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珂 王 虹
(1.泸州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四川 泸州 646000)
泸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酒城。在丰富多彩的泸州文化中,酒文化最为深厚、最具特色。泸州拥有众多的白酒品牌,而泸州酒品百花园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当然就是泸州老窖。泸州老窖因为产于泸州而得名,伴随着泸州城市发展而逐步壮大。同时,发展起来的泸州老窖公司不仅对泸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而且也对泸州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品牌推广、城市知名度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史记》记载,泸州西汉时即置为江阳郡。自公元535—547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取消江阳郡置泸州,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泸州酿酒,肇自远古。根据泸州地区出土的文物考察,泸州酒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是真正与泸州老窖相关联的历史却是从宋代开始的。历史记载显示,泸州酒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都得益于泸州城市经济发展奠定的基础。
宋代出现了中国经济中心南移,长江流域的繁荣超过了历史上的黄河流域。据《永乐大典》和地方志记载,宋王朝始在泸州设立市马场,使泸州成为“三省通衢”的茶马盐酒等物资集散地,这个巴蜀与吴楚交通的第二大港口,与成都、重庆鼎足而立。泸州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泸州酿酒业的繁荣。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泸州已是全国每年征收商税税额在十万贯以上的26个郡州之一,每年泸州征收的酒税就在1万贯左右。据《宋史》载泸州等地酿有小酒和大酒,“自春至秋,酤成即鬻,谓之小酒。腊酿蒸鬻,候夏而出,谓之大酒。”[1]宋代开始生产的“大酒”便是今天泸州老窖大曲酒的前身。
泸州酒文化的宋代遗存,却被宋元之际长达半个世纪的蒙古定蜀战争所破坏。直到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起朱明王朝以后,酒城泸州才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明仁宗洪煕元年(公元1425年),窖藏酿制的泸州大曲工艺日臻完善。《泸县志》载:“酒,以高梁酿制者,曰白烧。以高梁、小麦合酿者,曰大曲。”[2]到万历年间,全城已拥有曲酒老酒10个。当年泸州酒业的发展使今天的泸州人拥有了现存最完整的具有400多年悠久历史的老窖窖池。1958年,国家轻工部组织来自全国的有关专家,对泸州老窖大曲的酿造工艺和老窖窖龄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专门考察,一致认为这些老窖建成时间在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这也成为泸州老窖公司后来推出高端白酒品牌“国窖1573”的缘由。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前后,“舒聚源糟坊”开业。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增建4个酒窖,其大曲酒脍炙人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舒聚源糟坊”改号为“温永盛糟房”,有大曲酒窖10个,其中6个建于1650年左右,4个建于1750年左右。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祯整饬四川盐政,在泸州设立食盐官运司,统一管理销运全川和滇黔和湖广等处盐务。泸州城下十余里江面停满过往盐米商船,呈现出张船山诗中“城下人家水上城”的繁荣景象。泸州400年老窖大曲酒的生产就在这样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稳步发展起来。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泸州可考的酒窖年产量超过10吨。到辛亥革命前夕,泸州城里已遍布酒窖,以温永盛、天成生为有名,年产曲酒达240吨以上。
1951年至1952年间,组成春和荣、温永盛、定记、曲联4个联营酒社,联合12家作坊继续生产。1952年以金川酒厂为主吸收未参加联营的17户酒坊成立四川省专卖公司国营第一曲酒厂。1955年将4个联营酒社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酒厂,其第一曲酒厂改为地方国营酒厂。1960年两厂合并为泸州曲酒厂,1990年易为泸州老窖酒厂,1994年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上市,2000年泸州老窖集团公司成立。就这样,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变化发展和泸州经济发展,泸州老窖经过了50年代公私合营、80年代规模扩张、90年代改制创立上市公司和21世纪初成立集团公司等4次大的跨越和发展,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的规模和著名的白酒品牌企业。
从泸州酒业发展史不难看出,酒业发展除了要具备白酒酿造所必需的天气、地形、温度、湿度、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外,酒业发展总是受国家政治形势、经济政策的影响,随着泸州城市发展而发展,随着城市经济衰败而停滞。酒因城兴,城市经济决定着泸州老窖酒业发展的步伐和命运。
换一个角度和层面来看,当酒业发展起来并形成白酒品牌之后,必然又反过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美誉度。
