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机制的研究

2014-08-15 00:51冯莉莉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政治思想

□冯莉莉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政治、文化与经济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知识经济化,学生市场化,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准确把握大学生表现出的新特点、准确把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相关政策引领下,尊重受教者的主体作用,保证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非常重要。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教师、学生以及高校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三位一体”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学校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这样才能够形成“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1 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

新时期,担任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其肩上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想要真正实现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当代的大学生,实现高校教育的科学发展,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紧跟教改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1.1 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人与事的观点也是不断变化的,他们时刻接受着来自外部的各类信息,只有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才能够认识到纷繁复杂外表背后的本质。高校必须尊重老师的个性特点,以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为基础,寻求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培养的新路径,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尊重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激励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与之相匹配的是受教育者的能动学习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教师对大学生的帮助与引导只属于外在因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外因向内因转变的过程,只有主动地接受并积极加以转化,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自身素质,或者说是内在思想因素。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就是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因素是变化的前提和条件,内在因素才是变化的根本,由此可见,外在因素是通过内在因素起作用的,即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更重要。也就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是外在影响因素与内部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非常有关。

1.2 由现实走向前瞻

脱离现实而片面地追求理想的社会,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出现偏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现实向前瞻性的转变。

1.3 要有研究意识

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极为不理想,广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认同度不高,不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学术方面的认识,更是因为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课误解成了单纯的说教课。马克思主义不仅体现着较为鲜明的价值取向,而且还是科学认识,它是把价值取向和科学统一起来的理论,基础雄厚。作为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去研究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努力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修养,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性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借助这些科学研究成果来支撑,再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引导,以此来影响学生,帮助他们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教师还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试想,假设学生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学术上的崇敬感,就会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够在理性的层面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使自己的为人、处世都能够更加严谨、稳妥,并把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与科学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1.4 要有拓展意识

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素质教育体系当中,不断拓展思想教育的空间,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目的。最终实现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及科学文化水平全面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上具有丰富性、广博性,政治上具有鲜明性、引领性。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道德水平,还要介绍与之相关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等,来增加教育内容的科学含量,更要借鉴、吸取当代最新研究成果,提升学生的文化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进而学会用科学的理论去武装人,用真理的力量去感染人。此外,还要把各种学术活动、各个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5 要有创新意识

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也要与时俱进。当前,科技革命发展迅猛,社会历史条件变化极大,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也要体现出理论创新,不要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简单地套用在一起,要以现实的科学的眼光对待思想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教育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与时代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新成果、新进展,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充分体现出来,科学高效地解决一些学生思想成长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把创新意识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就是要把过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复合式教学,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广播、录像等)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转变成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现实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诸如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高校学生热衷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组织讨论,在讨论中启发大学生的思维。

2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核心

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是人生的发展动力。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承担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2.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共产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教育主要依托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其更赋时代感;第二,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对国情、社会的了解,除书本外,就是通过参加实践来体会,在此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号召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内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既提升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又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高校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社会参观考察,同时也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有深刻地体会,树立为祖国的发展不断努力奋斗的信念。大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参加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活动等,既可以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又有助于坚定更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至于衡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其是否具有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以及社会主义观念。

2.2 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紧随时代的发展,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外,还要将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相统一,诸如应当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关系等问题,让大学生懂得:为了世界的和平发展,人类的和谐相处,务必要摒弃自私狭隘的民族主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教育,使青年人明白:爱国不仅是拥有一腔热情,更要有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本领,这既属于情感,也属于责任。

爱祖国、爱人民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高校学生,应该将其渗入到骨子里,融入血液与灵魂之中,还要有热爱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高尚情怀。尤其是现在,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高校学生更要树立起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通过学习,大学生会认识到:历史是由人民大众创造的,只有广大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人,因此,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服务于人民、热爱人民的观念铭刻于心。

2.3 大学生党的意识的教育

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党的意识的教育,让广大学生熟悉、了解党的宗旨、党的性质、党的历史、党的发展现状,党在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使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进而引导学生认清个人与共产党的关系,培养他们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一心一意为党服务的坚定信念。激发他们端正人生态度,深刻体会到为党服务的荣耀与自豪。

2.4 社会主义观念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息的基础。当代大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面对社会的变革与问题,能够保持清醒地头脑。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引起一些社会矛盾,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有所动摇。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让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复杂性,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在社会主义教育中让所有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明白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对社会主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最终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

3 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是高校教育的有力保障

高校的教育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和政策,这是高校教育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和政策,需要依据高校学生的发展特点,紧跟教改的步伐,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把握教育的规律,突出师资队伍与管理体制方面的特色,力争探索出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组织与制度上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完全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也没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功能缺失。由此可见,需要建立健全以下机制。

3.1 单独的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的政治理论课老师普遍都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长年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学研究,可是,其职称的评定标准却和专业课老师一样,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标准中的重要成分,导致科研成为政治课教学的薄弱环节。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里的公共基础课,地位不高,比如:政治理论课老师申请课题、科研项目都比较难,即使学术论文获奖,级别也非常低……这会使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社会感觉不好,会认为职业社会评价较低,势必会导致在任的老师感觉低人一等,水平较高的教师则不愿留在政治理论课老师的队伍之中,

基于以上状况,高校应该在认定教学及科研成果等方面,制定出一些倾斜政策,创新对高校教师的考核机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情况进行科学地评定,在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水平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把大学思想素质的提高也作为评定教师的一项内容。此外,在国内外进修学习以及科研立项等方面,高校理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

3.2 切实的培训机制

其一,要打造一支专家型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青年教师,鼓励他们通过自学、培训,甚至以攻读学位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力争要打造出一支专家型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其二,多方吸纳优秀人才,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充足。可以在高校内部吸纳综合素质较高的硕士生、博士生,当然也可以到其他的高校中去选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考察制度也应当在各个高校建立起来,他们外出考察(包括出国在内)的机会、学习的机会应当与高校的平均线持平。在对教师进行岗位调整时,高校要全面地考虑教师、学生以及课程情况,根据现代的培养目标来调整课程的组织、结构与内容,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好把握工作方向。

3.3 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不断增加资金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与生活条件,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要明确人员的编制、待遇与科研经费,使老师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与关怀,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党的工作当中。

综上所述,高校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高校要确立思想政治课在高校的地位,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政策与制度,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王思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J].江苏高教,2012(1).

[2]臧书霞.教育信息化条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2(1).

[3]王 飏,高 彬.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健康人格教育的融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

[4]曾长秋,凡 欣.从“政治人”到“生态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的转换[J].伦理学研究,2012(6).

[5]刘振亚.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态的理论价值及实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4).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