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2014-08-15 00:47姚春雷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社团大学生活动

侯 蔚,姚春雷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是党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班级和学生会等正式组织在密切联系学生、管理学生方面的功能面临新的挑战。与此同时,由学生自发组织建立并广泛活动于校园内外的大学生社团以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将学生组织在一起,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与载体。大学生社团以其众多的数量、丰富的活动日益成为校园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对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社团的地位与功能,及时把握与调整社团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必然会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做出积极贡献。

一、大学生社团发展与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有效契合

1.大学生社团有助于催化问题消解,缓解矛盾冲突

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春与活力的象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与发展潜力。同时,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也决定了他们是易冲动、情绪化的一个社会群体。由于社会阅历较浅、缺乏辩证的理性思维能力,更容易受到多元价值取向的袭扰。在信息与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激荡,如果缺乏科学、健康的引导,大学生会容易迷失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成为校园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由于大学生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与多变性的特点,完全依靠学校的正式组织则难以满足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而大学生社团因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共同的兴趣意愿、自主的参与形式、自律的行为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活动内容,无疑成为满足大学生多种需求的重要媒介。同时,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自主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一个释放压力、沟通分享,与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交流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多层次性、多样性、群众性与辐射性的特点,大学生社团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将其注意力和充沛精力转移到学习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从而起到化解矛盾、缓释冲突,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作用。

2.大学生社团有助于促进文化凝聚、引导合理诉求

相对于其他学生干部而言,大学生社团干部是最贴近学生、最受学生信任的学生群体。作为学生的代言人,社团干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及时了解社团成员的思想动态,收集他们所关心和反映的问题,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的合理诉求,进而增强社团凝聚力,起到统一认识、化解矛盾、促进稳定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社团可以成为维护校园稳定的主要对象和依靠力量。

任何事物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样,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也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等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大学的发展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加以引导与克服,涉及大学生社团发展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事物的发展存在其两面性,大学生社团可以成为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但是如果不加以重视、管理失效、扶持和引导不善,也可能成为校园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社团可以在凝心聚力,促进校园文化凝练,弘扬良好社会风尚方面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二、目前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困境分析

大学生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校园的和谐稳定。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团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制约其发展的困境与挑战,影响社团的科学发展,也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大学宽松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使大学生社团在种类和数量上日益增多,社团人数不断上升,也伴随着不同类型的社团数量所占比例失衡。娱乐型社团比例过大,理论学习型社团日益减少。各社团之间也存在发展参差不齐的现象,社团活动在层次、质量、影响方面的差距较大。有的社团完全凭一时热情所立,虎头蛇尾,难以维继,进而影响社团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浪费了有限的社团资源;有的社团一味追求社团规模的扩大,不能根据社团发展的现实情况考虑问题,影响社团活动的质量,也影响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缺乏外部环境的足够支持以及社团内部的管理不善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社团外部支持欠佳

1.管理机制方面

面对当前社团数量较多,成员庞大,而发展水平又参差不齐的现状,学校一般对社团的成立和活动的开展并未按照既定章程进行细致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因而又会直接影响到对社团进一步的指导和评价。由于对社团内部的组织架构、文化定位以及后续活动的开展难以进行有效的了解与反馈,容易出现社团名称混乱、会费乱收、活动低效等现象。大学生社团一般挂靠学校或学院团委,通过成立校级或院级社团联合会对社团进行二级管理。校团委虽然可以更好地把握社团发展方向,给社团以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但由于校团委还承担学生会等正式学生组织的指导工作,承担大量的行政组织与宣传工作,投入到社团建设上的人力、物力只占到一小部分。社团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较多投入,也需要教务、后勤等学校其他部门的积极支持与通力合作。同时,社团指导老师在指导力度、指导效果上良莠不齐,也会影响社团的稳定与发展。

2.评价体系方面

虽然各学校均制定了相关的社团评价体系,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缺乏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在社团评比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静态的活动材料进行评比,对动态的社团活动和社团内部管理的绩效未能进行科学的评价。相当一部分社团为了获得较好的评价结果,往往只顾做表面工作,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社团活动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难以发挥社团积极主动的正能量。大部分社团过于重视其能不能获奖以及获奖的层次,而忽略社团运行的内部凝聚力、社会影响力以及活动质量等软实力的提升。评价体系的不尽完善也容易误导和影响社团的成长。

