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容德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2014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5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距今已95年,但五四精神却至今不衰,一直是中华民族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国门破碎,列强蜂拥而入,试图瓜分中国,中国国力由此日趋衰弱。在内忧外患的形势威逼之下,中国人自此为了实现两个伟大的梦想而不断地努力探索着:一个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之梦。前后两个梦想是相互承接的关系。因此,必须首先完成第一个梦想,才能为下一个梦想的完成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而五四运动对两个梦想的实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它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中国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五四运动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使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五四时期既包括1919年的爱国政治运动,又包括从1915年9月至1921年6月的新文化运动。五四精神的内涵及表现形式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概括地说,爱国、进步、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以此为基础,五四精神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其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做彻底不妥协地斗争,坚决维护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五四运动最根本的精神。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英、美、法等国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废除袁世凯和日本订立的卖国条约“二十一条”,而且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权利全部让予日本。外交上的失败,加之之前种种主张、理论和变法、运动、革命的失败,压抑在青年知识分子胸中的爱国情感终于大爆发。在北京,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10多所学校的青年学生,率先点燃了反帝爱国的火焰,发动了五四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保我主权”“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等口号响遍全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国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就此而言,五四运动和先前的其他运动并无太大区别。但是,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开辟了民族解放的新阶段,在各种主义的比较、选择中,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启示中,国人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即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社会主义运动从此在中国萌生、壮大和发展。
平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是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演变的结果,它虽在清末已被提出,但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思潮则是在五四时期。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此前的改革和革命的失败,都是由于平民没有觉悟,没有被唤起。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广大平民。五四前后,在一片平民政治的呼声中,人们所诉求的,就是期待下层民众的觉醒,起来共同参与到国家政治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当时在涉及十月革命的讨论中,都明确注意到,这次革命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真正平民大众的革命。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强调,十月革命是真正平民的革命。今后的革命都应当是俄国式的平民革命。陈独秀也强调实行“民众革命”,“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
五四时期,平民主义除了政治领域内的含义之外,还包括经济的平民主义、教育的平民主义、文学的平民主义等,它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有许多社团组织都以平民主义为旗帜,如平民演讲团、平民教育社、平民周刊社,等等。平民教育演讲团明确规定其宗旨为“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平民教育社在其所办的《平民教育》的《发刊词》中说:“平民政治之目的求人人都得幸福;平民教育的目的求人人都知道怎样才是真幸福,兼明白求幸福的法子。”[1]6平民周刊社所办的报纸的《发刊词》中说,改造社会,“最善的方法莫若介绍多少学识到平民脑子里头,使各个都明白人生的观念和互助的原理。到那个时候,那罪恶的社会自然破坏,而合理的组织才‘应运而生’”[2]14。这些论断表明,许多有识之士都把目光集中到平民身上。当时流行的各种“平民”思想,从逻辑上看是人们对民主认识的新发展;从内容上看是民主主义思想的衍变。这种发展和衍变把“平民”和民主联系到一起,突出了平民的社会地位。随着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社会各界平民团体的兴起,形成了社会范围内普遍的平民化倾向。
平民主义思潮的高涨,对于五四以后中国政治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在平民主义思潮的引导之下,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逐渐接近工农大众,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救国道路。这条道路,一方面是思潮本身的指引作用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工农大众的力量,另一方面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3]293李大钊也认识到,要改革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必须靠民众的力量,而民众的力量必须靠团体的训练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4]78-79对平民主义高度重视,使一批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出路要到工农大众中去寻找。同时平民主义思潮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引导作用。
在旧中国,旧的家庭、家族伦理制度严重束缚着人们的个性,批判旧的伦理道德,特别是破除旧的家庭、家族制度,是解放个性最基本、最直接的体现。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和青年,批判旧伦理、旧道德等,为个性的解放开辟了道路。
五四时期,提倡个性解放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提出问题的,一方面是从教育和启蒙而言,一方面是从个人与国家、社会和民族关系而言。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主张通过教育启蒙实现个性解放。教育界的领袖人物在谈到新旧教育的根本区别时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5]338陈独秀认为,“宗法制度之恶果,盖有四焉:一曰破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息个人意思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欲转善因,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6]30著名教育家蒋梦麟认为,教育的中心问题在于增进人类之价值,“故欲言人类之价值,当先言个人之价值。不知个人之价值者,不知人类之价值也。”“个人之天性愈发展,则其价值愈高。一社会中,各个人之价值愈高,则文明之进步愈速。吾人若视教育为增进文明之方法,则当自尊重个人始。”[7]5-7对个性主义作出明确界定和区分的是胡适,他认为个性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假的个人主义”,也称为“为我主义”,主要特征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利益,不管群众利益;一种是真的个人主义,也称为“个性主义”,其主要特征是:“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8]62
知识分子在提倡个性主义的同时,也阐明了个性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即争取个性解放与争取民族国家解放之间的关系。陈独秀指出:“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名与个人利益相冲突,实以巩固个人利益为本因也。”[9]“国家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10]政治学家高一涵详尽阐释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他认为,“国家为人而设,非人为国家而生。离外国家尚得为人类,离外人类则无所谓国家。人民,主也;国家,业也。所业之事,焉有不为所主者凭借利用之理?”[11]可以看出,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中,孰本孰末,孰先孰后,高一涵阐述得相当清楚。由以上论述可知,提倡个性解放与追求民主是紧密相连的。五四时期,伴随着先觉者们的传播,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此后人们再谈论民主时,便于个人价值、个人地位和个人权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五四时期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崇尚理性、追求真理,抛弃愚昧、迷信、专断。先驱们已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科学,即“科学精神”或“科学思想”,而非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如陈独秀说:“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的是指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12]胡适认为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比任何具体的科学成就都更具有基本的重要性。他解释:“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科学态度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13]447
五四时期所提倡的科学,指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以科学摆脱蒙昧,以科学破除迷信,以科学说明真理。正是在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引领和鼓励下,展开了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激烈批判,促进了人民群众思想的新觉醒,在广大青年中掀起了追求真理的热潮,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族的解放独立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的开放精神主要体现在文化层面。鸦片战争后,中西方文化开始直接相遇、撞击,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地挑战,五四以前,如果说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是生搬硬套,抑或局部接受的话,那么五四期间,新兴的知识分子则是采取了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方文化。知识分子们不仅全方位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及政治制度,而且宣称:中国的哲学、伦理观、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和制度,都应该彻底重估。1919年底,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从哲学层面上,将这一开放的态度归结为“评判的态度”,即“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这一时期的开放观念也包含了创新精神和思想解放的精神。一方面,知识分子们已经把中国文化看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全面接触,并与之相协调;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们也认识到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吸收世界新文化时,要坚持自觉的理性的态度,既要有组织的吸收,又不丧失自己的文化价值。陈独秀在1920年4月发表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明确表示:“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精神。创造就是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创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于新文化也不要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洋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余地。”[14]516梁启超自欧洲考察归来后在其发表的《欧游心影录》中说道:“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正是在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实现了不断的超越,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文化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文化;由思想文化革命发展到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在此基础上,创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新文化。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能使中华民族凝聚起来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95年前,青年们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命运的大转折,这个时期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内忧外患的时代就此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今天,不需要每个人都像革命志士那样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去抛头颅、洒热血,而是心中有国、行动兴国、理性爱国。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要继承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不懈奋斗。这就需要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汇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中去。因此,从大的方面讲,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更表现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内容并非空泛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去体现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爱国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从民族团结的角度而言,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维护民族大团结、维护民族共同福祉上。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56个民族团结一致,形成强大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创造丰功伟绩,才能维护祖国统一安全,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我们只有凝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之下,才能强有力地粉碎民族分裂势力的企图,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防火墙。
