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农村地区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来自湖南省桃江县某村的调查

2014-08-15 00:44:08詹花秀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养老农村生活

詹花秀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我国1999 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将进入老龄社会。众所周知,养老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根据我国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从2000 年的12. 65 亿增加至13. 39 亿。其中,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 26%,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8. 87%,两者均超出国际社会对老龄化社会所做出的人口比例界定。根据目前我国人口变化趋势,到2020 年,人口总量将增至143446 万人,65 岁以上老年人将升至11.8%。[1]2010 年湖南省65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2万,占总人口的9.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91 个百分点,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2]2013 年,中国60 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1:4.9,如果按现在的趋势,人口政策没有太大变化,到2050 年,退休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高于1.6:1。[3]养老问题将成为困扰我国政府及居民的一大难题。养老问题不解决好,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城镇突出的养老金不足问题相比,农村的问题更为复杂,除了经费来源不够外,农村老人多,老人占比相对于城市更大,空巢老人的医疗、精神需要、生活护理问题更为突出。

一、偏远农村地区养老现状

养老主要包括经济来源、精神关怀、医疗护理等几个方面,不同年龄层次和身体状况的老人,对养老有不同的需求侧重点。

(一)老人基本生活能维持,但生活质量不高

就笔者对偏远农村的了解,因为农村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年纪在50 岁以上甚至是60 岁以上的人。笔者对老家所在的桃江县大力港镇栗山河村老桥埠小组的调查统计,全组有户籍人口76 人,常住农村人口20 人,其中小孩3 人(全为学龄前儿童),30 -40 岁1 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40 -50 岁为1 人(腿残),50 -60为7 人,60 -70 岁为2 人,70 岁以上的有6 人。除了小儿和有病的,全为50 以上的人口。全组人口中,只有一户人家因身体原因没有外出打工,也只有这一户人家有几万元欠债(娶媳妇所欠)。正因为农村以打工收入为主,从事农业生产无法维持生活开支,所以,年轻人没有人愿意留在农村,农村就只剩下老人小孩了。原来打工者在城市谋生太难,小孩放在农村由父母带着,农村是“三八六一”部队。现在,随着城市生活条件、入学条件改善,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少了,妇女、儿童都进城了,农村就以老人为主体了。

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如何?如果仅从生活费方面来说,农村健康老人一般都可以维持基本生活,虽然,有积蓄的老人不多,但农村有田、土,粮食、蔬菜不成问题,每人有几分山地,有些竹木收入,有劳动能力的人还能到附近的小作坊打些零工,每天收入几十元到百元不等。对于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来说,维持基本生活费用并不高;而且,一般有儿女在外打工,都会为父母支付基本生活费。近年来,60 岁以上的老人,还有政府每月发放55 元的生活补贴。五保户老人也不会面临基本生活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也会有村委会照顾。

(二)医疗问题突出

健康自理老人,基本生活没有问题。但老人一旦生病,或者失能、失智,生活就会变得异常困难,整个家庭都会陷入困境。目前,农村慢性病非常普遍,全村民小组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痛风、颈椎病等的老人有6 个。虽然有农村合作医疗,但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一般情况也不够住院条件,所以,农村老人有病都是在家养着、拖着,不会到医院进行彻底的治疗。近些年,有不少老人患癌症去世,一旦查出是癌症,都放弃了手术治疗,无一人住院,最后在痛苦中去世。如果老人瘫痪在床,就非常麻烦,没有三千元以上的工资,请不到保姆,就算出得起钱,也因为农村以老年人为主,没有人可以请。一人病倒,全家拖累,非常辛苦。2013 年12 月,网络谣传桃江多位老人因病自杀,后来证实有误,其实,虽然没有那么多人,但这并非空穴来风,自杀现象确实存在。就笔者的了解,不仅老人,50 岁左右的人群中也有因病自杀的。这说明,农村老人面对疾病是十分脆弱的。

(三)精神关怀欠缺,老人寂寞空虚

对农村老人来说,儿女都在外打工谋生,能给自己生活保障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基本上不敢奢望儿女能陪伴左右。对于湖南农村的老人来说,儿女一般都在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一带打工,离得较远。一般过年才能回家,一是因为打工族在城市生活不容易,回家一趟花费太大,二是因为没有假期。所以,平时与父母的联系是电话。老人就算有病,儿女也只能回家看看,除非是卧床不起,儿女才会考虑辞职回家照顾老人。有学者希望重提孝道,解决农村老人的精神关怀问题,其实,虽然孝道很重要,能唤醒人们对老人的重视与关怀,但现在很多的问题,仅仅用孝道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如果子女回家照顾父母,就没有收入,生活都不能保障,这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如果父母随子女住在一起,打工族一般在城市没有宽敞的住房,接老人一起住,甚至还要为老人请保姆,会非常拥挤,老人生活也不开心。

