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教育路径构建

2014-08-15 00:53王鹏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素质人类生态

王鹏宇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一、生态危机呼唤生态教育

众所周知,所谓生态危机是由大工业的发展和自由竞争性的市场经济,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性开发和利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导致。目前,生态危机的突出表现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危害加剧,垃圾泛滥,栖息地被破坏导致的物种灭绝,水源短缺,生态灾难接踵而至。人类与身外自然关系恶化,一些区域一些国家甚至危及到了人类生存与生命安全。根据世界资源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仅从1961年到2003年的42年期间,人类的活动已经造成生命地球指数下降了约30%。其中,陆栖生物指数平均减少了约31%,海洋生物指数平均减少了约27%,淡水生物指数平均减少了约28%。该报告还指出,从1961年以来,人类对生物圈影响的“生态足迹”已经增长了3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的1/4。如果照此趋势恶化下去,到2050年,养活整个人类将需要两个同样的地球。[1]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人类既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受到自然的制约,同时,又是自然的主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地球生物圈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之中,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人类虽然无时不在改造和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系统,但是却又不能脱离地球的生态系统。如果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而这种破坏不能通过自我调节而得到修复,那么人类将像其他生物物种那样从地球上消失。

解决生态危机各国采取不同的措施,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剂以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针对私家车征收天价的进城费和停车费,控制私车流。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美国环保署1997年根据《清洁空气法案》,又设立了专门针对大气PM2.5含量的标准,以便更好检测过去被忽略的这类细小颗粒物。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

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固然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和法规制度的支持和保障,但更离不开人们生态意识的确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实现从“物的开发”向“心的开发”转换,使每个社会成员同时能意识到自己也是自然的成员,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要把解决生态危机作为国家战略,应该在治表的同时治本,从培养具有生态意识与生态文明素质的人开始,建立多维的生态教育体系,进行全民生态教育。

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态教育不仅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能突破传统的经济本位、科学本位等问题,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观、自然观、环境观、生活观、生存观等,自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教育是最根本、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态保护手段。

二、大学生生态素质现状及生态教育意义

1.大学生生态素质现状

大学生生态素质现状令人担忧。有调查显示:有64.6%的学生对环境术语不够了解、有19.7%的了解一部分、很了解的只占7%;对废纸、塑料瓶、一次性饭盒等物品的处理,6%的学生找垃圾桶、35%的学生找没人的地方扔掉、18%的学生随手扔掉。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突出表现为:(1)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甚至破坏公共财产,毁坏公共设施。有的践踏草坪,攀折花木。(2)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长流水、长明灯、乱扔馒头、乱倒饭菜、没有用完的本子,随便扔掉的现象时有发生。(3)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有的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胶、乱扔果皮、纸屑、废弃物、乱扔废电池、在露天焚烧杂物。(4)攀比消费,比吃喝阔气,比时髦,花钱大手大脚,摆谱显阔。节日或生日,贺卡满天飞,殊不知节约用纸或少寄贺卡就是间接保护了森林和河流。[3]可见,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当代大学生生态知识缺乏,潜意识中仍然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的思想;在价值取向上,由于长期受工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影响,还存在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认识等等。这种认识和实践造成的现状将使生态环境不可持续,也不可能使人与自然和谐,那么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也就成为空话。因此,无论是从爱护地球的角度讲,还是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讲,加强大学生生态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大学生生态教育的意义

1992年,美国学者大卫·奥尔提出了“生态教养”(ecological literacy)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行为之所以产生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于人们缺乏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全面关系的认识,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知识,因此,他主张要进行新的生态教育,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需的生态教养,以便引导人类顺利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后现代社会。

生态素质应该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传统教育以人的品德—主要是人际关系层面、社会层面的品德为美,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内核。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尚不明显。而在一个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自然生态恶化、市场拜物盛行、工具理性膨胀、精神疾患漫延等等严重问题。出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与人的生存状态非美化两极发展的趋势和悖论。人类与自然矛盾关系突显,而要解决这对矛盾和悖论就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发展,保持生态和谐、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生态伦理、生态审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关涉生存环境的重大问题纳入教育体系。

