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古县水务局,山西 古县 042400)
古县位于临汾市东北部,国土总面积1026km2,辖7个乡镇,111个行政村,506个自然村,总人口9.6万,其中农业人口7.56万。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辅以薯类、烟叶、豆类。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8°C,无霜期187d,多年平均降水量558.5mm,年蒸发量1833mm。全县水资源总量6902万m3,其中地表水5775万m3。可利用水资源量1015万m3,其中地表水516万m3,地下水509万m3。
全县现有小型水利工程129处,其中自流灌区23处,小型泵站17处(有11处小型泵站设施损坏,设备不复存在,目前运行的有6处),装机台数7台,总装机容量104kW。建人字闸89处,受益范围覆盖5个乡镇20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有效灌溉面积1066.67hm2,实际灌溉面积486.67hm2。小型自流区有效灌溉面积406.67hm2,实际灌溉面积126.67hm2。灌溉水源均为地表水。
古县小型自流灌区和泵站大多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规划设计不合理,工程先天不足,加之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中未能很好地更新和维修,长期带病运行,工程老化程度严重。有些水源已经枯竭,仅有一些固定渠道,且渠道都是土渠,跑、冒、滴、漏严重。灌溉方式基本是传统的大水漫灌,节水灌溉发展缓慢,部分水浇地变成了旱地,产量大幅下降。
受“重工业、轻农业”思想意识的支配,多年来,公路、铁路、城乡建设和厂矿企业建设占用了大片可灌溉农田,加之厂矿企业对水源的污染和水环境的破坏,导致农作物产量锐减,部分农民放弃耕作到外地打工维持生计。
古县属山区,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地块较小,很难形成规模,难以与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挂钩。即使争取到有限的国家项目投资,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配套资金筹措困难,农民群众自筹不到位,导致工程不能按时开工,施工质量低下,预期效益难以发挥。
从事水利工作的工程技术力量薄弱,不能对农民及时进行技术指导,致使农作物不能丰产增收,部分农民对种植农作物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五马水库是临汾市引沁入汾跨流域调水的重点工程,设计库容540万m3,年调节水量6000万m3,输水下游为古县的五马村和偏涧村。依托五马水库,尽快疏通原有渠道,加大投资把原有的土渠和无防渗的石渠改造成节水的防渗渠和U型渠,在能控制灌溉面积的地势较高处建一些调节池。经测算,大约可恢复和改善五马村和偏涧村的灌溉面积33.33hm2,并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67hm2。五马村和偏涧村工业污染较轻,适应农作物生产和发展蔬菜、瓜果大棚,如配套膜下滴灌和微喷,玉米每公顷产量可比旱地增加11250kg。如种植经济作物,效益更加可观。
1997—2007年间,古县建了许多人字闸,主要分布在石壁乡和旧县镇,共计50余座,由于当时投资较少,建设标准较低,经过多年运行,部分人字闸被淤积和冲毁,目前大多是带病运行。针对人字闸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把带病运行的工程进行全面维修、加固,保证正常运行,然后配套灌溉工程,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工程发挥应有作用。
古县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北部发展煤焦业,南部发展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根据这一思路,在南垣乡和旧县镇的塬面上建设了核桃林和特色经济林。由于技术、管理和水源等问题,经济效益不明显。县政府决定在塬面上建设一批旱井蓄水工程。具体规划为:在沿塬面上的公路两侧,每500m建1座容量50m3的旱井,再配备相应的抽水设施,发展节水微灌,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全县发展特色产业。
就目前的灌溉设施来看,客观因素是建设质量不高,主观因素是管理重视不够。要想从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依靠地方政府强力推进,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长期抓下去,切实抓出成效。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把节水灌溉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政府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市级下达的农田灌溉面积考核指标,逐级把任务落实到各村各户,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推动这项工作有序进行。
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强烈的公益性。资金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农民自筹能力差。建议县财政在国民经济预算时将水利工程纳入本级预算,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农民是水利工程的受益主体,建议在建设规划设计前期阶段和项目上马阶段,广泛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去,真正发挥主人翁作用,促使他们主动搞好工程管理,使工程良性运行。
目前,古县农田灌溉正由传统大水漫灌向膜下滴灌转变。但由于农民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严重落后,迫切需要加强学习,尽快掌握节水灌溉技术。建议水利部门定期组织农民实地参观学习与技术培训,同时聘请资深专家实地跟踪指导,使当地农民真正掌握先进的水利工程使用管理技能和经验,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