儿女在外,精神空虚寂寞,在农村老人中普遍存在,如果身体有病,老人更加对生活绝望。根据200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査资料,我国独居老人约1004 万人,经济困难的占52.4%,生活起居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 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4]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和对生活绝望的比例更高。所以,虽然基本生活并不困难,但老人的生活质量却不高。

二、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提高农村老人生活质量

如前所述,农村老人跟子女住一起,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慢慢失去支撑,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实现养老社会化,才是出路。

(一)多渠道筹资,提高农村老人保障水平

1.建立健全农村老人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所以,这一模式将会继续,逐步走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从经济来源看,基于“四二一”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和寿命越来越长的现实,长期靠农民自己的积蓄和儿女支助来养老的模式是不合适的。必须实现养老的社会化,即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老人每月几十元的养老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需要,必须提高标准。钱从哪来?还需要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建立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由村民自己交一部分,提高农民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参与度,同时,政府补贴一部分,逐步达到能保证基本生活的程度。

(1)农村社保统筹。因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有的县市,财政十分困难,有的村镇,除了农田,完全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如笔者所调查的大力港镇栗山河村,就没有任何的企业,村委会也没有任何的收入,村里修路、通电等都靠村民自己集资。有的村镇虽然有一些收入,但也是入不敷出,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养老金支出的责任。所以,在基本养老方面,必须实行省级以上统筹,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制定制度,并提供一定资金。

(2)提高农民参保意识。目前,参加医保与社保,因为村民交的钱并不多,以桃江县为例,医保每年40 元,社保以100 元为单位,可以自愿选择,对于村民来说,他们也觉得负担并不重,主要是考虑合算与否?是否有回报?是否靠得住?现在对医保普遍表示认同,因为有村民住院费用报销了,兑现了。但对养老保险心存疑虑,处于观望阶段。尤其是一些工作人员,工作不到位,要村民交社保,说不清交钱给谁,以后怎么办?有的村民交了钱,居然收据都拿不到,村民甚至怀疑钱是不是入社保了,会不会被工作人员贪污了?所以,动员村民积极参保,还需要认真宣传国家政策,认真细致的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3)要求企业为农民工参保。将来会有更多的农民工回流到农村生活,成为农村老人,因此,鼓励、监督企业为农民工参保势在必行。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经济组织为农民工参保。目前,《劳动法》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都规定企业要为职工参保。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稽查力度,对于违法企业,实行处罚并责令改正,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

2.多渠道筹集养老资金,包括土地、房屋、个人积蓄

(1)土地出让。一直以来,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现在依然是。虽然,种田收入微薄,但农田仍旧是农民的命根子,靠农田解决吃饭问题。因为粮食价格不高,利润小,农民基本以保证吃饭为主,很少卖粮食,所以农村存在抛荒的现象,或是双季稻田种一季的现象,农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笔者所知,在湖南桃江县,虽是丘陵区,但农田耕作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都是请有专门作业机械的人来耕种、插秧、收割。农民自己很少从事农田里的体力劳动。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年纪大了,不胜体力;另一方面,是请人耕作,费用可以承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地流转是有条件的。租种者有利可图,土地承包人有出让土地的意愿。现在,政府不倡导,农民也习惯了这种到了季节就请人的方式。如果政府积极引导农地流转,农民可以有固定的收入,用出让土地的收益来交纳一部分养老保险,是可行的选择。

(2)房屋出租。在经济较为发达、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房屋可以出让也可以出租,但农民一般不会考虑将祖屋卖掉,在偏远山区,房屋出租出让都没有人要。所以,政府可以制定政策,甚至制定合同范本,规范租赁双方行为,保证农民利益,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农民出租自己的房屋(如果愿意,也可以卖)。对于失能、失智老人,将房屋出租,用出租收入来支付养老院的费用。也不影响儿女将来回农村生活。

