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重要场所,党委领导下的高校共青团组织,以健全的“团委——分团委(团总支)——团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单纯的工作对象和明确的工作内容,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呼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带领和团结青年学生跟党走,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其特有的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这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模式,或者说是传播主体向传播客体实时交互传递个性化、复合化信息趋势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New media)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于1967年率先提出的,但是学界从理论角度或者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传播角度都有各自的定义。在高校共青团领域,强调的是在高科技支持下,一系列数字媒体,包括万维网、3G4G手机、网络电视、移动智能客户端等传播个性化信息内容、多向化的实时交互传播介质下所规范的每个青年大学生行为以及与他人的行为彼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这就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描述的“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1]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建设正处于这种新媒体场域之中,它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在一个全媒体的时代,大学生青年们喜爱的、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和文艺形式更趋于多样化。在时空视野上,共青团的干部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和发掘大学生青年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好载体。在工作方法上更要有突破,不单要依赖大学生青年们主导创造的,更要依靠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真正实现从“产品制造”到“产品供应”,做到从点到面的大整合突破。在新媒体场域下,高校团讯影响上不单要求彰显主流价值导向,更要体现覆盖面,广泛传播,最重要的是要强调精益求精,注重效果。这是新媒体场域下高校共青团抓思想引领,把握新媒体时代脉搏,努力实现“两个全体青年”重要目标的关键第一步。
高校团建离不开社会科技进步这个大环境,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革命。高校团建面临着新媒体场域的挑战——手机终端的新应用层出不穷,各互联网产品应接不暇,大学生青年们看似安静地上课,实则轰轰烈烈地冲浪,成为名符其实的“上课拇指控、下课电脑控”。数字化生存这一最大现实下,如何能在网络话语体系中拥有较大发言权,使得高校共青团能成为正面的“意见领袖”是必须考虑的课题之一。
传统的一对多、多对一,一方主导灌输的这种受者之间的身份界定被新媒体完全打破了,话语权的平民化、草根化回归现实。新媒体场域,人际传播强调的是平等性,无论是传者或者受者,也无论是身份、年龄、职业或者地区,在网络上无发言权者也拥有了话语权,拥有绝对的主控权。不但可以决定接受高校共青团主流价值观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而且还可以随时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随时反馈其态度或决定,这种实时交互式突破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传统媒体的受众倾向于无差异的大众化,新媒体场域,大学生青年们是以实际需求为前提,结合线上和线下的文化娱乐、交流沟通、志愿服务,以兴趣促团建、以活动促团建,在细分受众目标的情况下随时进行信息传播沟通,形成一个个志趣相投的小团体。这种分众化趋势传播下,建设融思想性、个性化、分散化于一体的综合新媒体就摆在高校共青团建设的面前。
面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建设要应对数字化、互动性、超文本、虚拟性、分众化等挑战,满足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建设、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团事业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的需要,高校共青团在新媒体时代就要有相应的时代担当。
高校共青团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必须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高校团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把自己锻造成团结和凝聚大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核心。[2]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核心作用的发挥,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则,保持求真务实工作态度,结合高校青年的实际需求,注重思想性、娱乐性和时尚性的融合,实现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才能增强对高校青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真正使得高校共青团思想建设“入脑、入心”,实现有效引领思想,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践行者。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除了做到改进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引外,同时要畅通渠道,形成能够及时吸纳新媒体时代元素的机制,还要注重发挥好正处于形成和确立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