3.资源支持方面

由于对大学生社团的地位与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容易产生对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社团活动经费来自学校的行政经费、社团会费和外部赞助,其中主要来源于后两者。但由于社团会费的收取非常有限,而外部赞助的难度又日益加剧,因此,社团活动经费经常是捉襟见肘。大多数社团都难以有自己经常的活动场地,更谈不上工作场所,致使有些社团有心无力,难以举办优秀的社团活动,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为了争取活动经费,有些社团只好牺牲社团活动特色,迁就赞助商,以获得部分活动经费,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社团发展出现较为浓厚的商业化倾向。

(二)大学生社团内部动力不足

1.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成立的学生自治组织,但大多数社团成立之初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科学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尚未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对社团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定位欠缺。社团内部往往出现管理制度松散,社团发展缺乏稳定性、延续性,社团文化难以积淀与凝炼,社团自身凝聚力难以形成等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自身定位与管理规范,大学生社团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开展一些与社团宗旨不相符合的娱乐性活动,不仅不利于社团品牌文化的形成,也难以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的社团虽然有比较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但由于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相应的可操作性,难以与后续发展的社团文化有效融合,在社团内部难以形成共鸣,影响社团向心力的凝聚,不利于社团的健康发展。

2.社团成员不够稳定

由于大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较强,加之较为宽松自由的社团管理制度,致使社团缺乏相应的约束力与向心力,社团成员因个人喜好的波动而造成人员的流动性日益加大。有些社团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实行,实际约束力微乎其微,形同虚设,社团活动的计划、执行力得不到相应的保障,都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大多数社团干部在创立社团之初可能具备一定的特长,但并未都接受过专业的管理培训,对社团的组织建构和管理并不具备专业素养,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表现为较强的依赖性和较差的独立性,突出表现出自身能力的不足。特别是在社团干部的梯队建设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社团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社团发展后劲不足。有些社团往往会因社团负责人的更换而深受影响,发展状况时起时落,较难完成社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活动质量不够完善

社团文化的凝炼与传承需要通过社团活动来推动,缺少高品质的活动内容,就会影响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与执行力,社团也难以凝心聚力。当前,许多社团开展的活动并没有以自身的社团文化与特色为基础,而只是片面追求活动的意义。社团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缺乏深度与创新性,往往是为了达成某一主题,开展一些重在形式的活动,对社团活动的总结与考核总是刻意迎合管理部门的意图,而缺少更深层次提升活动质量的研究。社团活动的管理制度由于不够明确、科学,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难以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也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反馈和应对,不利于活动质量的提升与品牌的形成。此外,社团活动如果不能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就会缺乏活动的现实针对性,影响社团的创新活力与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社团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社团引导,以方向促发展

1.构建核心能力发展模式,增强社团生命力

对于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学校应充分认识其地位与作用,加大对社团的引导力度,使大学生社团更加规范、有序、和谐,逐步形成团委指导、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社团充分自主发展的局面。严格规范社团审核工作,制定详细合理的审查细则与程序,对新建社团的后续发展和品牌定位进行引导,管控适度。构建社团核心能力发展模式,有效整合社团资源,注重不同类型社团的发展特色,保持社团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增强社团发展的生命力。健全社团管理办法,使社团的成立有章可循、社团的运行有据可依、活动的开展井井有条,从而形成社团发展规范、有序的良好态势。

2.构建质量管理模式,提高社团活动美誉度

明确社团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注重活动的开展过程。社团应具有明确的宗旨,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并立足于社团发展的实际,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使其更加贴近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近年来,大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日渐理性,不再只是凭一时的热情,不加选择地参加社团,而是更加注重社团在培养自身兴趣、扩展求知领域、拓展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功能。希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积累社会经验、缩短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为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因此,社团应在群体凝聚、文化定位、社会化程度方面下功夫,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凸显自己的发展特色。构建质量管理模式,在提升社团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上,不断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良性互动的局面。同时,社团规划的制定不应只是一位或几位社团干部埋头制定,而应该在社团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广泛听取社团成员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付诸实行,这样的社团规划才更加科学合理,社团活动的美誉度才会与日俱增。

3.构建品牌定位模式,提升社团影响力

文化是社团的灵魂,品牌是社团的标志。社团活动要紧紧围绕社团的品牌文化来开展,构建品牌定位模式,提升活动的层次和深度。社团的文化品牌是在校园文化的引导下,立足于社会现实,并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形成与定位的。在社团建立初期,就要对社团的文化品牌进行合理定位与描述,将诸如社团宗旨、内部规章制度等核心文化的概念进行合理地阐释与概括,并体现在社团标志、社团口号等外在形象上。优秀的社团必须有优秀的品牌活动,才能更富有生命力,而优秀的品牌活动源于不断地创新与实践。一方面,积极推动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他社团的先进经验,以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社团与其他学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正式组织在组织开展活动方面的经验,以提升社团活动的影响力与作用,促进社团的创新发展。