四百年老窖大曲,在数百年间曾以自己的高格优质赢得广泛的赞誉。明代大诗人杨慎对泸州酒城一往情深,在畅饮泸州美酒后唱出“江阳酒熟花如锦,别后何人共醉狂”[3]的醉时歌,吐露醉卧泸州的情愫。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来到泸州,一口气吟成了四首诗,其中两首题作《泸州》的七绝,写尽了两百多年前的酒城风貌,传诵至今,成为吟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古绝唱。“衔杯却爱泸州好”,这些诗词都是因为泸州老窖酒好才引得诗人诗兴大发,吟唱的诗歌经过文化传递自然就提升了泸州作为名酒产地的名气。
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泸州老窖大曲酒荣获金质奖,称誉世界。1916年除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在泸州深情写下诗句:“护国军兴事变迁,烽烟交警振阗阗;酒城幸保身无恙,查点机韬又一年。”[4]从此泸州以酒城命名。1952年在全国首届评酒会上,泸州老窖大曲酒与茅台、汾酒、西凤酒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酒,以后在历届全国评酒会上,泸州老窖特曲酒都蝉联国家名酒称号,被定为全国浓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并将浓香型白酒称为“泸型”酒。可见,泸州老窖因其品质优良得到世人认可和赞同,人们在认可、品尝老窖名酒的同时知晓、了解泸州,泸州老窖成为泸州城市的一张最为靓丽的名片。
泸州作为中国酒城,在城市发展建设道路上始终把酒业作为支柱产业。从1983年3月,省辖泸州市成立时提出的“天长地酒”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结构,酿酒是四大支柱之一;到2008年提出的“四个四”发展战略,包含了大力发展酒业,建设酒业集中发展区等;2011年底,泸州市提出了“156”发展战略,更是把“建设现代化酒城”作为首要的“一大战略目标”。近年来泸州更是把酒业作为“一号产业”,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的“千亿白酒产业集群”,抓“大”聚“小”,走集群发展之路。
2013年,泸州全市白酒产量145.3万千升,占四川白酒总量的43.2%和全国产量的11.8%;实现销售收入723.7亿元,占四川全省白酒总额的40.4%和全国白酒总额的14.4%;白酒产业利润约占四川全省的39.6%和全国的12.1%;酒业增加值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9.1%。[5]酒业成为泸州经济的第一大支柱和第一大税源。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酒业“龙头老大“的泸州老窖更是一枝独秀,全年白酒销售收入达到320.6亿元,成绩突出,居功至伟。
作为现代企业的泸州老窖酒业集团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推广:一方面是企业和产品品牌的推广。1996年泸州老窖明代窖池群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作为浓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泸州老窖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1573国宝窖池群”并称为泸州老窖的文化遗产双国宝。在企业产品上,坚持“国窖1573”与老窖特曲“双品牌塑造、多品牌运作”的品牌战略:继续“国窖1573”奢侈品品牌塑造,进一步提升“国窖1573”品牌金字塔塔尖高度;继续强力打造泸州老窖品牌厚度,实现价格向价值回归。以“国窖1573”品牌引领品鉴风尚,以泸州老窖品牌传承千年文化。另一方面是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文化、关注民生、关注环保、关注公益,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用实际行动服务行业、传承文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参与灾后重建等一系列公益活动让泸州老窖赢得了社会的尊重[5]。泸州老窖企业形象的提升,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泸州的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内核。酒城泸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泸州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美酒文化是市民认可度最高的本地特色文化。经过多年来的历史积淀和积累,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泸酒文化在泸州根深蒂固,并逐渐花繁叶茂。
泸州酿酒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在新中国,与悠久的巴蜀文化一脉相传。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泸州美酒通过物质产品形式为泸州赢得了美酒飘香的口碑,奠定了泸州作为酒城的基础。泸州老窖大曲酒也给历代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形成了丰富的泸州诗酒文化,并通过泸酒文化的传承,使得酒城泸州美名远扬、代代流传。如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6],北宋诗人唐庚的“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7]等诗句,描绘出了泸州酿酒、家家饮酒的习俗。明代大诗人杨升庵的“花骢小市频频过,落日凝光缓缓归”[8],展现了诗人夕阳中在小市喝酒后缓缓归家的情景。称为“巴蜀第一才子”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的“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9]再现了泸州酿酒业的兴盛。这些诗酒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颂,让千千万万没有到过泸州的人们对这个美酒飘香的城市充满了期待和向往,美酒文化让酒城泸州的美名在地域上传遍大江南北,在时空上世代相传,也使泸州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城市。