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助手,是党的干部的后备军,是广大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组织。[3]要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努力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重视高校共青团的主体性建设,推动共青团事业在新媒体时代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建设既要保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持适度的超越,引领社会文明发展;既要保持基层组织活力,确保组织高同质性、高凝聚力和高吸引力,又要面对多媒体时代下多元性、异质性、分众化发展态势的挑战;既要确保强化团员意识,提高团干部综合素质,实现强基固本,又要面对新形势,很好的纳入时代的元素,实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4]共青团作为高校面向基层的“桥头堡”,要更好地履行新形势下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强化和完善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职能建设。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要从加强团的能力建设和保持团的先进性出发,强化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更要注重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就业创业上,切实维护青年学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确保始终坚持把服务学生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信息时代经历了从精英媒体到大众媒体再到个人媒体的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高校共青团建设站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在建设路径上,总体要求是“全方位进军新媒体”,革新工作理念,积极综合运用情感、艺术、时尚等元素,创新内容提升引导力,挖掘新媒体作用,提升传播力,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更好的融入新媒体时代。
在高校共青团建设理念上,必须把新媒体时代的元素纳入,工作中要清醒地把握:新媒体以“开放符号”方式有利于受众,颠覆了信息传播的垄断权,青年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同时,新媒体融合信息平台和意见领袖,颠覆社会监督的垄断权,青年学生引爆“全民监督”的热潮,再加上新媒体构建立体网络信息,颠覆信息的生产权,青年学生各个成为“自媒体”。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形成覆盖所有新媒体手段与形式的工作阵地对高校共青团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巩固和强化高校团属网络成为融知识性、娱乐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网络阵地是基础,广泛应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作延伸高校网络、工作和影响覆盖的范围,提高效率,积极建设新浪、腾讯等主要门户网站的高校团组织和团干部个人微博、微信,实现高校共青团重点工作项目、主要活动“微博化”并促使其影响力最大化。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挖掘网络音频、视频媒体阵地,开发移动通讯终端手机联系、服务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新载体,开发团务手机报等,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与新媒体时代的有效对接。
共青团要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生力军作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续写新的光荣。[5]高校共青团建设要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紧跟党走,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新媒体时代,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党促团跟的前提下,高校的团学干部要着力发掘自身正确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提升对各种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制作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要全面提高广大青年学生个体行为、高校团干部的媒体素养,使得人与媒介的完美结合,在网络道德面前做到“自律”和“他律”,进一步强化高校团建的引导力;要健全一系列高校团务信息公开制度,这是发扬团内民主的基础,也是维护青年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要界定重大项目和活动、突发事件报道的阈值,把高校团属网站建设成兼具权威性、公信力与吸引力的主流媒体的同时,又要创新把关机制,形成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并存、互补、融合的良好局面。
当前的高校团建要综合运用新媒体手段,努力实现引导青年大学生工作由“内容供应”向“产品供应”全面转变。在开展活动上,要调整高校团建与广大青年学生的利益共振点,通过新媒体技术构筑信息收集平台,活动产生模式从过去基本上由上级指定生产,转变为和广大青年大学生共同生产,按照符合青年大学生特点的思维逻辑方式去思考,多办学生欲办又不能办的线下和线上的文化娱乐、志愿服务、交流等活动,这才能抓住青年学生的神经。在提供服务上,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捕捉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在海量信息中为他们定制个性信息,解决实际中的学习、生活等具体困难,特别是就业创业等服务。
团组织的工作局面的好坏,直接与该组织占有和使用的资源多少密切相关。高校共青团要通过资源整合,巩固和发展现有资源,开发新资源,保持共青团系统工作持续有效运行。新时期,高校要积极推进团建的创新,拓宽渠道,丰富载体,从组织设置、制度上和工作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团的自身建设。“两个全体青年”上,高校拥有更好的条件,可依托新媒体灵活建立团组织、创新团组织的运行模式和团组织生活方式,不断高效率地扩宽团的工作领域和影响力。在激发团组织创造力上,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立足创建基于多媒体的学习型组织,锻造基层团组织的学习能力,不断巩固提高团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专业素养,并实现工作和学习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有力度、有韧劲、有创新地抓好高校共青团建设。
[1]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5.564-571.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Z].
[3]赵晓刚.中国共青团团史团情团务简明读本[Z].红旗出版社,2012.1-6.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05-05(1).
[5]李学仁.共青团要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N].中国青年报,2013-0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