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昌经世致用思想论

2014-08-15 00:46丁晓慧解光宇
黄山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军队法治思想

丁晓慧,解光宇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230039)

经世致用思想是儒学本质特征之一。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真、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就是一种“入世哲学”,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社会秩序。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传统,这也对后世儒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继承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新安学者程大昌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位。

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安徽黄山)人,南宋政治家、学者。程大昌自幼聪慧过人,十岁即能属文。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迁为著作佐郎,官至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庆元元年(1195)卒,享年73岁,谥文简。程大昌一生著述颇丰,学问渊博,孝宗乾道三年(1167)权礼部侍郎职时,“一时文柄举属公,其成就人才不可计算,凡今老师宿儒,多公门生也”。[1]161其著作有《程文简集》二十卷,已佚。今存《诗论》、《演繁露》、《考古编》、《北边备对》、《禹贡论》、《禹贡山川地理图》、《雍录》、《易原》、《易老通言》等。

程大昌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孔老同归”、“儒道合流”是其哲学思想的特点,也是他经世致用思想的理论基础。程大昌提倡积极入世,希望通过儒家思想来改变社会的现实状况,其经世致用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农业,兴修水利

中国自古以来都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视为“本”,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在儒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宋代的儒生有的宁愿饿死也不愿从事农业之外的其它行业。儒家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重农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根深蒂固,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主流意识。程大昌继承了传统的重农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伤农所谓两利而交赡法之美者也……后也宜知本末。”[2]44“汉文景劝农之诏曰: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与丝麻。知此语深切事情也。”[2]62其意思是说农业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关系到国计民生。

(一)重视兴修水利

程大昌在其著作《禹贡后论·序》中强调了兴修水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自从大禹治水之后,“后世河水患难无有杜绝,治世之患较其劳费,殆若一敌,然而民又未尝得宁也”。在这本书中,程大昌论述了水患泛滥的原因,一方面是统治者的不重视,不体恤民情;另一方面是统治者受传统“天有定数”思想的影响,认为水患并非人力所能及,人在自然面前只能听天由命,不应该有所作为,否则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程大昌以史为鉴,考察了历代水利兴修的成败,他认为只有汉、唐、宋朝能够使得天地万物悉就条理,变乱为治,而水患严重的秦、晋、隋朝则是民不聊生,朝政混乱,以致其在短时间内就趋于灭亡。程大昌看到了水患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他认为如果不大力治理水患,将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同时,他也看到了兴修水利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它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强盛安定。因此,程大昌极力呼吁统治者要重视水利的兴修,并且身体力行动员全体百姓治理水患。他在任江西转运副使时,“清江县旧有破坑桐二堰,以捍江护田及民居,地几千顷。后堰坏,岁罹水患且四十年,大昌力复其旧。”[1]161程大昌兴修水利,不但使当地百姓摆脱了近40年的水患困扰,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重视税率的调整

程大昌认为税法关系到农民的收益和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程大昌以历史上的吴国为例,他认为吴国的繁荣就有赖于税率的调整,“吴有丁口钱,又计亩输钱,秉吴政宋丘说,徐知浩请减丁口钱,从之。由是江淮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3]221程大昌希望采取正确合理的税法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那么什么样的税法才是合理的呢?合理的税法要有合理的税率作保障,在税率方面,程大昌认为“十一为天下中正不刊之论也”。他还认为周税轻近重远,近者多役也,以轻赋而补多役,使之适平。这也就是说税率不能普天同一,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行合理有效的税率,这样平衡税役才能使百姓负担水平总体上一致。在税法的执行过程中,程大昌更是身体力行,为民减税,代民输税,竭力保护农民的利益,使他们保持生产和劳作的积极性。程大昌在任浙江提点刑狱期间,“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曰:‘大昌宁罪去,不可增也。’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大昌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1]161

二、甄选官吏,施行仁政

程大昌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他的吏治思想。程大昌曾任京官和地方官长达36年,长期的从政历程使他对南宋的吏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程大昌注重考究古代的典章制度,鉴于古,有资于治道。他认为唐太祖采取的任文官以制武官的措施有效地克服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是英明之举。“(宋)太祖于是州置通判,明诏州事取决焉,而武臣之为太守者,不得专执,圣见皆出乎此也。”[3]216“(宋)太祖用武臣为守而使文臣为通判,其意正与置文尉而换镇将同为一见也。”[3]217-218程大昌认为,统治者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武力割据局面的出现。

