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俊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有一点“辣味”,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出出汗。(3月19日《人民日报》)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民主生活会环节,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就要求每位领导干部都要严于解剖自己,勇于批评别人,坚持讲真理不讲情面、讲党性不讲关系、讲原则不讲私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主生活会真正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起到让每个领导干部都“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作用。
但是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少数领导干部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心存顾虑,担心批评火药味太浓、问题暴露太多,上级会认为班子内部不团结、不和谐,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而且影响单位形象。在他们思想深处,有着深重的得失之虑,生怕在上级那里丢了分、挂上号,在同志之间伤了和气、扫了面子。所以,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时轻描淡写,“药力”大减,让批评和自我批评表面看起来炮声隆隆,实际上却走了样、变了味,放的全是“礼炮”“哑炮”“空炮”;表面看态度诚恳、决心很大,实际上避重就轻、浅尝辄止。这种批评像阳光下的气球,五彩缤纷,却一戳就破,除了侥幸蒙混过关,起不到什么作用。试问,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连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都不敢拿起,干起工作来又如何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呢?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有一点“辣味”,就是在提醒和告诫我们,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不讲脸面、不讲方寸、不留人情,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触动灵魂,真正让人感到抓住了问题,击中了痛处,好似辣椒之味,令人难受、令人难吃、令人难咽。而一旦吃了,便可以“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实现“治治病”之目的。
当然,有人可能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辣味”多了,会不会让人难以接受,影响团结。其实不然,批评与自我批评只要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搞人身攻击,不侮辱人格,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治病救人,就能够让人接受。即便有人一时感到辣味太浓,难以下咽,我们也要多点耐心,就像吃辣椒一样,多数人面对中肯的批评时都会经历一个从接受不了到欢心接受,从听了气愤到心情舒畅,也就是从“太辣了”到“不怕辣”,再到“辣不怕”,最后慢慢地感到“怕不辣”。而一旦我们把“辣味”真正吸收了,溶进血液里,便会起到强心健体的奇效,就会转化为一个人的精气神。那个时候,“辣味”就成了“甜味”、“品味”,就成了我们醒脑提神的必备之物,让我们产生无穷无尽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