同时,当今时代是全球化时代,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我们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盲目排外和拒绝“拿来主义”都不是理智的爱国行为。一概排斥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都是不好的态度是不对的;盲目地崇拜资本主义,提出“全盘西化”的态度也是不对的。中华民族是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的民族。我们必须端正学习、创新的态度,敢于正视中国现存的问题,勇于承认、学习它国的长处和优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只有虚心学习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长处,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五四时期平民主义的兴起和追求个性解放,推动了民主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当时的有识之士已提出民主真正目的在于求得人人幸福。对于当今社会主义而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在于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民主精神的首要价值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追求的是各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权利和资源之间的合理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其所应得的;社会成员合理承担社会义务。在价值层面上,公平正义对人具有重要的人格尊严价值、机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是人生存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它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它强调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享有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等广泛的自由权利和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的权利,使每一个人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和机会。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即民主制度,来保护每个人的根本利益。
当前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违背公平正义的现象,如经济领域中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政治领域存在着腐败现象、权力使用不当;民生领域中,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突出。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公平正义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要通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和实行多种调节方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二是切实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直接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三是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的期盼,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既包括全体“人民”,也指每一个中国人。“中国梦”不仅是整个国家的富国强国梦,而且也同个人的教育梦、住房梦、就业梦等直接相联,是全体中国人追求与个人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梦想。因而,人民幸福之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二是“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五四先烈们在探求救国图强的过程中,力图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弘扬科学精神等措施,达到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目的,中国从这个时期进入了全面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阶段,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追求科学真理时所形成的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和热情,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世界文明史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精神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追溯历史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三次大的工业革命都源于科技的推动。每一次大变革就是一次社会大进步,都会使人类在各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它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为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战胜封建制度提供精神和物质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新材料、新工艺的发明与推广,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新运输手段的发明和使用,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方法和新设备的出现等。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从棉花时代进入钢铁时代,从平面时代进入立体运输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人类社会终于敲开了现代文明的大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以核能、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新技术革命在各个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生物、能源、宇宙空间、微电子、通信、海洋、地球等,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当今时代被称为科学技术爆炸的时代。
科学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民族振兴之梦,一方面必须走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之路。通过科教兴国提高13亿人的素质,把我国的人口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进而走科技强国之路。另一方面必须走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中国,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从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力求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发展不能再走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只能走创新型模式,走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因此,要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梦想,只有走科技强国、科技创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吸收世界上其它先进国家的文化,又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五四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开放精神,包含着革新精神,革新精神不但是五四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更成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最鲜明的特点。五四的革新精神,就是当代的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改革开放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2012年30多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519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其次,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至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贸保持高速增长,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再次,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均收入发生显著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迅速改善,我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但同时也可看到,过去的改革主要解决经济层面遇到的问题,现在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过去要艰巨和复杂。经济上,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比较多。政治上,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权力配置和结构不够科学,相互制约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权力边界不清晰等。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存在,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存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安全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领域中,贫富差距、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社会矛盾凸显,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的进一步发展。生态领域方面,污染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发,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只有通过改革。改革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和必由之路。
追忆往昔使我们更加激励奋进,总结历史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继往开来。五四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在当下,总结和发扬五四精神,对于当代人铭记历史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当代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1]张允侯.五四时期的社团:第3卷[M].上海:三联书店,1979.
[2]张允侯.五四时期的社团:第4卷[M].上海:三联书店,1979.
[3]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4]李大钊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7]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8]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9]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青年杂志,1915,1(4).
[10]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J].青年杂志,1916,1(6).
[11]高一涵.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J].青年杂志,1915,1(4).
[12]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915,1(1).
[13]新编胡适文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4]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上海:三联书店,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