(二)增加社团支持,以帮扶促自主

1.加大对社团的投入,促进社团自主发展

社团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应在政策与物质上给社团提供保障,从经费、场所以及人员上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在现有学校活动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分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团发展所需的活动场所,学院的相关配套设施也应对社团开放,以更好地支持社团的发展。在社团指导老师的配备和选择上,可以尝试改变以往由社团负责人找学院老师进行指导的局面,转变为由社团申请,在学校统一选拔并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全校范围内推荐最专业、最适合的老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指导老师因所带社团过多而难以进行有效指导的局面,也可以更加合理地整合利用学校资源。学校社团管理机构对指导老师的工作也应进行一定的评估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指导老师进行调整,以防止有些指导老师只挂名,而不进行有效的指导工作,从而影响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

2.完善社团评估体系,促进社团和谐发展

评估体系对社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影响社团的发展层次和美誉度。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卓有成效且能客观反映社团发展水平的评估体系,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社团整体发展的水平和层次。首先,评估体系的内容要动态涵盖社团活动的各个环节,对社团的现状及时了解与反馈,不仅要对社团评比的年度材料进行审核,更要有对诸如社团品牌文化、社团凝聚力、社团影响力等软实力的评估。特别要将指导老师的客观评价意见和指导工作纳入评估体系,用以对指导老师的工作进行客观监督。其次,要引入合理有效的社团竞争机制,充分激发社团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推动优秀社团“走出去,引进来”,通过与全国其他高校社团的交流评比,充分认识自身的实力与竞争力,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其他社团发展的先进经验,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现优胜劣汰。再者,将对社团负责人和主要社团干部工作的评价纳入整个评估体系中,及时了解和反馈社团干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社团干部的综合素质,以保证社团的平稳运行。最后,社团的评估标准,不能只注重社团的获奖情况和活动数量,而应该把评估的重心放在激发社团成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成就方面。

(三)创新社团管理,以制度促稳定

1.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社团规模的不断扩大,社团管理的难度也逐渐增加,社团成员的流失率不断升高,影响社团发展的稳定性。某些社团发展出现行政化倾向严重的现象,社团干部过多,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建立机构精简、分工合理、社团干部协调合作、各尽其责的组织架构,对社团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建立富有成效,优势互补的核心团队,发挥高效的领导作用。在领导干部的选拔和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要切实立足于社团发展的现状和社团品牌的发展特色,切忌贪大求全,照搬其他社团的组织架构。

2.建立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团的高效稳定运转,同样需要合理高效的内部规章制度。特别是社团发展的自主性、自发性比较强,较之其他的学生正式组织而言,缺乏一定的约束力,要更加重视对社团成员的管理和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通过社团大会加以讨论和公布,在得到大多数社团成员的认可之后,严格执行。建立内部考核和奖惩措施,一方面可以作为评奖评优的事实依据,另一方面可以调动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产生约束力。制度不同于管制,制定的制度要力求科学化、规范化,注重大学生社团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3.建立高效的培训制度

大学生社团的运作通常与社团负责人和主要社团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社团管理机构需要将社团主要学生干部的培训计划纳入到整个社团管理体系中,形成常态化的培训与考核机制。通过制定系统、详细的培训计划,突出特色,使社团负责人认识到社团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社团的发展符合校园文化的主色调,使社团干部能够在社团的具体运行中,学会管理,学会用人,促进社团的稳定发展。此外,社团内部也可定期开展对领导团队的培训,社团接班人的培养要制定连续的计划,使得社团的发展后继有人。

综上所述,通过规范与完善大学生社团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志愿意识,发挥社团组织优势,能够实现大学生社团发展与高校维稳的有效契合,拓展高校维稳的有效路径,增强高校维稳的效果。通过提高大学生社团的美誉度、健康度与满意度,增强大学生社团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使学生与社团、社团与学校、社团与社会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将社团成员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为社会奉献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社团发展应与学校发展相结合,与社会、国家发展相统一,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校园的安全稳定、社会的平安和谐、国家的美丽幸福。

[1]姚洪章.谈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3).

[2]宣言,陈文娟.基于SWOT分析法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4).

[3]刘大余.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纵横谈[J].社团管理研究,2011,(9).

[4]杨超.大学文化视阈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5]侯蔚,姚春雷.大学生社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6).

猜你喜欢
社团大学生活动
缤纷社团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K-BOT拼插社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