(一)甄选官吏,高薪养廉

程大昌认为,天下职任很多,常伯总率百官,常任谨戒百事,准人平处刑罚,三者关系到治乱,最为切要,如果举天下之大而能择人来任此三职,则无君道遂无余事。也就是说,天下之职,如果关系治乱的三个职位能够选择恰当的人,就能显著提高管理国家的效率。程大昌曾向宋孝宗提议,建议皇帝传下的旨意必须由三省复核方可执行,以防矫诏行为的产生。为此他引用汉朝石显的事例来说服孝宗。汉石显知道元帝非常信任他,先请夜开宫之诏。他日,故意夜里回来,称诏启关。或言矫制,帝笑以前诏示之。自是显真矫制,人不复言。朝中命令必由三省,以防此弊也。现如今被御前直降文书,皆申省审奏才能实行,以合祖宗的规范,还可以防石显之类的奸佞。孝宗非常赞同,接受了他的建议。此外,程大昌还认为只有好的官吏还不够,要保持吏治的清明,必须高薪养廉。汉宣帝时,因为“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2]59,“故其国中少廉吏”[2]59。而历史上的周成王虽然资质平平,但也成就了像周文王、周武王一样的伟大业绩,这是由于“其操纵之法尤当得要”[2]28才廉吏众多,吏治清明。

(二)重视仁政,恩威并施

程大昌认为统治者如果实行仁政,则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他以舜、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天下为例来说明仁政得以安天下。舜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此其赏中有仁也;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是其罚中有仁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喜中有仁也;文武一怒而天下之民安,怒中有仁也;故仁者之勇藏于无事之日而见乎不可不发之地。统治者如果以仁治国,并且使百姓体会其仁爱之心,那么就不用凭借武力来统治百姓了,天下也会治而不乱。“此所以见圣人期无刑之意也,及其未用而设警以先,则不待人畏而后知畏也……以其不犯者名其刑而使见者不及于犯,则力锯斧钺锥凿皆付之不用。”[2]25程大昌的吏治思想不但强调要重视仁政,而且还强调要仁治法治并用,统治阶级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衡量仁治和法治的轻重。如果只实行仁政会使统治太柔,易招致欺凌;而一味地实行法治则会使统治太刚,易招致反叛。程大昌主张统治者应该把仁政和法治结合起来,刚柔相济,恩威并施达到仁治和法治的内在统一。

三、厉行法治,制定规章

程大昌厉行法治,这是受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程大昌汲取了法家的思想,主张厉行法治,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考古编》中。程大昌认为治理犯罪要用重典,如果只是简单的惩戒不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对于严重违法的和屡教不改的更要严惩不贷。他还认为,如果是为了时局的需要,必要的时候无罪之人也是可以杀的,刑杀的主要功能就是惩戒,如果这一功能使用得当,就可以使社会安定。程大昌在任刑部侍郎时曾向皇帝进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1]162他认为,刑法是用来防止犯罪的,纵容犯罪并不是仁道所为。在审理案件中,他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审察罪犯如果确实可以赦免才去赦免,不能赦免的就要坚决依法行事,否则就是纵容犯罪。

程大昌在厉行法治的同时,还主张施仁政,他把法治和仁治结合起来,以期共同治理社会。他认为,仁治和法治并不存在矛盾,也无主次之分,在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实际需求作适当的调整,使之刚柔并济,恩威并施,这也体现了仁治与法治的内在统一性。

在程大昌看来,法治不但要和仁治结合起来,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治国更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就是法令条文。它能够规范国人的行为,并对其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如果违反这些规章制度就要受到刑法的惩治。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那么这个国家必定不能长久。

四、任用良将,严明赏罚

南宋政权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统一。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南宋的统治者,使其政权纷争频繁。朝中保守派以秦桧为代表,推行求和政策。他解除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并于当年除夕前夜杀害了岳飞父子。其余所有曾支持过岳飞、坚决抗金的文官武将,也纷纷被贬斥。宋高宗以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从此苟安于江南,与金人划江而治;而以陈亮、叶适为主激进派,则反对议和苟安,力主恢复中原,主张统一。朱熹也曾根据南宋的特殊形式提出 “定计、修政、攘夷”的策略。还有其他仁人志士也提出了一些救国之道。但是这些策略要么是照搬古人之论,与当时的社会症状不符;要么与时事相左,不能切中时弊;要么流于空谈,对当时的社会起不到好的实效。基于此,程大昌对现实社会作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朝野上下齐心为政,共救国难。南宋出现了短暂的安定与繁荣。程大昌是明确支持统一的。他在其著作《北边备对》中就隐寓经略西北的意向。在实施方略上,他“求贤纳谏,修政事”[1]161,并认为“不必他求奇策,以幸速成”[1]161。在程大昌看来,统一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不能急于求成,要求贤纳士,广修政务,蓄势待发,等待时机。

