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玫丽
提到电台的健康节目,很多人便会联想到“卖药节目”。确实,电台的健康节目曾一度“走火入魔”,“电台=卖药台”的嘲讽和责难,让广播人尊严尽失,公信力降至历史最低点。但必须承认的是,追求健康、获得健康资讯和帮助,依然是广播听众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今天的广播,绝不应该、也不可能忽略听众的这种需求。那么,广播的健康节目如何让百姓信得过,如何真正健康、可持续性地成长?本文谈点粗浅的想法。
十多年前,广播曾以其快捷的新闻、即时的帮助、互动性娱乐等特色,让很多人爱上了广播,听广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媒体的社会功能在广播得到极大张扬。然而到了21世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家都‘坐台’”,大量保健品、医疗广告以“健康咨询”“健康专题”“健康讲座”的形式在地方电台遍地开花。不少电台为此砍掉正常节目甚至黄金节目,而让位于这类“健康节目”,昔日的名牌主持也为“健康专家”当陪衬。商家则是越做越“聪明”,越做越大胆,“医托”“药托”(也被称为“媒子”)开始泛滥而无处不在,所谓的“专家”“主任”为推销产品神吹胡侃,弄虚作假,致使工商部门接到的听众投诉大幅上升。
鉴于此,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药品、医疗器械、医疗和健康资讯类广告中含有宣传治愈率、有效率,或者以医生、专家、患者、公众人物等形象做疗效证明的”,一律严禁播出,为此类“卖药”节目套上了严苛的金箍。接下来几年,虽然此类健康专题收敛不少,但由于其操作流程简单,运作成本较低,一些商家和电台对这样的广告形式仍然“依依不舍”。针对一些回潮之势,2013年7月,国家又实施了全国范围大规模的严打整治,所有电台“卖药”节目除了要经过有关部门严格审批外,还要提前录制好,设置专人审听,不符合国家要求的表述和内容,无条件删除,达到“洁版”标准才给予播出。我们为管理部门的重拳出击叫好,但毋庸讳言,经过这十几年的“折腾”,广播半个多世纪辛苦塑造的责任媒体的形象,已受到了不小的损伤,公信力严重下降。
食品安全、环境问题、空气质量等问题层出不穷,当下,人们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自己的生存和健康,并渴求获得真正有用的健康资讯和帮助。回想“卖药”节目火爆和被诟病的原因,笔者以为,“健康”的健康节目,应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健康节目的受众,相当一部分都属于老弱病残一类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年龄偏大,健康问题较多;他们可能被看病难、看病贵困扰;他们甚至可能因病重、残疾都无法出门看病;等等。因此,他们相比普通人,更需要关心和细致的服务。以往的“卖药”节目之所以让不少听众趋之若鹜,也是因为商家参透了这部分听众的心理,从话题设置、内容选择,到服务方式,“无微不至”“兢兢业业”为这个人群“着想”和服务,可惜,他们是“歪嘴和尚经念——走了调”。编播人员在这一点上要学习“卖药”节目的“敬业”精神,从态度到语言,从节目上的交流,到节目后的跟踪服务,心怀慈悲、满怀热情、有心、耐心,这是树立节目良好形象最快捷、最简便的办法,但有时又是最难做到的。
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编导曾说:“做健康养生节目绝不同于其他娱乐节目,这是个彻彻底底的良心活!它关乎的是健康和生命,开不得半点玩笑。”健康节目只有具备了真实性,才能达到有效的信息传播,才能保证节目的健康运转,这是根本和准则。以前相当一部分“卖药”节目,或者夸大其词,或者让“媒子”假冒患者,甚至有的产品本身都是假冒的。很多中老年朋友在其诱惑下上当受骗,一些人更是“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上的不一样”。因此,节目编播人员切勿为利益所动。诚然,电台要生存、发展、进步,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是,发展不能竭泽而渔,进步更不能以牺牲公信力为代价。广播电台是大众媒介,真实、客观、公正是其责任,良好的社会公信力是其生存的根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有公信力的媒体和节目,就是在“筑巢引凤”,这个“凤”是收听率,也是“广告吸纳量”。为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为了广播的发展,在关乎健康生死这类节目上,弄虚作假是一道不可触碰的红线。
