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水务局
(一)年度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一是1.2万hm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完成1.53万hm2,为年度任务的127.89%。二是农田实灌面积5.07万hm2目标任务完成5.08万hm2,为年度任务的100.2%。三是提高5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标准目标任务完成7.3万人,为年度任务的146%。四是地下水位止降回升1m目标任务完成1.08m。五是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5.21%。六是省政府下达的重点工程12.18亿元的投资任务完成12.20亿元。七是安全生产发展稳中向好,全年没有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二)水保生态治理成效明显。理顺水保监督管理机构,转增全额事业编制18名。开工建设的4座淤地坝目前3座已竣工;3条重点小流域工程全部竣工。小店区李家庄小学被列为全市“水土保持教育示范基地”;由水利部组成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考核评估专家组,对娄烦县神堂沟67座小流域坝系工程进行了考核,以95分的高分通过;娄烦县淤地坝“一坝一人”和“一坝一表”管护体制的做法受到省部领导的肯定,在全省推广并在水利部网站专题报道。
(三)水资源管理初现成效。太原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正式组建。开展了全市工业现状用水量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现状调查,启动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分解,制定用水效率指标控制体系,实施用水总量控制,下达《关于加强太原市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自备井监管工作的通知》,对全市365个自备水源取水单位进行核定,对全市220个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进行维护与监测,水资源费征缴任务超额完成。太钢集团、山西大学、山大商务学院、迎泽宾馆等一批节水型示范单位初步建成。
(四)依法治水进程加快。荣获“全市依法治理示范单位”,是全市4个获此荣誉的市直单位之一;颁布10年的《太原市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太原市兰村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经重新修订,于8月1日由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9月1日起施行。出台《太原市水务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介机构目录库管理意见》规范性文件,对85人的行政执法证进行了年审。行政执法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梳理行政强制事项16项;开展专项行政执法检查2次,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检查120余次,查处水事违法案件35起,罚款14万元。在全市组织的“依法行政”宣传月活动中,荣获“依法行政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单位,“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
(五)安全工作稳中向好。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制定下发《太原市水务局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实施方案》,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组成7个工作小组,分6次,对23个局属单位、10个县(市、区)水务局、5个重点水利工程项目、15座水库、168座淤地坝、121个单位进行了“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检查。填写安全检查记录表1000余份,提出整改措施16条。54处安全生产隐患全部整改,整改率100%。
回顾2013年工作,成绩的取得,我们感到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靠各级领导的大
力支持。国家政策对水利的倾斜以及省市领导、省水利厅对太原水务工作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为全市水务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了原动力。二是靠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班子成员分工合作、协作办事、团结和谐、共谋发展;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奋力拼搏。局系统上下形成人心思上、人心思干的工作局面,为水利改革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靠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倡导“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高度重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强化机关内部建设,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四是靠科学的工作方法。按照“对标一流定目标、一事一表作计划、调度例会抓落实、活力曲线抓考评”的精细划管理模式,对水利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落实责任,件件落实到人,使之成为局机关的一种工作常态和习惯方法,提高了执行力。
一要扎实开展好群众性路线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全精神,牢牢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落实“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坚持聚焦“四风”问题,完善各种制度措施,密切联系群众,全面改进工作作风。
二要全面推进城市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努力推进东西边山生态治理、汾河南延三期、河道水利工程。继续加快晋阳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速度。
三要继续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安排、早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减少旱灾影响和损失。
四要加快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体系。严格落实“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标准,全面开展节水型单位的创建工作,大力推广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和生活节水工程示范建设。
五要不断巩固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广膜下滴灌技术为主,提高农村水利灌溉效率;以推行坝滩联治为主,提高基本农田标准;以修复小型农田水利为主,提高农田灌溉便捷性。
六要切实抓好水利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认真抓好重点领域和环节、关键场所和部位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四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