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行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2014-08-15 00:53张玉龙王景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校园政治思想

张玉龙,赵 铮,王景艳

(1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264003;2上海电力学院,中国上海200082)

一、校园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综合研究表明,校园流行文化主要是指符合在校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校园内由大学生充当主要参与者和传播者,并被大学生们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表现形式多样的文化。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或特定时期的大学生爱好、行为特征等,其形式新颖,符合大学生好奇、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一般认为,“当下时代性、便捷多样性、娱乐消遣性、同辈共享性”是校园流行文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涵盖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各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方面

1.择友需求。大学生作为未成人向成年人的转型,择友方面的需求是其重要标志。当前,大学生的朋友圈大都是通过网络、学校社团、老乡会等方式结识,另外,校园恋爱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大学生择友一方面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性格适合,日久生情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爱人;但同时流行的“白富美”、“高富帅”的择偶标准也会对大学生爱情观产生影响。

2.寝室文化。宿舍是大学生们的“家”,是大学生们学习、交际、休息的场所。宿舍联谊也是当下大学生校园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同时,近年常有报道的“寝室暴力”暴露了当前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交流相处方式所存在的隐患,这也是流行文化负面作用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消费需求。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消费是在吃、穿以及电子产品上,样式新颖以及能体现自我个性的衣服、发型,以及一些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电子科技产品、追求自由的自助旅行,都能体现大学生追求时尚,追赶潮流的心理。现在网购、团购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但是,也要特别注意过度攀比、享乐主义的风气,容易扭曲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

(二)学习方面

1.考证风气。在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外语和计算机证书必备的基础上,还要努力考取与将来就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如营养师、电子商务师、会计师、心理咨询师证书等等,这也成为流行文化里的一大亮色。

2.阅读方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来筛选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于是远程教育、电子书的下载等快捷学习方式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来获得人生百科,与同学、朋友通过网络社区分享学习心得成为校园里流行的获取知识和阅历的途径,这种阅读方式正在成为校园文化的特色。

(三)工作娱乐方面

1.社会兼职。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主要有发传单、做促销、做家教、做导游等。大学生兼职一方面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培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以致用,弥补书本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缺陷。

2.信息传递。现在大学校园里基本是人手一机,手机的拥有率达99%以上,手机短信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拇指文化”。而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博客、人人网、微博、微信的流行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发情感的平台。

例1中桃叶渡的地址是核心信息。介绍其得名由来一是婉转告知读者该景点形成的历史年代,二是迎合母语读者长期形成的对历史故事的心理期待。对外宣传时首先需要考虑保留景点地理位置和历史年代的相关信息,还需注意“小妾”一词的英译。纳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现象,虽然在近代中国这一现象已经被法律明令禁止,但中国人心理上仍然普遍认可古代文人雅士与“小妾”之间的爱情故事,英译时可选择使用能传达美好爱情的一词“beloved woman”,忌使用带有贬义的“concubine”,以免产生不美妙的联想和不良的宣传效果。

3.运动休闲。传统运动项目如跑步、球类等仍有广泛市场,富有个性特点的街舞、攀岩、跑酷等新型的运动方式正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展示大学生的激情和动力。KTV、酒吧、户外旅行、网络游戏等已成为大学生们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

通过这些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归纳出校园流行文化的主要发展趋势。

①体现了校园化、社会化与国际化的同步趋势。正是通过媒介、电子科技产品的中介作用,使得大学生的文化流行因素综合了国际时尚文化、社会流行风气、校园展示载体三部分,是大背景下的小环境,是大气候里的小氛围。

②体现了圈文化的树立与阶层化的消融趋势。通过个性化的表达渠道和平台,通过群、圈的交流范式构建,一方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思想使得大学生会因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品性而形成小的群体“圈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平等视野和权利意识又使得“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阶层分化在校园里呈现消融趋势。

③体现了功利化和商业化的发展趋势。流行文化本质是一种消费文化。青年是流行文化最根本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是消费文化的主体。在商家、大学生相互参与和支持中,越来越多的流行时尚将像消费品一样被创造出来,通过电视、网络、畅销书、报刊、表演等形式,直接成为大学生市场消费的重要内容。

④体现了娱乐化与世俗化的融合趋势。影视剧、网络论坛里的世俗化语言,特别是“恶搞文化”的蓬勃兴起,说明在娱乐已经成为一种产业的背景下,世俗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娱乐功能;而更加娱乐化,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商业化、产业化。在商业化已经无孔不入的青少年流行文化领域,校园文化也难以撇清。

二、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将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让受流行文化影响的这一代人在社会上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正如专家指出的,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赋予了大学生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又影响大学生的健康与学业,导致大学生产生价值认同危机”,[1]由此可见,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一)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校园流行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有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辨析认知。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借助于电视、互联网这些大众传媒而得以迅速地流行开来。大学生们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知识材料进行学习,极大地拓展了教学方式类别,增强了和外界的联系沟通。对一些问题的迷惑,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更多相关的知识来认清事物的本质。团购、网购真正地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吃、穿、住、用、行几乎都可以在网上得到满足,所谓的“宅”、“腐”生活状态也出现了。另外,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在面对海量知识信息的甄选和审视判定上,展现了他们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流行文化拓宽了新的文化表述空间,展现了大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和完善。流行文化以其崇尚自由独立的个性,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博客、QQ空间、微博、微信,各种论坛和社交圈都为大学生从高度同质、保守性的文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社会空间。在这里,大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尽管有时候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是很理性,但是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自我与社会的互动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作为被尊重的主体而出现,久而久之,有利于其独立人格的确立,进而可以促进他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和完善。

