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及对策——基于石家庄四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2014-08-15 00:50刘立勇王晓玲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信仰心理

刘立勇,王晓玲

(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43)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基本看法、观点和态度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等方面的问题,课题组对石家庄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568 份,其中有效问卷543 份,有效回收率为90.5%。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宗教趋于认同状态。

一、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基本特征

第一,对宗教及宗教信仰认识的非本质性。大学生信教群体的宗教信仰特征不突出,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对宗教和宗教信仰的认识大都停留在表面。许多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主要体现在阅读宗教故事、宗教典籍,对宗教场所的建筑物和宗教活动中的音乐、绘画的欣赏,在日常生活中追随与宗教文化相关的流行时尚。

第二,对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的宽容性。对于“你对有宗教信仰的人的看法是?”,59.53%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家园,尊重个人宗教信仰选择;对“信仰宗教的家人、亲戚、同学或朋友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基本理解的人占29.93%和41.76%;对“如果有信仰宗教的家人、亲戚、同学或朋友向你介绍宗教知识,你的态度是”,选择“出于礼貌听他们讲解”和“出于好奇心听他们讲解”各占25.29%和28.76%。

第三,宗教信仰动机的功利性。受宗教信仰现世功利意识的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出浓重的功利色彩,对宗教的理想追求与信念相对淡薄,甚至有的学生因参与宗教活动能得到实惠,积极主动参加宗教活动。调查显示,46.37%的学生认为宗教能给人以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对于“你觉得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否有积极意义?”,41.26%的学生认为能帮助摆脱心理上的困境,减轻压力,34.17%的学生认为能帮助更好地处理与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

第四,参与宗教活动的猎奇性与模糊性。大学生容易被宗教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和神仙境界所吸引,好奇于神秘的宗教礼仪和宗教活动。调查显示:有过算命和拜佛经历的人占到总调查数的75.37%,其目的多是出于好玩、好奇,分别占67.56%和48.26%。

第五,对宗教政策认识的模糊性与片面性。大学生对国家宗教政策了解较少,与宗教有关的法律知识淡薄,亟待给予正确引导。对于“你对高校发挥宣传国家民族宗教政策作用的认可程度?”,58.16%的学生认为宣传教育基本到位,学生基本了解,但还有26.82%的认为很少宣传教育,学生不了解。一些大学生区分和辨别宗教、迷信、民俗的能力较低,在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信仰等问题上认识模糊,有28.93%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冲突,大学校园也可以开展宗教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

一是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超自然、超能力的神秘现象有浓厚的兴趣,驱使他们去体验宗教活动。很多大学生最初接触宗教都是出于好奇,去庙宇、教堂只是为了增长见识,满足好奇心。面对新颖的宗教思想、神秘的宗教仪式、虔诚的信徒,都会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吸引他们主动了解宗教思想。

二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精神危机与价值迷茫为大学生信仰宗教提供了契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文化碰撞、思想激越、价值多元的转型期,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经济利益至上观念面前苍白无力,社会上拜金主义、损人利己等扭曲的价值取向使得人情冷漠。社会成员普遍面临着信仰、信念的重新思考,精神需求陷入暂时的“真空”状态,出现精神危机。因此,当他们一接触宗教,受到宗教一些积极的东西吸引,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心灵寄托宗教上。

三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滞后,大学生人本意识的缺失,为宗教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重灌输、轻教育”现象严重,教育方法简单化、形式化,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接受心理的关注,最终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行政命令的附庸和对政策的空洞诠释,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应有作用。

四是宗教道德与宗教文化感染效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一些宗教教义和宗教道德的约束力甚至超过了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宗教道德的教化。此外,风景如画的宗教圣地、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庄严肃穆的宗教礼仪、奇光异彩的宗教艺术等都向人们展示了宗教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从而成为宗教的“信徒”。

三、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引导与对策

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理性认识宗教。采取正面引导、科学教育的方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客观分析和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性地认识宗教。另外,主动开设宗教类的选修课程或有关学术讲座,正面普及宗教常识,满足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增强大学生对宗教的理性认识,消除其对宗教的神秘感。

第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实现教育的人本回归。摈弃“行政化”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考虑到大学生主体心理诉求和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尊重不同学生的信仰层次追求,并引导他们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鉴别和选择,树立崇高的信仰。

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虽然各个高校都已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并不是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心理帮助,有的学生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心理出现了问题。因此,要从完善自我意识、调节心理情绪、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入手,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存适应能力,构建起抵御宗教和其他消极腐朽思想的强大心理防线。

第四,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用积极健康的校风影响学生。大力发展各种学生社团组织,丰富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满足兴趣需要和社会需要、发挥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校广播台、校园网等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板块,宣传普及理想信念知识,传播校园新风,弘扬校园正气。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信仰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心理感受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