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君
(湖南路桥建设集团公司,湖南长沙 410004)
我国岩溶地区分布广泛,在铁路、公路、水利和矿井建设过程中,难免不会遇见岩溶突水问题。一般情况下,构造富水带或渗流击穿隧洞壁而产生的水流泥流称为突水涌泥现象[1]。突水是指水流量大于0.1 m3/s,而涌泥是指地下水含泥沙超过50%。隧道岩溶突水不仅仅对人生命安全和财产的破坏,还会产生环境的污染[2,3]。
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诱发突水涌泥的因素很多,一般包含自然因素和人为的技术因素。因此,在遇到岩溶地质条件时,通常采用施工前期勘测,风险评估,施工过程处置相结合的方法[4-6]。隧道岩溶突水也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性的工程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突水机理这一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突水涌泥的现象,一般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组成:
1)自然因素:隧道埋深、地质条件、隧道长度、暴雨、地震等;
2)技术因素: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等技术原因。
岩溶突水涌泥常常造成隧道施工和隧道运营巨大的损害,其表现形式如下:
1)在隧道施工阶段,突水具有发生几率高、突发性强且突水量大的特点。在突水过程中,因伴随大量的泥沙,常常冲毁设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隧道突水涌泥常常带走大量的泥沙,导致岩土体内部形成空洞,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地表产生塌陷和沉降。
3)岩溶突水常常带走大量的水,使得隧道周边地下水位、地表河流水位下降。
4)突水过程中被环境污染的水直接排入周边,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基于此,隧道岩溶突水不仅仅对人生命安全和财产的破坏,还会产生环境的污染。因此,开展隧道岩溶突水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研究,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隧道突水涌泥的发生主要受隧址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因素、岩溶地貌等条件的控制。本项目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岩性不均匀,差别较大;含水层较多,含水量极为丰富,遂址区存在几条断层破碎带,影响范围大,附近岩溶裂隙比较发育,岩体破碎,其中发育个赋水带、断裂构造、岩溶通道及陷落松散体附近极有可能相互连通,成为地下水的通道,极易产生突水涌泥。
永吉高速公路隧道断层分布于A1线六月田隧道A1K109+580~620,主要存在F4断层,岩石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岩溶强烈发育,岩石自稳能力差,容易发生突水涌泥现象。
K线猫儿庵隧道:K130+710附近为页岩和板岩的交界面,岩质较软,较破碎,地下水活动频繁,对围岩稳定性不利,隧道开挖后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涌水,甚至突水。
2.3.1 比条隧道、A1线比条隧道
K106+120~160、K106+740~790该段地处缓坡,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位埋深大,雨季可能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甚至出现突水。洞口坡面汇水较大,易被冲涮,应加强排水。K106+160~240、K106+680~740该段地势较陡,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位一般埋藏较深,但因局部岩溶裂隙或溶洞发育,雨季大气降水丰富,洞顶洞壁将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甚至出现突水和涌泥。K106+240~680该段地形起伏较大,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位一般埋藏较深,但因局部岩溶裂隙或溶洞发育,雨季大气降水丰富,洞顶洞壁将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甚至出现突水和涌泥。
2.3.2 务西作隧道
K108+480~520和K108+520~630该段地势较陡,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位一般埋藏较深,但因局部岩溶裂隙或溶洞发育,雨季大气降水丰富,洞顶洞壁将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甚至出现突水和涌泥。
2.3.3 那丘Ⅱ号隧道
ZK112+120~ZK113+500隧道围岩均为微风化灰岩,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其稳定性较好,一般难产生坍塌,但在局部可能产生掉块局部岩溶裂隙或溶洞发育,雨季大气降水丰富,洞顶洞壁将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甚至出现突水和涌泥。
2.3.4 A2芙蓉镇隧道
A2K117+890 ~970、A2YK117+890 ~970,地形低凹,为农田,且埋置较浅,施工存在突水和涌泥风险。
2.3.5 罗依溪隧道
ZK126+755~ZK126+870和YK126+680~YK126+880该段为隧道洞深段,围岩主要为寒武系清虚洞组页岩,属于软质岩类,节理裂隙发育,岩石抗风能力差。ZK126+870~ZK127+050、YK126+880~YK127+095围岩主要为寒武系清虚洞组泥灰岩,页岩与泥灰岩之间应该注意界面附近的稳定性,施工存在突水和涌泥风险。ZK127+050~ZK127+120、YK127+095~YK127+165该段位隧道出口段,围岩主要以寒武系耙榔组的页岩为主、局部夹泥质页岩,中风化,岩质为软质岩类,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多呈块状,岩石抗风化能力差,同时一组节理与隧道走向呈大角度相交,为顺向坡,施工存在突水和涌泥风险。
2.3.6 A1线务西作隧道
AK108+300~410该段地势较缓,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位一般埋藏较深,但因局部岩溶裂隙或溶洞发育,雨季大气降水丰富,洞顶洞壁将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甚至出现突水和涌泥。AK108+410~700该段地形起伏较大,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位一般埋藏较深,但因局部岩溶裂隙或溶洞发育,雨季大气降水丰富,洞顶洞壁将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甚至出现突水和涌泥。AK108+700~740该段地势较陡,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位一般埋藏较深,但因局部岩溶裂隙或溶洞发育,雨季大气降水丰富,洞顶洞壁将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甚至出现突水和涌泥。
2.3.7 A1线六月田隧道
AK109+090 ~120、AK109+120 ~500、AK109+500 ~560、AK109+560 ~640、AK109+640 ~740、AK109+740~930和AK109+930~960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位一般埋藏较深,但因局部岩溶裂隙或溶洞发育,雨季洞顶洞壁将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甚至出现突水和涌泥。
针对特殊地段可采取如下综合治理措施:
1)通过岩溶地区的隧道,在结合地勘成果,采用地质雷达、TSP、超前探水等超前探测手段探明溶洞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溶洞全断面加固,按较小的溶洞直径和较大的洞身外深度的规模进行治理。或采用跨越、引排截留岩溶水、清除或加固充填物、回填夯实、封闭地表塌陷、疏排地表水以及迂回导坑绕过溶洞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2)采用增加注浆区长度、提高浆液强度、添加掺加剂或封堵水源的方法处置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或涌水地段。
3)对于穿越采空区的部分,可根据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大小、深度、积水及其上覆岩层的稳定情况,采取加固、回填、疏排水等综合处治措施。建议设计单位根据地勘资料显示情况,设计相应的加固措施,建议增加监测方案,通过监控量测反馈对加固措施进行修正。
永吉高速公路沿线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位埋深大,雨季可能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容易出现突水现象。A1线六月田隧道A1K109+580~620处存在F4断层,岩石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岩溶强烈发育,岩石自能力差,容易发生突水涌泥现象。K130+710附近为页岩和板岩的交界面,岩质较软,较破碎,地下水活动频繁,对围岩稳定性不利,隧道开挖后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涌水,甚至突水。应注意综合防范。
[1]张民庆,刘招伟.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特征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4):421 ~426.
[2]黄润秋,王贤能,陈龙生.深埋隧道涌水过程的水力劈裂作用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9):573 ~576.
[3]白明洲,许兆义,王 锰.长大隧道施工过程中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6):123~126.
[4]姜 云,王兰生.深埋长大公路隧道高地应力岩爆和岩溶涌突水问题及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9):1319~1323.
[5]顾义磊,李晓红,赵 瑜,等.通渝隧道涌突泥成因分析[J].岩土力学,2005,26(6):920 ~923.
[6]张金才,张玉卓,刘天泉.岩体渗流与煤层底板突水[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