健康类节目,和医学、医疗、养生、保健等密切相关,因此也就和科学密切相关。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似是而非的东西,否则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广播作为大众媒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它宣传的健康观点或者养生知识,稍有错误,就会被放大,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媒体应该像医生对待每个患者一样,秉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感和敬畏感,去对待每一档健康节目。以往“卖药”节目中“邀请”的医学“专家”,其实就是在商家拿工资干活的普通员工,最多就是有点医学常识,很多人根本没有取得国家颁发的行医资格证,但却以“王主任”“李主任”等貌似医院正牌医生的面目出现,在节目中大谈特谈病症、治疗、用药等。轻者,误导听众;重者,则贻误听众病情,甚至害人性命。
健康节目要坚守科学性,一是主持人要尽可能成为“专家型主持人”。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钻研,即使暂时做不到,遇到疑难问题,要么多请教相关专家,要么多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资料,这样才能在选择话题、对话专家、沟通听众等方面,尽量不说或少说外行话;二是所邀请的走进直播室的专家尽可能专业和权威。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依然十分紧张,让有水平有分量的医学专家走进直播室成为常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特别是三甲医院的医学专家。这对主持人诸如社会交往、人格魅力等多方面能力是个考验,也促使节目以更优质的平台和更强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业内权威。
现代媒体传播理念要求传播者视角由高高在上的俯视转为平视,传播模式要由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者为中心。健康类广播节目要想吸引观众,必须在节目内容选择上贴近百姓生活,满足群众的需求,实实在在起到为观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的服务作用。因此在节目的策划、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讲究科学性,还要兼顾实用性,多选择广大群众关注的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还要关注当下百姓关心的健康焦点。微博微信时代,健康类帖子成为网民热衷转发的一大内容,但其中不乏哗众取宠、吸引关注的文章,它们看似说得头头是道,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其实是误导网民。比如“喝牛奶会致癌”“喝大蒜汁、姜汁、柠檬汁、苹果醋,一个月就能疏通血管”“牙膏管底部细节可看出牙膏成分”,等等,在广大网民疑惑不知所措的时候,也是健康节目发挥作用的时候,让专家来分析、回答,既体现节目科学严谨的态度,又彰显为听众服务的理念。为听众做好服务,还可以体现在节目外的后续服务,比如南京经济广播《小芳健康网》,节目后会把所有打来电话、发来短信的听众,加入《患者分类资料库》,以“小芳健康网,健康大家庭”的管理方式,对听众编号,进行需求分析。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节目的核心听众群。这些听众把自己从节目中得到的切实帮助再进行传播,使该节目在南京地区的影响日益广泛。
健康类节目的内容,总是和疾病分不开,就算有主持人和医学专家的知识普及和引导,节目也很容易弥漫病痛、焦虑、愁苦、无奈等情绪和氛围,这就需要主持人能够为节目有意识注入积极、轻松的元素,增加愉悦感,提升正能量。一方面,主持人要有乐天、豁达的性情。诚然,多数电台娱乐细胞较多的主持人都去主持“脱口秀”节目了,健康节目的主持人或年龄偏大,或主持风格较为传统、中规中矩,但不管是何种主持风格,乐观向上应该是节目的情绪基调。另一方面,节目形式应该经过认真的设计。目前很多健康节目的模式都是,预设一个选题,请来一个专家,接听多个听众电话咨询(或者微信、微博咨询)。其实健康节目话题沉重,往往更需要通过有变化的、轻松的形式来操作。北京卫视《养生堂》、江苏卫视《万家灯火》等电视健康节目都有了很成功的实践。广播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广播即时性更强、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身处不同地点的广播听众可三方通话等特点,如好好加以利用,并潜心琢磨,应该可以打造具有广播特质的、不仅好用也好听的健康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