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更是一种特殊的载体,酒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达的酿酒业、潮湿的气候特征使得泸州人养成了爱饮酒的习俗,并在饮酒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餐桌饮酒文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粗犷豪迈的酒风酒品成就了泸州人的耿直好爽。泸州地处巴文化和蜀文化两大地域文化的交错区,但在地理位置上较之成都而言,泸州离重庆更近,而且在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活习性、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都与重庆更相似。泸州酒文化中的耿直豪爽很符合巴文化的气质。同时,由于泸州地处“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南部,在交通不太便利的古代,泸州人与外界联系和接触不易,形成了泸州人善良勤劳、热情好客的个性,而且这种好客也总是与酒有关,素有“无酒不成席”“客人没喝醉,主人没招待对”等说法。千百年来,泸州美酒滋润养育了泸州人,异彩纷呈的酒文化也渗透感染着泸州人,影响和成就了泸州人的鲜明个性特点。
随着泸州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逐步认识到加强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和建设,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加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泸州市各届政府都已经认识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性,不断提出以酒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建设计划。2011年,泸州市提出“156”发展战略,确定了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的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酒文化这一核心要素:一个是“中国酒城”的城市品牌定位。泸州市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但泸州却拥有“泸州老窖”和“郎酒”两大中国名酒,是一座美酒孕育的城市。在美酒浇灌中发展、延续和传承下来的美酒文化是泸州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特色和亮点。正是以酒文化为内核,泸州市拍摄制作了《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宣传短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等平台播放,展现了酒城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鲜明个性,在公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得“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城市品牌得到深入推广和快速传播,迅速扩大了泸州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另一个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也最终需要借力酒文化。城市现代化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酒类制造业一直是泸州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而且经济贡献居于首位。但近年由于受经济放缓、限制“三公”消费、禁酒令的影响,白酒产业出现下滑趋势,对泸州城市现代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当前要从困境中求得突破,仍然需要借助和依靠酒文化。要反思前阶段白酒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观念异化和文化扭曲,倡导积极健康的酒文化,改变酒业发展中追求高价定位战略和白酒消费奢侈化攀比现象,使白酒重新回归到大众化消费,使普通老百姓真正成为消费主体。这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老百姓收入的大幅增加,必然促进白酒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而能够使白酒产业走出发展低谷,走上快速健康发展道路,进而促进泸州城市现代化建设。
酒以城名,城因酒兴,这是泸州城市与泸州老窖互动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写照。其中,酒文化既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又已经逐步融入了城市的血脉,成为泸州城市文化的主线、特色和亮点。
[1]四川省泸县县志办公室.泸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9.
[2]王禄昌,等.泸县志(卷3)[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3:362.
[3]杨慎.升庵遗集(卷11-18)[M].古桂山房藏板道光甲辰影明版重刊:160-161.
[4]晏满玲.朱德早年诗与酒城名称[J].四川文物,1993(1):70.
[5]刘强.加快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的思考[EB/OL].[2014-03-23].http://www.yzqmjw.com/news_detail.asp?proid=8719.
[6]黄庭坚.黄庭坚全集(第2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566.
[7]唐庚.眉山诗集(卷9)[M]//四库全书(第11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17.
[8]杨慎.升庵遗集(卷19—26)[M].古桂山房藏板道光甲辰影明板重刊:7.
[9]赵云华,等.张问陶诗选注[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