州地铁的安检设施时被检查出来。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主持人特意解释了“安检”这个词语,就是“要把随身携带的包放在一个机器里,机器就能扫描出包里装了什么”。然后,主持人提醒孩子们不要携带这些仿真的刀枪玩具,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
在节目制作上,《乡村少年》精益求精,恰当贴切地运用音乐、片头、音效、现场录音等多种手段,大量使用孩子们自己的声音,增强了可听性和趣味性。留守儿童在收听时,既容易接受也不会产生听觉疲劳。
长期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生活上又缺少照顾,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多数存在消极、自卑、孤单等问题,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行为孤僻的状态。2012年7月我国发布的首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他们遇到困惑时,不善沟通,多会产生无助感,从而逃避现实。
广播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专属平台,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渴求,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少儿广播可以作为儿童信任依赖的媒介,放松他们的精神压力。
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乡村少年》栏目专门设立了“成长不烦恼”的环节,“如果大家在生活中有小疙瘩、小问题,可以来信谈谈,菁菁姐姐会请成长导师送上温暖的成长建议”。成长导师有擅长心理咨询的曲伟杰老师,有12355南京青少年综合服务台的文清老师等,他们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能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因势利导地加以教育,促进他们的心理顺利发展。“成长不烦恼”填补了国内面向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意义深远。
这些成长中的问题,不仅是留守儿童会出现,城市孩子也会面对,甚至成年人也能会心一笑,产生心灵上的感悟与共鸣,得到教育孩子的启发。在好的节目、栏目面前,并没有严格的城乡差别、人群差异,“陪伴成长”可以使广播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城市听众,提高节目的收听率,有利于农村广播的长远发展。
2004年媒体开始提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但着力宣传的是解决问题的先进经验,如政府出台政策扶助留守儿童、官员看望慰问留守儿童、企业和社会志愿者帮助留守儿童等;这些报道中留守儿童成了陪衬,真正从留守儿童出发“接地气”的报道却很少。留守儿童在传媒报道中通常以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弱势群体,可怜、无助、易受伤害;另一种是负面形象,将留守儿童定性为问题儿童、差生、辍学生,对他们总有一种偏见。实际上,留守儿童并非普遍成绩较差,也并非大量辍学,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大多数能体谅父母的艰辛,并将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动力,学习自觉、上进、表现良好。④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存在将个案过度渲染,以吸引眼球的问题。
“乡村少年秀”系列活动是《乡村少年》栏目专门为农村留守儿童搭建的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旨在帮助乡村少年开阔视野,展现才华,建立自信,实现梦想。
“乡村少年秀”(第一季)——作文秀,以成长故事为主题,鼓励孩子们用发现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记录自己的真实成长经历,创造属于自己的少年时光。《希望北京喜欢我》《美丽的新疆之哈萨克牧民的转场》《乡村少年逆袭路》……乡村少年的故事饱含才华和情感。
“乡村少年秀”(第二季)——梦想秀,以梦想为主题,可以是生活中的小小愿望,也可以是人生的远大梦想,还可以是千万个个人梦想汇聚成的中国梦。设计师梦、姐姐梦、飞天梦……乡村少年的梦想充满阳光和希望。
展示作文都由孩子们自己朗读,既可以丰富节目的声音元素,也可以让听众感受作者那一份真情实感。孩子们的普通话可能不太标准,音质也不那么完美,但能体现他们那份心情,因为是相似年龄,也更容易引起小听众的共鸣。
活动特设“组织奖”和“伯乐奖”,以此吸引孩子们的家长、朋友和老师,扩大了收听群体,产生更多的关注,为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创造了机会。从另一层面来说,这一活动也大大增加了《乡村少年》栏目的深度和广度,从孩子们的思想情感方面扩展到了教育领域,很好地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内涵和意义。要把《乡村少年》栏目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力更加扩大,可以考虑引入市场因素,增加栏目的活跃度,使线上线下得到很好的传播,打造出特色品牌,放大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面,使栏目的服务范围更加宽泛,由狭义的服务“乡村少年”转向服务“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满足新形势下受众的需求,从而不断延伸栏目的生命力。
专业对农广播频率的开播,既是广播媒体实践公共服务的需要,也是广播媒体争夺媒介市场、拓展竞争空间的选择。农村的特殊性决定:广播这种收听成本低、传播速度快、适应群体广的大众传播工具,对居住分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农民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不能缺少广播,农村也是广播的主打市场。
资料显示,美国现有1.4万多家广播电台,其中农业电台占800多家,主要为农业地区的农场和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各种公共服务信息。美国农业广播在美国传媒业商业化倾向极为浓厚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很稳定和有活力地生存,值得中国有关主管部门和业界学界人士深思。⑤
以农村听众为目标对象,以服务“三农”为办台宗旨的对农频率,不但可以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全方位服务,而且能为电台提供良好经济收益。陕西电台9个频率中,农村广播2007年广告创收2313万元,占总收入的14%;安徽农村广播开播后按照总台分党组下达3年经营创收1500万元的目标任务,实际完成了近2800万元,超过目标任务80%以上。⑥
寻找和创新细分的市场,是广播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一些农村广播的受众面还局限于生活在农村的农业人口,其中又以中年男性为主,而对潜力受众群体青少年等群体的开发尚显薄弱甚至没有涉及。所以,《乡村少年》栏目的成功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是今天的听众群体,也是广播未来发展必须争取的人群。
注释
①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年第3期。
② 人民网:《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2013-05-10)[2014-05-23]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③ 陈祥华:《中国乡村之声:对农广播公益性的全面回归》[J],《媒体时代》,2013年第5期。
④ 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⑤ 邓炘炘、黄京华:《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⑥ 张立旺、黄美娟:《办好农村广播 宣传服务“三农”——安徽农村广播开播四周年运营谈》[J],《中国广播》,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