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社会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2014-08-15 00:45:44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非营利大学生

文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就业是国家政治和经济景气与否最重要的风向标。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转变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的提供方式,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功能,创新社会组织提供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的长效体制,成为缓解高校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在激发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增加的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不稳定性和失业风险。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中国经济亦不能独善其身。受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探底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是危机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这导致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求职更为艰难。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停产、歇业,对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三是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必然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坚实稳固,全社会的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结果,全国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 90.8%和 89.6%。[1]2011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08.2万人,在毕业半年后有499万人受雇于全职或半职工作,有近十万人自主创业,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2012年中国有680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据统计2012的就业率为86%,这意味着2012年的毕业生中仍有95万人待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上述事实充分表明,未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如何在国家和市场之外寻求提供“大学生就业机会”的第三种选择成为破解就业难题的关键因素。

二、就业服务主体多元化:从市场选择到社会选择

人类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经济被 “看不见的手”所掌控的市场经济取而代之,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就成为西方经济学家们思考的永恒主题。在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看来,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市场具有调节并平衡就业的天然职能,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以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理论为核心的萨伊定律奠定了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催生了经济学理论的革命,凯恩斯认为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下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为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为大量的剩余劳动人口解决就业问题,由此拉开了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扩张需求实现就业的先河。二战后,调节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矛盾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应运而生,强调在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及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从而建立稳定就业、劳动力流动平缓、劳动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劳动力模式。

综上,长期以来,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被人们约定俗成地理解为“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或“国家宏观调控的产物”,似乎舍此别无其他选择路径。近年来,随着“全球结社革命”的异军突起,被冠以“非营利的”、“自愿性的”、“公民社会的”、“第三的”、“独立的”部门日益成为公共就业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由于处于市场和国家之外的独特地位,它们通常以较小的规模、与公民的联系性、灵活性、激发私人主动支持公共目标的能力以及建立“社会资本”的贡献,成为人们寻求将市场真谛与广泛的社会保护优势相结合的途径,由此成为众多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指向。

衡量社会组织在社会领域中的作用,国际通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吸纳就业人数总量及其增长速度。[2]萨拉蒙在《全球公民社会》一书中指出,纳入调查视野的22个国家的非营利部门雇用了将近1190万全职工作人员,相当于这些国家最大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总和(330万)的3.6倍。社会组织就业人数占所有非农就业的近5%,占所有服务行业就业的10%,占所有公共部门就业的27%,此外,这些国家中平均占人口总数28%的人向社会组织贡献了他们的时间。如果将志愿者的贡献也计入其中,社会组织提供的就业机会则相当于2960万全职工作人员,占到这些国家非农业总就业的7%,占服务业就业总数的14%,或公共部门就业总数的41%。根据萨拉蒙的研究[3],在有时间系列数据的8个国家中,非营利就业1990-1995年平均增长24%,非营利部门的就业增长速度与总就业增长速度的比为3:1。在此期间,西欧非营利就业的增长超过了其他地区。有纵向数据的4个西欧国家(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的非营利就业平均增长占总就业增长的40%。美国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温床,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非营利部门之一,1998年美国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达160多万个,约占美国各类组织的6%,平均每12个就业人员中就有1人为社会组织工作,其财产总额达2万亿美元,年收入为l万亿美元。[4]金融危机之后,超过三分之一年龄为44-70岁的美国人(37%)已经开始着手创建社会组织来满足就业需要,这些人中的42%仍然积极参与其企业活动。在加拿大,16万社会组织为200万人提供付费工作,吸引了约1900万志愿者提供社会服务,每年为国家创收超过1100亿美元。[5]在亚洲,日本是发达国家中非营利部门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私人赠与水平和志愿水平都很低,但日本的社会组织就业却比除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多。日本社会组织的就业数约是最大的私人公司就业数的28倍,是五家最大的公司的就业总数的7倍。

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除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之外,社会组织首先是各自区域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正如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评价的那样:未来世界最大的就业部门在社会组织。