南宋的政治积贫积弱,统治者常年苟安于江南,醉生梦死,缺乏斗志;军队中有冗兵之患,缺乏战斗力。程大昌认为,要想振兴南宋的政治,增强综合国力,就必须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只有军队强大,国力才能强大,才能抵御外敌的侵犯。他主张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任用良将。将帅是军队的指挥者,也是军队的灵魂,只有英勇的将帅统领军队,才能够决胜千里。“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能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1]161他把训练士兵和“淮上筑城”相类比,他说淮上筑城再多,发生紧急情况时,也没有可以派守之人;要设立险要最好的办法就是训练士兵,只有训练有素的士兵才能随时待命,以应危急。然而要使士兵训练有素,就要任用良将,只有好的将领才能训练出好的士兵,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第二,要勤于练兵。他认为军队要勤于练兵,这样不但可以强化军民的忧患意识,使军队时刻保持最高的警惕;而且还可以防止军队官兵懈怠,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说:“今日诸军,西北旧人日少,其子孙伉健者,当教之战阵,不宜轻听离军。”[1]162他认为现在军队中的士兵来自西北地区的旧人日渐减少,可以在他们的子孙中选择身体强健者,教他们战法,而不应该轻易听任他们离开军队。程大昌一方面注重练兵;另一方面也注重扩充军备。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军队的散漫之忧,而且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以达到决胜千里之外。第三,要赏罚分明。赏罚是否公正关系到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只有赏罚分明才能调动军队官兵的积极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说:去岁完颜亮入寇,无一士死守,而兵将至今策勋未已。惟李宝捷胶西,虞允文战采石,实屠亮之阶。今宝罢兵,允文守夔,此公论所谓不平也。他认为去年完颜亮入寇之时,没有一个士兵死守,可是兵将至今仍记功不休。而李宝在胶西作战告捷,虞允文与敌兵交战于采石,二人实际上切断了完颜亮的路径。但是现在李宝却遭受罢兵,虞允文被贬至夔州。无功之人要求赏功,而实际上有功之人却被处罚,这是不公平的。他认为军队应该赏罚分明,公平、公正。不管是士兵还是将领都应该给予同样的对待,这样才能使将士对朝廷忠心不二,所向披靡。

五、程大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程大昌从小深受儒学的浸润濡染,既重视传统的训诂章句之学,又能倡扬义理解经的解释方法。因而,他在治学过程中能熟谙经典的掌故与文义,并能将之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提出并倡导有益的学术见解和社会治理措施。此外,程大昌不仅善于理论的阐释与倡扬,也能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他一生的官宦生涯中多次践履他的政治理想并取得了诸多成绩,深为百姓爱戴。周必大在《祭同年程泰之尚书文》中高度概括了程大昌一生的德才和政治抱负,曰:“惟公邻几之学,贯道之文,绝类之才,济世之心,出使典州功利在人。”在周必大的眼里,程大昌不仅是个才思敏捷、学识渊博的学问家,足智多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而且是以济世之心倡导经世致用的实践家,他曾多次请任地方官为民造福,使其才学用于社会实践之中。这也是儒家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就是不空谈,要实干,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用于社会建设和发展之中。程大昌的经世致用思想受到南宋统治者的重视,这些思想贯彻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程大昌的思想及学术活动对新安学派的形成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的著作受到当时一些学术精英的重视,在整个学术界占有一定的地位。此外,程大昌为官期间,还在徽州地区创办“西山书院”,召集当地学者开展讲学活动共同研讨学术问题,他还广收弟子并对他们传授理学思想,使得新安学派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卓有成就者后来还成为了新安理学的名家,如:黄何,字景肃,休宁五城人,登乾道丙戍(1166年)年进士,历任处州、岳州等知府。程卓,字从元,休宁会里人,任官至正议大夫。少时在程大昌的调教下潜心钻研经术,并领略到程氏思想精要,成为新安理学第二代人物中的姣姣者。朱升,字允升,号枫林,徽州休宁回溪人。朱升为学“以列圣传心为主,践履致用为工”,他一生以继承、弘扬、研究儒学为己任,并将儒家思想应用到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去。朱升晚年参加朱元璋的队伍,提出著名的“九言三策”(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并辅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弘扬了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

程大昌不但培养了大批的新安理学人才,他还注重研究义理,著书立说。程氏一生著作颇丰,这些著作所反映的学术思想丰富和充实了新安理学,为新安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新安学派先哲”。

[1]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2]程大昌.考古编[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3]程大昌.演繁露续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猜你喜欢
军队法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军队的4月1日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