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春霖
“微”时代已经势不可挡地来临,无处不在的“微”元素逐步占据人们的社交圈,并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微”民已不满足于图片、文字等静态传播方式,视频分享应用的出现迎合了这一诉求,“微视”就应运而生。2013年9月28日,“微”家族再添新成员:腾讯正式上线短视频分享应用“微视”。由此自媒体类应用更圆满了,一个移动端社交王国正在壮大。
先来解读一下自媒体的定义:自媒体是以个人传播为起点,以热门话题传播为中心的媒体形态,是每个人用于观察世界、谈论想法、表达感情,以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媒体平台。自媒体打破了长达几十年的媒体垄断内容和传播的格局,人们对于自主分享和传播信息带来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乐此不疲。
如今,自媒体话语权的实现瞄准了新的表达方式——微视。它被定义为基于影像的动态社交语言,通过8秒分段拍摄视频以及具备传播力的社交关系链,来满足人们的信息分享和获取需求。从社交的角度看,视频可以加深社交的深度,展现社交的价值。以“动态社交语言”为载体的“V社交”( Video社交)为网民展示自我、传播交际搭建了另一个平台。
放眼国外,比较火爆的短视频分享应用如Twitter的Vine和Facebook的Instagram,已经聚拢了足够的人气和用户数,并且开始商业化。如今国内短视频应用也纷纷涌现,迎头赶上。此番腾讯试水该领域并非先河,在此之前新浪就推出了“秒拍”,而国内叫得上名字的此类应用还有微拍、美拍、小影、拍酷、啪啪奇等,在自媒体类应用中可谓异军突起。
微时代下移动社交市场百花齐放,微信虽一家独大,但面对当前诸多的同类产品,要想做出差异化竞争移动社交市场,微视频是一个突破口。微视打破了现有单纯的图文、声音的“标配”模式,利用“动态社交语言”完成了对传统社交方式的升级,利用几秒钟的手机拍摄视频短片增添产品的社交元素,与微信的结合更是抢占了移动社交应用的先机。
微视,这个集合了社交功能、视频表现力、短小且可循环播放特性的移动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力,引领4G时代的社交媒体生态。微视发布不到一年,下载量不断大幅攀升。据统计,仅2014年初微视跨年晚会期间,总互动量就达到5000万次,下载量周环比提升70%,原创量周环比提升120%。到了2月份,据CNIT-Research结果显示,微视在各移动视频App下载量排行中,环比增长率最高,达30.7%。截至2014年5月22日,微视以2432.9万次的下载量居于首位,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产品,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视频的UGC化,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创造内容并社区化,这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的潮流趋势,有助于数字消费平台提升自己的用户粘性。当网民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腾讯尝试UGC与移动社交相结合则势在必行。
和其他移动社交媒体一样,微视频短小精悍的信息呈现方式,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传播的特性,有助于用户充分利用和整合碎片化时间,更直观更迅速地获取和消化信息。而作为新一代移动社交语言,微视追求更为独特新颖的用户体验。
从可操作性和拍摄门槛来说,这类短视频分享应用不仅能让用户随时随地拍摄、上传、分享视频,还自带视频美化功能,提供了包括主题、配乐、水印、滤镜等多种美化特效,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拍摄需求。丰富多样和不断完善的智能化功能大大提升了摄制的新鲜度和趣味性,掀起“微”社交时尚新玩法的热潮。在明星效应的带动下,草根也跃跃欲试,所拍摄的创意视频在移动社交领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在浏览方式上,微视频分享形成了新型的视频观看模式。用户滚动屏幕所停留之处自动循环播放短视频,节省了浏览时间,滚动刷屏,类似于视频版的微博和微信。
病毒式传播,其实与“病毒”无关,然而,它又构建于“病毒”之上,取义病毒的爆发式影响力、几何倍数的扩散速度,是一种巧借他人资源、充满智慧的高效率传播战术。“背靠大树好乘凉”,倚靠着腾讯微博、微信的成熟运作和庞大的用户群,微视兴起的先决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在传播力上,短视频精简和可循环播放的特质,使得微视更具备形成病毒式传播的潜力。在社交平台上,微视依托微信、手机QQ、腾讯微博、QQ空间等聚集着用户的社交关系链,实现了各产品间的互联互通和无缝连接。微视可以通过微博、QQ账号登陆,具有一键分享到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和腾讯微博的功能,极大地触发了病毒式传播效应。微视利用病毒式的推广方式,促使用户在网络上形成自发传播,并通过网友之间的相互传播,让传播数量呈几何倍数地增长。
微视之于微博、微信,不是取而代之,而是升级、加强和补充,让三者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多样,图文音视频俱全,并将紧密结合掘取更多的用户,产生1+2>3的聚合力。
拍摄上传一段微视频要耗费多少流量?根据有关媒体的评测显示,微视拍出来的8秒视频大约200-600K,相当于微博发送几张压缩过的图片。尽管如此,对于大部分网民来说,使用WI-FI连接才是他们的首选。从2013年10月份通信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来看,3G渗透率大概在31%。去年百度第三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也提到Android用户平均有46%的时间通过WI-FI联网,通过3G联网的时长占比仅为23%。
目前国内网络条件不成熟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视的普及和发展,如免费WI-FI没有大面积普及,用户流量费用高昂等。但流量与网络环境问题不会一直成为困扰和阻碍微视频前进的“紧箍咒”。
伴随着质疑与观望,4G时代的来临或能“远水解得了近渴”。4G牌照的发放,软硬件设备的不断成熟,网络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运营商与微视携手合作推出免费流量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流量尴尬”对微视的束缚,满足了用户和行业发展的双重需求。4G时代成熟的网络环境将会为移动社交应用创造新的市场生长空间,为产品完善和性能提升提供层面延展和技术保障。
如果说在2G和3G时代,文字和语音是用户传递信息的主要承载方式,那么进入4G时代,视频这一传播载体将携带比语音、文字丰富得多的图像信息和元素,被赋予更多的可能性。4G的逐步普及带动微视频行业发展的趋势已经日渐显现,但微视频能否借着4G这股东风从不温不火到风生水起?对于还处于上升期的两者而言,现在还不得而知,移动短视频分享仍在等待爆发性增长的契机。