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帮助其找寻存在感、认同感,有助于其在自我认知与社会适应中的角色定位。当下由于物质、学业、就业、感情以及日常生活交友方面的压力,很容易让在校的大学生们对人生感到困惑和迷茫,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而流行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他们通过模仿社会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寻求社会认同,获得安全感并达到心理的平衡。同时,流行文化的娱乐性和刺激性能起到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的作用。而在交流互动中逐步确认自己合适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其责任心的培养,对于其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起了积极的参谋作用。

(二)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流行文化所倡导的消费理念,容易导致大学生跟风、“攀比”、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人指出,“流行就是时尚,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消费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模仿和追求某种消费行为方式,这种消费行为方式在这个世界中到处可见,从而使消费者之间发生连锁性感染,成为一种风气”。[2]而大学生在父母的呵护和支持下,囿于面子、自尊心和虚荣心作祟,很容易受到流行文化对自身消费观念的不良影响,形成脱离自身需求、自身承受能力、自身身份档次标准的浪费式消费,这与传统中的勤俭美德也有违背。而当下流行的时尚品牌炫富效应、“土豪,我们做朋友”的“羡慕嫉妒”心理,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出卖身体器官买苹果手机的极端事件,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消极影响。

流行文化的反传统倾向,冲击着传统的道德和规范,使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变得困难,不利于良好积极校园氛围的营造。“对于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人来说,文化是一种维持认同的连续过程,它借助于一定的审美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凝聚力来维持这种认同。”[3]但是我们看到流行文化以哗众取宠的姿态、光鲜亮丽的外衣、惊世骇俗的言行摧毁了人们从先前生活中获得的秩序与意义感。“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甚嚣尘上、“读书无用论”的绵延不绝、助人为乐后的世态炎凉等传播流行,很容易使大学生对先前接受灌输的传统道德标准产生怀疑,进而消解自己的价值认同,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就很容易出现道德混乱和非理性的宣泄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也对和谐校园氛围产生不良影响。

流行文化对形式和感觉的过度追求,容易造成大学生对高雅志趣的不屑与通俗庸俗的混淆,进而在跟风与崇拜中丧失应有的内涵塑造。“流行文化也称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相对于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是一种以通俗性或商业性为其主要特性的新型生活方式”,[4]通俗不代表庸俗。但随着各种审美观以流行文化为载体进入校园,以崇尚科学健康等形式为内容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校园里出现了卖萌热、土豪热、书桌文化热以至于逃课挂科热等不健康的流行文化,已然淹没了传统的阳光活力、青春朴素大学生的标准形象。不少大学生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精神乐园里,偏好于对自我庸俗流行文化的追求,以为这是时尚,这才叫潮、酷,这种对美感偏离的追逐以及恣肆的放纵心态,使大学生只重外在,不重对自身内涵建设,在庸俗中消磨自己的志趣。

三、校园流行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校园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在价值原则、文化心理、表现样式、育人理念等方面存在的矛盾被清晰地展现出来。挖掘校园流行文化中的正能量和积极因素,并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应从创新校园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包容机制和育人机制等方面着手。

(一)创新校园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注重辩证导向和理性鉴别,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层次性

在辩证分析校园流行文化的生成过程时,我们发现,其内容构成既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生活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又包含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现代价值观念、理想道德情操、艺术审美趣味。这就要求我们肯定流行文化的积极意义,同时我们注意到,流行文化的一次性消费特性常常体现为对文化经典化的排斥,对审美精神的剥蚀,往往以对传统美学的消解、挑战来制造轰动效应,以达到哗众取宠或者使盲从者趋之若鹜的效果。这样运作的结果,自然会导致审美精神的流失。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流行文化的生成过程,从学理的深度、学术的角度传授给学生知识,真正体现出其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育人的主导性和层次性。

(二)创新校园流行文化的包容机制,注重人文精神和实践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思想观念多样化,以及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与此同时,我国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国民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都要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创新校园流行文化的包容机制,就要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与中国传统中优秀文化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实际学习生活成长中,辨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优劣,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具体来讲,目前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减少校园流行文化中平庸低俗、感性肤浅等文化趣味对大学生的负面冲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面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对流行文化的各种观念和思想进行积极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创新校园流行文化的育人机制,注重道德时尚和社会责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传统的校园文化重视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注重文化生活中个体理性的锻造和观念升华。但流行文化往往将创造时髦、领导时尚作为最大的优势,它的通俗性使受众个体从神圣化的社会理想中解放出来,使每一个个体得以回归真实的生活中来,这将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可接受性,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流行文化又具有形象、生动和易于接受的特性,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流行文化当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和富有吸引力,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影响。另外,对流行文化所宣扬的内容要加以引导,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去引导流行文化的发展,使之朝健康理性的道路前进,打击那些低级、庸俗、腐化的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流行文化氛围。[6]只有这样,流行文化才能在育人机制中实现道德时尚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追求,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大学生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自身的判断力和控制力都还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流行文化在其积极性作用的背后还蕴含着很多消极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辨析校园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利用其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能量的作用。

[1]顾洪英.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08,(11):99.

[2]张笑.流行文化视角下的广告视觉中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11-12.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2.

[4]张士军.论流行文化[J].青年研究,1996,(4):16-19.

[5][6]刘凤娟.流行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30-31.31-35.

猜你喜欢
校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