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鼎煌 黄白青
(福建泉州农业学校 362000)
花生茎腐病俗称烂脖子病、枯萎病、倒秧病、烂腰病、掐脖瘟,是一种暴发性病害,依据近几年的调查,发现花生茎腐病呈现逐年加重趋势。该病主要危害茎秆,造成花生茎秆腐烂而枯死,植株早期感病后很快枯萎死亡,后期感病者果荚常腐烂或种仁不饱满,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花生幼苗出土前即可感病。幼苗期病菌首先侵染子叶,使2片子叶发生黑褐色腐烂,然后根茎部产生黄褐色斑块,水渍状,后变黑褐色,最后环绕全茎,使维管束腐烂,以致地上部失水萎蔫枯死。感病初期,地上部叶色变淡,午间叶柄下垂,复叶闭合,翌晨复原,但病情严重时,叶柄全部下塌,整株萎蔫。湿度大时呈软腐状,病株变黑腐烂,病部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干燥呈干腐状,病部呈琥珀色下陷,中空,黄褐色枯死。苗期病株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约3d~4d。成株期地上部的主茎和侧茎感病,初期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渐向上下扩展,致茎部黑褐色枯死斑,主、侧枝陆续死亡,病部密生小黑点。有时病部以上枝条部分枯死。成株期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约10d~30d。
种子质量对病害的发生影响很大,通常不霉捂的种子带菌率为2%左右,而霉捂的荚果带菌率可达37%以上,籽仁带菌率可达65%以上。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种子上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内越冬,病菌在土中分布,可达30cm,以0cm~15cm的表层土内较多,且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所以连作地发病严重。病株或病果壳粉碎饲养牲畜后的粪便也可成为初次侵染来源。该病可通过大风、雨水、农事操作及混有病残株的土杂肥等方式传播,种子调运可作远距离传播。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因此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发病也较重;也可直接侵入。苗期为最适侵染时期,其次为结果期,而花期不利于病菌的侵染。气候条件对病害发生的影响也很大,该病为中温中湿型病害,苗期雨水多、湿度大、大雨后骤晴发病重。在多雨潮湿年份,特别是收获季节遇雨,种子带菌率则较高。
花生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茎腐病,但通常表现在花生开花期和结果期有两次明显的发病高峰,尤其是在5月~6月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直立型花生高度感病,蔓生型品种发病较轻。
适时收获,避免种子受潮发霉;晒干种子,保证含水量不超过10%,荚果不白、颜色不好的花生不能留种;安全贮藏,注意通风防潮;不能使用霉变种子、变质种子播种,应选用无菌或带菌率低的花生荚果和籽仁作种子,在花生播种前,选晴好天气将花生果晒1d~2d,以杀死果壳上的病菌,提高种子的出苗率,有利于培育壮苗;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轮作3年~4年,最好与玉米、谷子等禾谷类作物轮作;花生与百合科作物(洋葱、大蒜)轮作也可以有效地预防茎腐病;在干旱地区,用蓖麻和牧草与花生轮作也能有效地预防茎腐病;避开重茬,选择抗病品种。
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销毁;锄地时避免出现伤口株,生育期施入草木灰,及时排涝,均能减轻此病的发生;合理施肥;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深耕翻土,以消灭部分越冬病菌。
目前防治该病的特效药是多菌灵。药剂拌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或用40%多菌灵胶悬剂100ml,加水3L,稀释后匀拌花生仁50kg;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还可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防治花生茎腐病,喷雾的效果比浸种和拌种的效果差一些,但可作为预防花生苗期发病的一项补救措施。花生苗期或中后期田间零星发病时,及时进行叶面喷药防治,用40%多菌灵悬胶剂1000倍液,在齐苗以后、开花前各喷一次,还可兼治根腐病及黑斑、褐斑病等病害;或用7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1000倍液喷雾也可收到同样效果;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重茬2008+禾苗七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子量0.3%拌种+花前用5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子量0.3%拌种阴干后播种+花前56%正源l000倍液喷雾,不仅能防治花生茎腐病,而且能增产。神农素整合肥1250倍液十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绿亨二号)600倍液于大田花生发病初期或发病前施药预防,间隔10d~15d后喷第二次加强防效,后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可补施一次巩固防效,这样不仅能防治花生茎腐病,同时对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