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体系

2014-08-15 00:49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明特色生态

吕 力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体系,是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现状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根据本国国情,逐步提出和完善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1]。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之一。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组成部分

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生态文明建设最初是以环境保护运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讨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中国也参与了此次会议。同一年,罗马俱乐部又发布了《增长的极限》,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批判。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界定和论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正式提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我国制定《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96年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

我国颁布的这些文件都是与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相接轨的,切实履行了国际环保运动的义务和责任,是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践行者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我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财富的源泉。但是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加快、不合理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产生,使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受到了破坏。

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3]”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生存环境,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我国资源总量多,种类齐全,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分布不均。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基本国策。

(一)实现我国基本国策的现实途径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目前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现实途径,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坚持“两个优先,一个为主”的方针

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严重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系统循环的自身规律,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4]”基于这样的考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也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对自然开采和利用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的恢复速度。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教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个国家的国土资源对本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从自然界中占有肥沃的土地、丰富的鱼类资源、富饶的煤矿(一切燃料)、金属矿山等等,那么这个国家同劳动生产率的这些自然条件较少的另一些国家相比,只要用较少的时间来生产必要的生活资料。[5]”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海洋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主权。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对已经破坏的生态区域要进行修复,对存在潜在危机的生态区域要进行保护。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十八大报告指出:“资源节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基础”。[6]要促进陆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的节约,形成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结构。

要发展循环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坚持代际公平,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坚持代内公平,在利用自然资源、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的过程中,平等地享有地球资源,共同承担维护地球的责任。要研发新能源,以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7]。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无论是人还是动植物,在自然的环境中和社会环境中都是相互影响的。

为此,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要加快水利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修复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农产品的持续生产;加强水利建设能够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生态文明建设要发展绿色经济,生态产品的生产促进着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问提上,各国应该各尽所能,承担不同的责任。生态文明是全球的文明,不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文明,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真正的环境保护,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才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符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为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安排,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监管性的制度。主要是发挥政府监督与管理功能,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等;第二,以社会主义市场为依托来实现的制度。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第三,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从而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风气。制度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这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政府、市场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参与,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整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实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8]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仅指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环境,同时还包括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要想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没有了自然界,人类也将不复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目的就是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完成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而且将加深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出后,各地区纷纷开始建设生态文明区、生态文明省、镇等,发展生态经济,为建设美丽中国而积极努力。

(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资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产生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在资本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人们贪婪地追求着物质财富,“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资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下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9],人们在疯狂追求财富的同时已经被资本所异化,这并不是人类的本性,而是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的现代文化催生了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多多赚钱,大量消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使人们从这种观念价值中解放出来,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和生态价值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倡导科学发展观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们能够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在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实践证明,光靠工业文明不能保证人民的安定,社会的和谐,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类解放具有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把人从被资本异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根据国内的发展情况使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1][2][6][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305-306.

猜你喜欢
文明特色生态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