三、社会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大有可为

前改革时期,我国处于国家掌控全部资源的“总体性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国家控制、吞噬、湮没了社会,与数以千计的社区私人团体、民间结社、文化机构、职业协会等“非营利部门”或“社会组织”的日益发展壮大的现实相悖的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国家中心主义”的文化沿袭,裹挟着国家垄断性地提供慈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思维惯性,导致“行政核心”的“全能政府”科层制官僚主义盛行、效率低下、不能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为此,应该改变就业产品与就业服务的提供方式,将政府包办的单一提供主体转向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多元互动的复合提供机制,增强多层次就业产品和就业服务的供给能力,以满足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就业需求。那么,社会组织吸纳大学生就业何以成为可能?

首先,社会组织作为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的社会经济部门,自身亦有发展人力资源的需求。非营利部门通过致力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农村发展、扶贫救灾、社区建设、妇女儿童保护、环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人口控制等各项社会服务事业,协同政府社会管理、实施社会自治,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社会经济部门,需要招募大量用工人员,通常非营利部门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管理层和执行层,管理层由董事会成员、秘书、财务总管、总经理等构成,执行层主要是指全职或半职带薪员工和以奉献社会为使命的志愿者,从而为大学生投身社会组织提供了土壤和平台。据官方统计,截止2010年,到民政部门注册的正式社会组织共有44.6万家,这些社会组织绝大部分急需社工、财务、经济、金融、医护、法律和计算机等诸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非营利部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例如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新航社区服务总站、自强(戒毒)社会服务总社三家非营利机构就解决了将近1.5万个就业岗位。

其次,非营利部门人力资源的不足急需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加盟。美国学者詹姆斯·P·盖拉特总结了每一个社会组织正在面临或在未来发展的某些时候不得不面临的十大问题[6],其中包括“社会组织需要不断地处理危机和应付紧急事件”、“社会组织通常为钱所累”、“社会组织通常很难吸引或留住人才”、“社会组织内部的沟通通常很糟”、“社会组织的董事会通常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一堆”、“社会组织越来越难找到志愿者”、“社会组织的员工筋疲力尽”等等,多数社会组织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才,部分社会组织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或计划,培养人才较难。由于缺乏人才,无法进行项目开发,进而无法获取政府服务购买或基金会、社会的资助;经费少,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不少社会组织陷入了低水平发展甚至恶性循环之中。同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社区服务质量不能够达到专业要求,满足不了服务群体需求,社区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差,社会组织的服务并不能够完全得到被服务群体的认可。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专业人才,因此,大学生毕业生到社会组织工作是多赢的选择。

再次,非营利性和公益性是社会组织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社会组织在直接招募员工、提供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大学生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服务。非营利部门组织形态更灵活、应变力更强,能够及时到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基层单位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并对信息加以评估和全面公开,它们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薪资待遇、毕业流向、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同时它们有强烈的使命特征,在提供就业公共物品时比政府成本低、效率高,可以降低大学生的求职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全国直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有近千家,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华民慈善基金会,2008年这个基金会面向社会推出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既给予一定的现金资助,也加强培训支持,援助全国20所大学近2000名贫困大学毕业生。2009年华民慈善基金会计划投入1500万元与全国30所高校合作,扶助3000名贫困大学生就业,以后还将逐年扩大扶助与合作的规模。社会组织所特有的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是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

最后,社会组织的实习培训尤其是志愿活动既可以使大学生自身增长工作经验,又可以使他们增强奉献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社会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并获得工作经历和经验的机会,而是否具有工作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是制约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找到工作的重要因素。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囿于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考量提供给大学生工作实习的机会相对稀缺,而社会组织资金来源广、渠道多,组织规模小,涉及范围广,机构设置灵活,与其他类型的组织相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锻炼机会。而且社会组织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会帮助浸淫其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著名社会组织研究者王名认为发展社会组织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博爱价值观,正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训词所说的,“没有任何其他事物能像志愿服务这样充实你的生命、带来喜悦的源泉。投入越多,你越能体现自己所具有的崇高品质,置身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你并不会愤世嫉俗,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世界奉献。”社会组织每一个项目运作都是专业知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全面发挥,考验也锻炼着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因此,社会组织的锻炼机会可以使个人能力得到全方位、大幅度提升,最重要的是这些工作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价值实现感。