今年两会期间,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微视成为了解两会的新窗口。凭借其简单便利、丰富多元等优势,不少媒体在微视领域打起了新闻战,通过它抢先发布最新消息,让不少网民立体感知两会。明星委员也没闲着,腾格尔就通过微视晒出了两会委员的食宿。
在这次两会中,国务院开通官方微视——中国政府网,首次视频征集网友建议。此外,微视还开展了“我向总理说句话”活动,不少网民通过自己的微视就教育、环境、房价等民生问题向总理提问。CCTV-4两会特别报道《我有问题问总理》也通过其官方微视与民众沟通,关注普通人的梦想。这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平均每条微视都被播放2万次以上,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的又一成功案例。这也引得各媒体争相通过与微视的深度合作实现与大众的立体沟通,扩大报道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媒体的知名度。
今年4月举行的北京车展,微视再一次表现抢眼成为热点。动态视频、分享快速的微视,为人们身临其境感受车展的魅力提供了新方式,用户足不出户就能饱览北京车展的全景盛况。网友通过微视拍摄各个品牌的新车、车模以及到场的明星,运用分段拍摄、配乐、水印还有长视频等功能,自制特色创意视频,立体地呈现了车展的动态。网友在发微视体验一种时尚分享方式的同时,他们拍摄的视频经由“微视集赞”活动成为热门,这也极大激励了网友们的参与热情。
在6月份巴西世界杯开赛前,43位明星就集体亮相微视助阵自己支持的球队。大战拉开序幕后,腾讯打出社交媒体组合拳,依托微视、微信、微博,形成“三微”社交矩阵,每天微视预测、微视竞猜、微视看球等进行得如火如荼。
自媒体时代,“得草根者得天下”。虽然微视自上线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纵观推出近一年来,微视没有马上火爆起来,从市场反馈来说还没有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可和热捧。这种“慢热”与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有关,而新生移动社交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1.虽然视频以其真实直观和视觉冲击力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微视仅8秒时长能够承载的信息量相对有限,即使声画并茂,可要想全面深入地表述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受时长所限,短视频内容的完整性难以得到保证。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的表意最大化和准确化,达成有效传播和有效沟通,这对于被摄者的逻辑思维、肢体语言、神态表情和语言表述等方面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受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骨子里谦虚、内敛、含蓄的本性使然,普通网民还不太习惯这种“抛头露面”的交互方式。这也使得除了展现生活、创意和刻意的自我炒作之外,人们不大擅长通过视频去表达观点和交流情感,而更倾向于选择编辑图片和文字这样更为隐蔽和安全的方式来表现自我。
3.虽然微视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分享成本也在逐渐降低,但仍反响平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质量的短视频制作门槛并不低,很多用户不知道该展现怎样的内容和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以至于拍出来的视频内容零散,主题不明,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词不达意,很难引起朋友们的关注和共鸣。缺少持续深度参与的普通用户和高活跃度的拥泵者,微视频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带动整个移动社交领域的发展。
4.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给予人们的自由度越来越高,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或中转站,传播着海量信息。这对于微视频传播的安全监管和网民的守法自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对微视频内容的审核与监管,加大对传播违法内容的惩治力度,处理好视频版权归属等问题,保证这一类网络社交媒介在一个良性、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
具备新型媒介优势和社交这层属性,短视频分享在聚拢人气方面是否就所向披靡、屡试不爽了呢?其实不然。有了社交关系链的导入做前提,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怎样让用户在平台内迅速找到存在感,激发上传分享的动力并转化为自发行为,形成原创、互动和传播的良性循环。
1.对于开发者来说,应有意识地培养用户形成使用短视频表达的习惯,深挖潜在用户。针对用户的使用习惯,微视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和运营手法,对用户进行持续有效的引导,激发用户深度参与各种话题的积极性,激活产品的氛围和人气,形成高度互动的产品气场。
2.摆脱对名人驱动的过度依赖,实现真正的平民化移动社交。这还需增强平台本身的孵化效应和影响力,更多地为普通用户发掘、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优质内容,给予更多潜在优质用户成长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增强用户粘度。完善用户激励制度,在提升用户活跃度上多下功夫。
微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是视频自媒体的聚合平台,强调分享8秒原创视频,竭力打造一个活跃的UGC分享社区。虽然已经跻身同类行业中的佼佼者,但微视之路能走多远,能否再现微信的辉煌,除了要看越来越挑剔的网民的耐心、接受度和参与度,还要看作为支撑的核心技术的发展步伐和网络环境的开放程度以及市场的生长空间。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微视在搭上4G发展这趟高速列车的同时,如果能做好后续UGC的生态打造,做好品牌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找准合适的盈利模式,成为移动社交领域的领军者就指日可待了。
1.邓若伊:《微内容与自媒体碎片化环境的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9期。
2.郭兆强:《映象·融合――北京上海新锐观与思》,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