生态素质应该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素质。生态美是自然的一种价值体现。没有生命和自然界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因此生命和自然界都是有价值的。生命和自然界自身按照生态规律生存,支撑整个地球生命维持系统,生命和自然界支撑人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种价值美,生态美既包括其内在价值美也包括其外在价值美,生态美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的统一。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与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找到一个值得依赖的、安顿精神和生命的最适宜的环境和家园,从而真正得到美的体验和美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把生态美作为当代大学生态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课程要加入并且重视生态教育、生态审美教育,我们要通过生态美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欣赏自然的审美能力。

人的审美素养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审美教育的手段培养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这样的新人应该以审美的世界观作为生存的根本原则,摆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以亲和系统、普遍共生的态度同自然、社会、他人和人自身处于一种协调一致的审美状态,改变人的非美的生存状态,走向审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状态。

三、大学生生态教育的措施与路径

生态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理念、生态文化、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等等。学校生态教育还包括校园生态、学术生态、学科专业生态、课程生态、教师发展生态等等。“生态观的本质是整体和谐思想。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生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和培养生态的整体和谐,仅仅从单方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或是单一改善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都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生态发展。解析生命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目的是寻找调控生态关系、构建适于学生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方法与路径”。[4]生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的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建立与之要求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将生态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规划

现代教育内容不仅要教学生学习传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教学生如何去做人、如何去生产,还要加上几门课即生态文明课、环境保护课、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课。要将生态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规划,纳入教学大纲及学业评价体系。包括开设有关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与专业,积极组织相关的课题研究和竞赛交流等,内容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知识、生态国情、我国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从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念向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转变等等内容。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地球,了解生命,了解地球生态系统,了解人类共同体的健康生存,必须依赖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通过生态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掌握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基本规律,如相互依存、反馈循环、伙伴关系、适应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作为所有这些结果的可持续性,从而能够虚心倾听自然的教诲,认真汲取自然的智慧,具备合理地与自然打交道的科学知识,养成善待自然的良好生活习惯。通过相关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形成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确立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从而深入完整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2.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把生态美、热爱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审美标准纳入教育体系。在实施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依然要把对生态的认识和行为作为一种价值标准:欣赏和维护生态美这是一种值得特别赞美和推崇的“地球人”的高级人生价值,都市人思恋道边精致的鲜花时,才能理解原始森林的大美无疆。我们知道,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好、“物欲横流”也好、“拜金主义”也好,当人们在追求物质的享受、追求生活的时尚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后代极度缺乏生态审美的需求和欣赏能力。开展自然价值意识和生态美的意识教育。让学生知道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生态美既是自然的一种价值体现,也是自然价值与人类精神价值的融会和沟通。从而真正得到美的体验和美的享受。显然,欣赏和维护生态美不仅是现代人的美好生活所必需的审美素质,也是人们健康、文明地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尺度。有了这样一种生态美的尺度,我们就能根据周围生态环境和整个生物圈的生态环境是变美还是变丑,来了解我们的生活是变好还是变坏的程度,从而也知道了改善生态环境所应努力的方向。另外,作为一种能力素质,我们还要通过生态审美的教育,培养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研究自然的审美能力。

3.强化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

将生态伦理作为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大学生种种破坏生态环境的乱象,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开展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物的权利关系,实践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创造以生态伦理为核心的人类生态文明。大学生是社会上较高层次的群体,生态伦理素质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具有对全社会的引领作用。生态伦理教育会使生态伦理知识转化为人们的生态观念与实践,只有增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才能增强对生态环境维护、保护行为的自律性和自觉性,从而积极地投身到改善生存环境、维护和营造生态平衡的社会实践中去,自觉履行作为生态伦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真正成为提升全社会公民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教育学生实施绿色低碳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低碳生活主张能源的低消耗,在利用自然资源、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过程中,把大自然看成全人类共有的家园,平等地享有自然资源,共同承担维护自然的责任。消费主体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他人及子孙后代消费需求的满足,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绿色低碳消费反映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教育引导学生都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过分包装和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节约水电粮食、随手关灯、一水多用、不随地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等等。在学生中树立绿色低碳生活光荣,铺张浪费和破坏环境可耻的良好风气。

[1]程振凯.简论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6,(7):37-38.

[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2004.

[3]佘正荣.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养[J].绿叶,2009,(1):12-13.

[4]杨同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生态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7.

猜你喜欢
素质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