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余海霞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山西 太原 030001)
早期预警体系(EWS)包括危机定义和危机预警机制两个方面。早期预警所应用的主要方法分为指标法(又称信号筛选法)和概率分析法(或回归分析)两类。美联储的相关研究均采用指标法,即通过监测一系列指标,揭示其在危机前一定时期的异常表现以预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即如果某个指标突破(高于或低于)阀值,则预示一定时间内发生危机。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发生新型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因此构建危机早期预警体系对中国金融风险监控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预警体系研究集中在对历史上发生过的危机进行实证模拟。其研究框架包括样本和解释变量的选择、危机的定义及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
Hali J.Edison对亚洲、拉美及其他地区28个样本国家(含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1970-1998年间危机发生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资本管制的时点和方式对成功控制危机蔓延非常重要。Steven B.Kamin and Oliver D.Babson(1999,以下称为KB)对拉美6个样本国家1980-1998年间的危机发生情况也进行了实证研究。
指标的选择,需要选取解释变量并对其进行技术处理。Hali J.Edison选择了4大类14个指标。在扩展研究中,又追加7个指标。
KB选择13个变量并将其分为内部变量、内外部综合变量和外部变量三类。其中内部变量包括GDP实际增长率、公共部门财政赤字、近三年银行贷款增长率、国际储备/进口、近三年M2/国际储备增长率、外债/GDP、国际储备/短期外债;内外部综合变量包括实际汇率、出口增长率、经常账户余额/GDP;外部变量包括:贸易条件变动百分比、美国3月期国债利率变动百分比,发达国家GDP增长率。两项研究中变量选择交叉性较大。
将指标发生异常表现至其所预测的危机发生的时间段称为危机窗口期,前者为24个月,即指标发生异常,则24个月之内会发生危机;后者的研究中,前两类指标窗口期为1年,外部指标则没有窗口期。
危机定义直接关系到经济计量学意义上危机指数的构建和解释变量的选择。基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危机的定义均于汇率变动相联系。Hali J.Edison危机定义为汇率市场压力指数发生极端变化,该指数是名义汇率变化百分比和外汇储备变化百分比的加权平均值。KB将危机定义为汇率遭受极端压力,即汇率或汇率与储备的加权平均值或汇率、储备和利率的加权平均值大幅变动即为危机发生,KB对三种定义进行了对比研究。
上述定义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指标变动程度的界定,即阀值,文献应用试错法进行估计。技术层面,用0/1法区分有无危机。
信号筛选法,是一种单变量分析法,即分别分析每个变量的走势是否偏离其正常值一定水平,即阀值。如果是,则视其为发出危机信号。各变量指标的表现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发出信号且窗口期内发生危机,称为“信号”A;二是指标发出信号但其后没有危机发生,则称为“噪音”B;三是没有信号但危机发生,称为“遗漏”C;四是没有发出信号也没有危机发生,称为“静音”D。确定阀值的核心,是在发出太多信号和遗漏太多危机之间寻求平衡,即如果阀值过于保守,则指标稍有异常即发出信号,会造成噪音太多;相反如果阀值过于开放,则指标偏离到很高水平才会发出信号,会造成遗漏太多。模型中采用试错法确定阀值水平,最佳阀值为噪音信号比的最小值,即min[B/(B+D)]/[A/(A+C)]。
指标评价,即单变量分析。Hali J.Edison从发出危机信号数量、噪音信号比、与实际相符的信号占比等5各方面进行数据处理和指标评价。在传统模型14个指标中,实际汇率、出口、M2/外汇储备三个指标表现较好,即指标变化对危机的预测与实际相符度较高。在扩展模型(样本国家增至28个、指标数量增至21个)中,实际汇率的信号噪音比8倍于最差的指标,排名第一,其次为短期债务/国际储备。与实际相符的危机信号占比最高的指标为短期债务/储备,其预测危机的准确率11/12;其次为出口增长,准确率达72/89,该标准下实际汇率指标排序15位。
在相关解释变量可以预测危机这一命题下,正确的逻辑是,针对某一时期,发出危机信号的指标越多,则发生危机的概率越大。因此可以合成危机指数:一是简单加总某一时期信号的数量,二是以噪音信号比的倒数加权计算信号数量。然后构建公式建立危机指数与危机发生概率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测算出的危机概率最高仅为50%。
基于危机概率估计方法,KB分别计算了全部三类指标、扣除外部指标以及仅包含内部指标三种情况下拉美各国发生危机的概率,对比显示,三种情形下,某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发生危机的概率值基本不变。因此得出内部指标对于拉美国家危机的解释力更高,进而得出拉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政策波动和经济失衡,而外部因素仅发挥次要作用。
Hali J.Edison和KB分别对其分析框架进行了特定国家或特定时期以及跨地区等的案例分析,同时由于信号筛选法对其结果的稳定性无法进行统计检验的固有缺陷,Hali J.Edison从分地区角度和改变危机定义角度进行敏感性分析。KB的分析过程使用三种危机指数进行,且三种方法下得出的危机发生的时期较为集中,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方法的稳定性,当然,KB在最后提出了模型结论较为粗浅和需要进一步检验和改进。
实证结果表明,历史上遭受过危机的国家具有共性,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几个月,大部分国家就出现了脆弱性信号。因此尽管危机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但早期预警体系为系统地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了方向,有助于识别脆弱性领域。但是,模型也存在对部分危机预见不到或预见到有危机但事实上没有发生的情况,这一点说明早期预警体系尽管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但不能成为标准化金融监管的替代。而且早期预警模型虽有利于识别脆弱性,但难于预测危机发生时间。
对早期预警体系的两项研究其方法论上较为一致,从技术层面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早期预警研究方法。但是,其研究样本均为货币危机(汇率贬值危机),所设定的冲击情景为负外部冲击,美联储用该体系对其金融稳定确实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对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加以借鉴。
[1]Hali J.Edison,2000.“Do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crises work?An evaluation of an early warning system.”unpublished,Washington,D.C.,Board of Governors of Federal Reserve.
[2]Kamin,Steven and Oliver Babson,1999.“The contribution of domestic and external factors to Latin American devaluation crises:An early warning system approach.”unpublished,Washington,D.C.,Board of Governors of Federal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