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初探

2014-08-15 00:47位雪燕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江泽民思想发展

位雪燕

(河南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河南 焦作454000)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对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此同时,该选题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的一个交叉,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以及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毛泽东曾经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而“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同于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1]866无产阶级政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服务,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要求教育要紧密配合革命工作,“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对于“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文化教育,应当采取适当的坚决的步骤,加以扫除”,应争取使教育为全民族中的90%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党的工作重点正在发生转移,无产阶级的政治主要体现为巩固政权,而要巩固政权,必须恢复和发展生产,教育必须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之服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毛泽东要求教育要同各项工作相配合,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思想具体包括:教育要走正确的道路;教育要服从政治斗争或政治任务;要加强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要加强思想教育,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二)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340这个方针的制定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任务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强调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才。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既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途径,又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它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与中国教育实际结合起来,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具体化,是对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为了保证学生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毛泽东一贯反对重智轻德和重德轻智两种倾向,主张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要学生学得主动、学的活泼。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生气、有能力、有创造精神、有主人翁责任感,并能自觉遵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和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反对读死书、死读书。毛泽东曾强调指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进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3]376

(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既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反映在教育思想上就是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尝试性地创办了一所把教育与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又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办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无论何种课程,都以民族解放的实践为基础,力避纸上谈兵及闭门造车”[4]249。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吸收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在1958年的一次讲话中批判了过去几千年来教育脱离劳动的错误,指出: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一条基本原则。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了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或理论的源泉,只有深入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或理论的发展。教育作为传授知识的基本途径也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到寓教于乐,身心皆益。脱离了社会实践,教育则只能步人“象牙塔”的误区,因此,他主张受教育者既要读“有字之书”,学习书本知识,又要读“无字之书”,参加社会实践。毛泽东在他的很多关于教育和读书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一个道理:“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5]268他之所以推崇郦道元实地考证而写出的《水经注》和徐霞客遍访名山留下的“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就在于这两本书都是“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主张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是要使两种人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才能避免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劳动人民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才能做到科学种田,科学致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全国学校实行勤工俭学和开办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的有益尝试。这两条措施打破了教育界长期以来轻视体力劳动的旧传统,改变了教育界的风气,培养了知识分子,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人才。

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1975年,邓小平尖锐地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比如我们提高工厂自动化水平,要增加科技人员,这就要靠教育。”[6]34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重要目标,而实现现代化关键靠科技,而科技发展的基础是教育。鉴于此,邓小平指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6]68,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提高全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对教育非常重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抓好教育,他指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7]121邓小平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上摆正了教育的地位,为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教育的“三个面向”思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三个面向”是邓小平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三个面向”的题词,这不只是对景山学校教学改革试验的鼓励,也是对全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示,是邓小平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一方面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改革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面向世界一是要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实行开放式办学;二是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先进的教育经验。教育面向未来,就是要使教育从自身特点和现状出发,不断与时俱进,使教育事业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支撑中国的长远发展。教育面向未来要求中国的教育事业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具备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面向未来,一是要紧跟世界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三)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目标

“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战略目标,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不可缺少的关键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主义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道德、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目标。这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成就和进步。“四有”新人目标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提升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四有”新人目标,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也指明了以后中国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创新。

三、江泽民的教育思想

(一)强化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邓小平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江泽民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江泽民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为教育兴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及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江泽民在1994年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8]369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9]329在此基础上,他要求各级党委与政府“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性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江泽民教育思想与邓小平教育思想一脉相承,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有效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科学与教育的兴国之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各项基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以政治家的眼光确立了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制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作出的重要贡献。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概念,并把其作为重要发展战略。1997年9月,江泽民凸显了科教兴国战略意义,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工程之一,并提出了21世纪教育发展的总任务与目标。1998年5月,江泽民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教育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9]123当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科技的突飞猛进,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依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与突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以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素质教育的思想。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强调:“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迫切需要素质教育。”1999年,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讲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至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由“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不断深入的过程。素质教育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得到了教育界的热烈响应和社会上人们的广泛关注,使之很快从一种概念上升到教育思想,从理论探讨发展到教育实践。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9]334在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导致许多学校过分重视智育,严重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必须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江泽民同志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真学习江泽民的教育思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胡锦涛的教育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教育事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胡锦涛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人的头脑,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把教育人的教育事业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实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更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分析我国教育现状,把握教育发展规律,以实现中国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教育方面就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指导方向。把人民满意至上作为评判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效果的根本标准,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坚持了这一根本指针。胡锦涛在党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10]教育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也能为公民个人发展提供基本能力。所谓“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中国当前的状况下,就是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保证每个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均衡发展,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让人们“有学上”和“有好学上”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为此,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教育公平,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和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三)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要以德育为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正如胡锦涛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人之本也,人无德则不立。教育从根本上说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如果教育仅仅退化为知识的简单传授,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尽管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因为教育除了求真以外,还要求善、求美。因此,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而不只是“死记硬背”的机器。一个人如果有才无德反而会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危害更大。因此,胡锦涛强调“立德树人”是根本,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35为此,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求中国的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要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大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5]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8-31(l).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江泽民思想发展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