(3)个人积蓄。对于有能力的村民,在劳动年龄阶段,鼓励他们为自己的老年积蓄一定财富,有条件的,可以购买一些商业保险。

(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证病有所医

目前,农村居民住院治疗,自费部分仍然太高,个人负担太重,而且,门诊费、老年人的慢性病治疗费、部分检查费和医疗器械使用费都不在“新农合”报销范围,而这部分费用往往占了很大比例。同时,医患双方的医疗知识不对称,且缺乏有效监管,少数医生会对“新农合”病人进行过度医疗,导致治疗费用过高,加重农民负担。因此,有必要提高“新农合”基金最高支付比例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对门诊费用超过一定限额也实行报销制度,将老年人体检、慢性疾病常规治疗纳入报销范围。对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和特殊看护的老人,要实行大病救助制度,以减轻家庭负担。同时,做好各项制度间的衔接,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结算制度。减少农村老人因病致贫的机会。在解决农村老人因病致贫方面,中央政府要投入资金,并完善各方面政策,以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权。各省市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投入比例,改善农村老人养老条件。

(三)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

1.失能、失智、独居老人可以选择养老院

农村民工潮从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了,90 年代起农村年壮年劳动力就基本外出打工了,现在,年轻人绝大部分都已经不会农业生产,回到农村赚不到钱,无法养家糊口,甚至连住房也年久失修,无法居住了,而且,他们也已经不习惯农村的生活。就算是他们回来照顾老人,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其子女都在50 岁左右,如果他们辞职回家照顾父母,再回到原工作岗位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因为我国的企业招工,一般都要求年龄在50 岁下,50 以上的不会考虑。他们一旦回家,就失去了再去城市就业的机会。这是他们自己及家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不可能指望他们回农村来照顾老人。完全依靠儿女照顾老人的模式是不可持久运用的。所以,需要政府承担起农村养老的责任,对农村老人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政府保障、敬老院供养)养老相结合的方式。

现在有不少省市开始建立养老院,老人集中供养,提供生活、医疗、心理关怀一条龙服务。但养老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我们曾听说一些关于老人死在敬老院多少天而没有人知道的现象,都是因为敬老院人手不够、服务不周、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农村老人本来对到敬老院养老这一方式心存疑虑,这样的事发生多了,农村老人更加不敢入住敬老院了。所以,办敬老院一定要高起点、严要求,不能把这一事业搞得名声狼籍和难以收拾。就目前我国城镇化步伐来看,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年龄越来越大,所以,如何正确规划,既保障老人生活,又本着节约资源的原则来建立敬老院,必须提上议事日程。我们应当结合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按一定人口规模,安排床位。既考虑老人在熟人区范围内养老,又符合成本最低原则。可以考虑县城或县以下一定人口规模以上的镇建立敬老院,以省市为单位规划,而不是以县或镇为单位规划。这样,可以适当控制规模,保证质量。

2.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机构,生活能自理老人社区互助养老

熟人社会可以满足老人的情感需要,社区养老既能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可以实现成本最低化。[5]同一社区的居民,有着长期的感情交流,关系密切,如果社区能建立一些简单的生活设施和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供老人白天在一起锻炼身体、休闲娱乐,这样可以心情舒畅,延年益寿。如果老人身体有小的不适,他们也可互相照顾,互相关怀,不感到寂寞。同时,成立社区保健服务小组,定期走访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为老人提供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维护老人身心健康,减少老人患病的机率。这样,可以以少量投入,获取较大效益,减轻养老负担。基于农村人口日益稀少且老龄化的现状,政府应当拿出一定经费,鼓励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青年到农村就业,从事农村养老事业。随着老龄和超老龄社会的到来,中国的养老事业将日益庞大,所以,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大专院校、职校扩大相关专业招生,培养为老年服务的专业人员。

3.政府承担部分经费,让老人自愿选择到民营机构去养老

现在,城市民营养老机构发展迅速,条件比农村养老院要好,有的老人随子女在城市生活,可以入住城市养老院,子女可以就近照顾。但目前,农村老人进城养老,费用都由自己负担,政府可以考虑对进城养老的老人给予一部分补贴。养老补贴按人头发放,而不是给养老院。这样,可以鼓励竞争,为老人创造更好的养老环境。

[1]蒋丽媛. 关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情况的调查——以江苏省宁江区T 村为例[D]. 安徽大学,2012.

[2]凌湘国.湖南农村养老状况与问题研究[J]. 调研世界,2013,(6).

[3]罗伯特·普森.变革中国养老体系的政策组合[J].中国改革,2013,(9).

[4]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 青海社会科学,2009,(3).

[5]杜云素等.集中居住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J].理论导刊,2013,(5).

猜你喜欢
养老农村生活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