有鉴于此,要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蓄水池的功能,必须从如下方面入手:

第一,增加社会组织数量,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步伐。社会组织作用和职能的发挥是以其自身存在及发展为前提的,发达国家10%的就业岗位是由社会组织创造的,而中国还不到1%。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社会组织44.6万个,共吸纳社会各类就业人员618.2万人,与2009年全国43.1万个民间组织吸纳各类就业人员544.7万人相比,吸纳的就业人数增加了73.5万,从年度增加70余万人的就业总量来看,民间组织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7]但就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与整个国家的人口比例和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明显不足。如果按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计算,法国每万人拥有110个社会组织,日本是97个,美国是52个,印度10个,中国仅为3个。中国民间组织创造的经济价值占GDP的比例只有0.01%,而国际上的平均比例为4.6%,美国高达10%,中国的基金会每年新增100个以上,而美国的基金会平均每天就会新增8个。按照官方统计的44.6万个社会组织数量计算,如果每个社会组织吸纳3名大学生的话,就可以解决近150万人的就业问题。如果把那些没有登记的社会组织全都计算在内的话,所能解决的就业人数就更为可观了。

第二,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业。现今大学生对社会组织就业缺乏足够的认同感,上海、杭州等地社会组织招聘会乏人问津的尴尬现实说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彻底转变是一个知易行难的过程,很多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组织缺乏起码的了解和认知,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可以与学校一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工作知识的普及和说明,可以组织运作正规的社会组织招聘会,重点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向社会组织方向转变,到各类社会组织中寻求职业发展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让他们取得合理收入和职业发展的满足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树立服务社会的良好价值观。

第三,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激励大学生自主创办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孵化器是指提供特定的场所和空间,通过资金支持、服务提供和能力提升等多种形式,以培育和扶持初创期社会组织为目标的支持系统。[8]1956年美国人约瑟·曼库索创建了第一家企业孵化器,全球第一家社会组织孵化器是1982年在费城建立的“新起点非营利孵化器”。戴维·布朗提出了社会组织孵化器的五项功能:提升人员和机构的能力、调动物质资源、提供信息和智力资源、建立联盟以相互支持、搭建与其他部门的桥梁。2006年,上海市浦东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将企业孵化器概念引入公益领域,首创“社会公益组织孵化器”概念,专门培育有创新性的社会组织和致力于公益领域创业的优秀人才。“公益孵化器”采取“政府支持,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民间公益组织受益”的模式,为初创阶段的公益组织提供场地设备、能力建设、注册协助和小额补贴等资源,扶助这些公益组织逐渐成长。大学生自主创办科技、创意类等社会组织,国家可以给予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和创业前小额贷款担保支持,同时在创业场地房租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贷款担保及贴息的扶持、公用事业性收费等方面都享有一定的优惠的权利,以此达到扶持大学生在社会组织的创设和运营中达到解决自身工作又同时服务社会的目的。

总之,西方的就业理论和社会组织理论对我国寻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够为解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就业问题提供更多的方案,社会组织提供就业服务成为后危机时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

[1]麦克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4.

[2]黄小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

[3][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4.

[4]孙倩.美国的社会组织[J].社会,2003(07).

[5][加拿大]维克·默里著,潘鸿雁译,顾建键校.加拿大社会组织管理的独特性及挑战[J].理论文萃,2008(02).

[6][美]詹姆斯·P·盖拉特.21 世纪社会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7]黄小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9.

[8]黄小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2.

猜你喜欢
非营利大学生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12:59:52
中美非营利组织成长环境比较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